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对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硅胶管包裹所致的血管外膜损伤对大鼠颈动脉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经血管外膜包裹大鼠颈动脉,分别于术后3 d、1周、2周测量大鼠双侧颈动脉血流量,观察血管对局部应用5-羟色胺(5-HT)的反应,光镜下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侧比较,硅胶管包裹大鼠颈动脉的早期阶段,包管侧颈动脉呈血管慢性收缩的组织学改变,表现为血管腔缩小[包管3 d缩小(12.15±2.29)%(P=0.003);包管1周缩小(45.17±3.84)%(P<0.001)]。内弹力板弯曲、中膜增厚[包管3 d增厚(23.04±5.96)%(P=0.009);包管1周增厚(61.65±10.32)%(P<0.001)],伴颈动脉血流量降低及血管对5-HT的收缩反应增强。硅胶管包裹2周,包管侧颈动脉管壁重塑,表现为中膜增厚[增厚(31.52±4.56)%(P=0.012)]及弥漫性血管内膜增生[新生内膜面积平均(0.19±0.05)mm2],伴血管腔面积缩小[减少(37.17±4.57)%(P<0.001)]及颈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对5-HT的收缩反应恢复至对照侧水平。结论血管外膜损伤能引起血管收缩功能增强及新生内膜形成,血管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2.
Rho激酶是一种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关系密切的蛋白磷酸化酶。Rho激酶通过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影响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此外,Rho激酶还通过与血管紧张素II、内皮素-1等血管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简述Rho激酶信号转导系统的结构功能、活性调节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发病过程中Rho激酶的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临床应用前景,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的预防和治疗及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介导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药物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模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小型雄性家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头,开胸手术分离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回旋支近端,对照组血管外膜包裹吸附含生理盐水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模型1组和模型2组分别包裹吸附含白细胞介素1β2.5μg和6.0μg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2周后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管腔狭窄程度及分别往冠状动脉内注5羟色胺(3μg/kg,10μg/kg)和组胺(3μg/kg,10μg/kg)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情况。光镜观察管腔病理学改变。结果冠状动脉外膜包裹白细胞介素1β血管段发生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5羟色胺和组胺均可诱发模型1组(冠状动脉狭窄20%~30%)病变血管段痉挛,阳性率为8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模型2组(冠状动脉狭窄50%~70%)均未诱发出痉挛。两组光镜均可见病变血管段内膜增殖和炎症细胞聚集现象。结论白细胞介素1β包裹冠状动脉外膜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5羟色胺和组胺可诱发轻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发生痉挛。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制作小型猪冠状动脉炎症型支架再狭窄模型,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定支架处血管壁内膜增生程度及炎症因子表达等方法探讨雷帕霉素及紫杉醇涂层支架对炎症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抑制作用。方法:小型雄性家猪14头,开胸法将冠状动脉外膜包裹吸附白介素-1β(IL-1β)琼脂糖微粒悬液的纸巾。2周后,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管腔狭窄程度及随机分为雷帕霉素支架组(n=7)、紫杉醇支架组(n=9)及裸支架组(n=8)。1个月后进行随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定各组冠状动脉支架节段内和支架内的最小管腔直径(MDL),参照管腔直径(RLD),管腔狭窄百分比(DS),计算出晚期管腔丢失(LLL)进行对比分析。塑料包埋法进行支架血管切片,测定管腔增生面积及血管壁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选择素、血管细胞间黏附因子-1(VCAM-1)的表达。结果:冠状动脉外膜包裹IL-1β血管段局限性狭窄平均达到70%以上。裸支架组中冠状动脉支架节段内和支架内的LLL明显高于雷帕霉素支架组和紫杉醇支架组,且再狭窄(DS)率高。雷帕霉素支架组及紫杉醇支架组冠状动脉支架节段内和支架内LLL均低于裸支架组,且明显抑制内膜增生(P<0.01)。但只有雷帕霉素支架组明显下调MCP-1,TNF-α,P-选择素和VCAM-1的表达。结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对IL-1β诱发的小型猪冠状动脉炎症性狭窄均有较好的抗内膜增殖作用,但在LLL指标及抑制内膜增生方面雷帕霉素优于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有可能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抗炎机制达到的。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PCI)后慢血流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488例患者的临床及冠脉介入治疗影像资料,其中慢血流组(TIMI≤2级)51例,正常血流组(TIMI3级)4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的差别.结果: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慢血流组术中血栓抽吸(75.3%比60.8%)、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81.7%比68.6%)比例显著减小,植入支架总长度显著增加[(31.8±12.2) mm比(35.7±12.0) mm],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中血栓抽吸和总支架长度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PCI术中血栓抽吸和总支架长度是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的不同分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1级(1组)33例,高血压2级(2组)34例,高血压3级(3组)33例,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记录。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和方差分析中SNK检验结果提示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2级高血压和1级高血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行线性趋势检验结果提示随着血压的不断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来越严重(r=0.5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级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与颈动脉内皮细胞与斑块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临床上应从控制血压出发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恶化。  相似文献   
2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atheras cleroticheartdisease)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 ,或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表现为一组临床综合征。至今 ,常规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仍是发现和评估心肌缺血的最常用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无创的检查方法。1 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的心电图改变主要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是指血流通过不完全阻塞的冠状动脉 ,或者在有充分侧支循环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使心肌血流供应发生障碍 ,心电图出现损伤和 /…  相似文献   
28.
约有1/3的哺乳类动物蛋白质以共价键的形式与磷酸盐结合,这些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几乎控制细胞生命的所有方面。在这一过程中,蛋白磷酸化酶(也称蛋白激酶)的作用极为关键。蛋白磷酸化酶通过对蛋白质的磷酸化,调节蛋白质的功能,从而影响生命过程。研究发现,部分蛋白激酶通过与ATⅡ、ET-1、PDGF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相互调  相似文献   
29.
Rho激酶是一种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关系密切的蛋白磷酸化酶。Rho激酶通过其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系统影响平滑肌细胞的功能,此外,Rho激酶还通过与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1等血管活性物质相互作用,直接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通过简述Rho激酶信号转导系统的结构功能、活性调节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的相互作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发病过程中Rho激酶的作用机制及其抑制剂临床应用前景,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的预防和治疗及康复措施的介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