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 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 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 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与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的相互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新西兰兔分为健康组(A组)、DM组(B组)、未成模组(C组),三组在骨髓干细胞动员前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动员第6天检测外周血及骨髓MNC及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CM)计数.B组在动员前1 d及动员第6天监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空腹血糖(FP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三组动员前后外周血、骨髓MNC及CFU-GM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动员前后Hb、PLT、FPC、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性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动员后全血黏度显著高于动员前(P<0.05).结论 DM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果无影响.用G-CSF行骨髓干细胞动员对DM兔的Hb、PLT、FPG无影响,但对血液流变学有影响,提示临床应予重视并干预.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认为心肌细胞为永久型细胞,没有分裂增殖的能力,心肌梗死灶只能由疤痕组织填充。虽然最近研究报道心肌梗死后有很少量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殖,但不能完整修复梗死的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4.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老龄大鼠急性局灶性I/R损伤模型,观察脑脉通及尼莫地平对老龄大鼠脑缺血3h及再灌注12、24、72h各组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脑脉通与尼莫地平均可减少脑I/R后凋亡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脑脉通可以抑制脑I/R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鼠脑梗死血管新生等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模型动员组,在模型建立后的24、48、72 h、1 w和1个月,各组分别处死10只(n=10),于处死前进行神经病学分级并开颅取脑,HE染色镜下测脑梗死面积并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测Ⅷ因子用于微血管密度测定,测CD34、VEGF和VEGF受体(Flk-1)用于评价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模型动员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优于模型组,但劣于假手术组(P<0.05);模型动员组Ⅷ因子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且CD34、VEGF和Flk-1表达量高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皮下注射rhG-CSF对于大鼠脑梗死具有明显保护作用,能显著促进血管新生,并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6.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促进粒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干细胞技术研究的进展,G-CSF作为干细胞动员剂,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发现G-CSF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够修复受损的肝脏。本文旨在对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2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8例,治疗组连续3大给予G—CSF 300μg/天。用QRS记分系统(ORSs)和SPEGT心肌断层显像方法比较两组第6天和30天的心电图记分和缺损面积变化。结果 治疗组第 30天的心电图记分较第6天明显下降(3.01±0.32vs6.79±0.36,P<0.01),核素梗死缺损区面积明显减少(39.2±7.7 vs 56.9±9.1,P<0.05),核素放射性计数百分比明显增加[(25.1±5.3)% vs (18.1±6.5)%,P<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迁移心脏内,并再生成心肌组织,明显改善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归巢到急性心梗区域,研究不同环境下MSC在心肌内的分化状态及程度。方法 选用SD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AMI)干绷胞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组(20只)、AMI干细胞移植组(20只)以及单纯G-CSF组(20只)以及单纯对照组(10只)。于治疗4w后取材,检测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的血管密度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肌浆蛋白(myogenin)、肌球蛋白(myosin)、缝管连接蛋白43(Cx43)及结蛋白(desinmim)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并用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方法标测PCNA、myogenin。结果 胶体金标记的MSC经G-CSF诱导移植到心脏内在梗死部位与心肌生长为一体,颜色为黑色,存HE切片中移植细胞的胞浆呈现紫红色,极易识别。血管密度检测结果显示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抗体PCNA、myogenin、myosin、Cx43及desinmim在G-CSF+MSC移植组心肌梗死区中的表达明显。其他各组未见明显表达。结论 G-CSF能够明显动员MSC归巢,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在梗死区分化成新的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方法AMI患者20例按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两组均给予包涵体型G-CSF 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 d,检查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观察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109/L)分别为6.75、28.16、34.93、34.40、38.93、21.85,CD34+细胞(×106/L)分别为6.25、51.10、92.60、109.65、134.69、45.09;<70岁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8.73、28.21、33.67、33.95、32.93、18.71,CD34+分别细胞(×106/L)为9.01、71.79、128.54、268.17、249.51、72.2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动员后第3 d<70岁组外周血中CD34+较≥70岁组有显著增加(P<0.05);≥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显示,在动员后第6 d出现高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行G-CSF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峰值均出现在第6 d,且白细胞与CD3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的时间窗及最佳移植时间点。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移植组32只和对照组24只,在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模型后分为1、7、14、21 d 4个时间点。对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E染色、Bielshowsky Iuxol Fast Blue染色、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移植组1、7 d在移植14 d后,14、21 d在移植21 d后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1、7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数、突触素累计吸光度值、胼胝体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1、7、14、21 d Ki-67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7 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累计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1、7 d Nogo A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SCs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模型的时间窗可延长至制模后的21 d,最佳移植时间点为制模后7 d。