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7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的基本特征及随生理、病理变化出现的改变,探讨其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对本研究组近10年来有关穴位伏安特性研究工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人体穴位伏安特性曲线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与对照点比较,穴位低电阻特征并非普遍存在,而低惯性特征则较具普遍性。穴位伏安面积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而大部分穴位的惯性面积则具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其峰值相位和体温节律的谷值相位相应。心脏病患者和胃病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病变缓解后穴位伏安特性也恢复正常。尸体穴位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人,正常人穴位所具有的非线性和惯性特征在尸体上消失。结论:人体穴位具有非线性、惯性两大特征,穴位非线性特征反映了人体作为高等生物所具有的生理与行为的复杂性,而惯性特征则与穴位能量代谢有关。穴位惯性面积比伏安面积更能敏感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应是今后穴位电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2.
经络实质的揭示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针灸经络方面的研究体会,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经络实质的揭示,而针灸经络的研究在穴位结构功能特异性、穴位效应与疗效的特异性、经络作为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生理学机理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如有突破,将推动整个中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3.
本文提出了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阐明中医经络的主要科学内涵,并有望在经络作为“内属腑脏,外络支节”联系作用、作为“行血气而营阴阳”生理作用和作为“调虚实,处白病”治疗作用的科学机制等3个方面获得突破的10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4.
乳腺增生患者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双侧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名乳腺增生病患者左、右期门穴与非穴位对照点体表1.5~16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左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49个点(3.50、4.00、4.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右期门穴在检测的59个波长检测点中有48个点(1.75、3.50、4.00、4.50~6.50、7.00、7.50~16.00μm)红外辐射强度明显高于与非穴对照点(P<0.05)。结论: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增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增生病肝气郁滞的病理本质。  相似文献   
85.
乳腺增生患者膻中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6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体表1.5~16.0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红外辐射光谱形态相似,但辐射强度减低,在检测的59个波长点中有13个波长检测点(6.75~8.25μm、9.00μm、9.25μm、9.75μm、13.25~13.75μm),膻中穴与非穴对照点的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膻中穴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结合期门穴红外辐射强度等研究,提示乳腺增生病在病理状态下,不同的经脉系统处于不同的虚实状态。  相似文献   
86.
Object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mast cells in acupuncture points (acupoints) in acupuncture-induced analgesia. The author tested their sensitivity to mechanical, thermo and light stimulation. Methods: The tail flick model was applied to measure analgesia in rats, and the author determined the density of mast cells in tissue slices and their degranulation ratio before/after acupuncture. The author also applied the patch-clamp technique to investigate activation of human mast cells (HMC1 cell line) by mechanical stress or noxious heat, and the author optically observed degranulation phenomena of mast cell in response to red laser light. Results: Manual stimulation by acupuncture at Zusanli (ST 36) of the rat resulted in analgesia and the effect was more pronounced than after stimulation of a sham point nearby the acupuncture point. A higher density of mast cells was found at Zusanli (ST 36) than at the sham point,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复合激光照射穴位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特异性。方法:以10.6μm~650nm复合激光照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犊鼻穴及非穴对照点,进行随机、单盲、对照临床试验。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问卷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犊鼻穴组治疗2周与治疗前比较,疼痛和功能程度积分均有显著改善(分别P=0.000和P=0.014),而对照点组各指标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110~P=0.699)。犊鼻穴组和对照点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101~P=0.983)。结论:犊鼻穴激光照射对膝骨关节炎有明显疗效,这一效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因样本偏小和对照组脱落率较高,犊鼻穴效应的特异性有待进一步明确,应在此初步研究基础上,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9.
大鼠后三里重新定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大鼠后三里的针灸实验提供较为实用的定位标准和详实的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①用解剖学方法制作SD大鼠胫、腓骨标本,观测大鼠小腿骨形态学变化,据此并参照人的骨度分寸法和足三里"地"的位置,对大鼠后三里进行定位,用游标卡尺测量与后三里定位相关的数据.②根据本研究后三里定位对大鼠进行针刺甩尾实验,以验证针刺疗效.结果:新测得的后三里进针点的位置高于传统后三里1.84寸,位于腓骨头下方0.84 mm向前3.34 mm处.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实用的大鼠后三里定位标准,供针灸实验应用.  相似文献   
90.
乳腺增生病患者舌面各部红外辐射光谱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乳腺增生病患者舌前、舌中、舌边各部红外辐射光谱的差异。方法:采用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53名乳腺增生病患者舌前、舌中、舌边各部6.75~16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光谱。结果:乳腺增生病患者舌前、舌中、左右舌边各部红外辐射光谱形态相似;在检测的38个波长检测点中有17个点(10.5~11.75μm、12.0μm、12.75μm、14.0μm、14.25~16.0μm)乳腺增生病患者舌前与右舌边及舌中红外辐射强度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患者舌面各部红外辐射强度有明显的差异,部分证明了舌面各部候脏腑功能的诊断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