MSCs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内源性修复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神经细胞凋亡方面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老龄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 3h及再灌注 3h、6h、1 2h、2 4h、72h各组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的Bcl 2、Bax基因表达影响 ,并与尼莫地平对照。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细胞损伤明显 ,细胞凋亡显著 ,Bax表达增强。脑脉通和尼莫地平能够明显改善脑组织损伤 ,降低神经细胞凋亡。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 ,尼莫地平可使缺血 3h及再灌注 3h的Bcl 2表达增强 ,降低缺血再灌注过程中Bax表达。脑脉通可明显促进Bcl 2表达和降低Bax表达。脑脉通促进Bcl 2表达的作用明显强于尼莫地平。结论 脑脉通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 /Bax基因表达 ,对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后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条件培养液注入到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体内,观察其对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影响。方法选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原代培养BMSCs,传至第3代的BMSCs无血清培养24 h,收集的培养基即为BMSCs条件培养液。将3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百草枯组、BMSCs条件培养液治疗组(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将BMSCs条件培养液通过尾静脉注入各组大鼠体内,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肺泡炎评分、肺组织α-SMA表达水平和各组大鼠血浆中TNF-α、IL-1β的水平变化。结果与百草枯组相比,治疗组肺泡炎症反应较轻,肺组织α-SMA表达水平较低(P0.05),血浆中TNF-α、IL-1β的含量较低(P0.05)。结论 BMSCs条件培养液可减缓急性百草枯中毒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动员心肌梗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并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40只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①动员组:皮下注射rh-CSF和rh-SCF。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通过测定血流动力学观察大鼠心功能变化,通过伊文氏蓝-TTC染色方法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通过HE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标记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内心肌纤维化、血管和心肌再生的变化。结果:动员组心肌组织梗死范围内成纤维细胞增生程度轻,新生血管和心肌细胞的特异蛋白染色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动员组左室收缩压显著增大(P<0.05),舒张末压显著减小(P<0.05),左室压上升/下降变化最大速率显著增快(P<0.05)。动员组的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的范围比对照组均有所缩小(P<0.05)。结论:G-CSF和SC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空白诱导组、左归丸诱导组、地黄饮子诱导组、右归丸诱导组、维甲酸(RA)诱导组、左归丸联合RA诱导组、右归丸联合RA诱导组、地黄饮子联合RA诱导组,不同补肾法代表方药含药血清孵育BMSCs,移植后7、14 d进行移植细胞神经标志蛋白的检测.结果 诱导BMSCs经静脉移植入大鼠体内后,阳性表达神经细胞的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estin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不同补肾法在脑梗死大鼠体内能够促B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补阴类代表方左归丸和阴阳双补类代表方地黄饮子在体内诱导分化的效果优于补阳类代表方右归丸.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不同补肾法方药血清孵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获取BMSCs;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造模成功后24 h治疗组于尾静脉分别注入左归丸、右归丸、地黄饮子含药血清及维甲酸孵育的BMSCs 1 ml(1×106个/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移植后7、14 d用TUNEL法测定脑组织细胞凋亡的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aspase-3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术后7 d、14 d的脑组织细胞凋亡与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BMSCs、维甲酸、右归丸组比较,地黄饮子、左归丸组7 d、14 d脑组织细胞凋亡与Caspase-3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 单纯BMSCs移植及各药物孵育BMSCs移植均能减少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数,且补益肾阴、阴阳双补法方药孵育BMSCs移植对脑缺血损伤的抗凋亡作用明显优于补益肾阳类方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证实脑脉通促进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脑微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将SD雄性的老龄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脑脉通组,测定各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梗死面积、脑组织病理改变、细胞凋亡和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场面积变化。结果脑脉通组I/R3d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善明显,仅见毛细血管周围轻度水肿,吞饮泡减少,微绒毛减少,线粒体水肿减轻,基底膜仅有轻度缺损,局部水肿,到I/R12d血管超微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脑脉通组I/R3、6、12d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1)。脑脉通组I/R6、12d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尼莫地平组(P〈0.05),脑脉通组I/R6、12d神经功能评分低于I3h、1、3d(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尼莫地平组和脑脉通组I/R 1、3、6、12d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I/R3、6d凋亡细胞数减少(P(0.01)。脑脉通组I/R3d细胞凋亡数多于I/Rld(P〈0.05)。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I3h、I/R1、3、12dMVD增多(P〈0.01);脑脉通组I/R12dMVD增多较尼莫地平组显著(P〈0.01);脑脉通组I/R6d微血管数低于脑脉通组I3h、I/R1、3d(P〈0.01,P〈0.05),脑脉通组I/R12dMVD高于脑脉通组I/R6d(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I3h、I/R3、6、12d血管场面积增加(P〈0.01,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脑脉通组I3h血管场面积增多(P〈0.01)。结论脑脉通对老年脑I/R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脑微血管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脑缺血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于建模成功后24 h分别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的PBS液和已制备好的同种异体BMSCs悬液。脑缺血治疗后1、3、7、14、28 d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HE染色判断病变的范围及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Bc 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移植后3、7、14、28 d,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c 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静脉途径移植BMSCs可显著促进脑缺血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缩小梗死体积;通过上调Bc 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