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逆针关元穴对自然老化的更年期雌性大鼠血脂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9.5个月龄SD雌性大鼠56只为实验动物。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化术制备模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2组,自然对照组和逆针组。自然对照组按照自然月龄分为4组,自然10,12,14,16月龄组,每组8只。各组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逆针组在与自然组一同养至10月龄后,采用逆针大鼠关元穴,在关元穴下约2分处将针直刺2分,后斜向上完全刺入,留针20min。留针过程中让大鼠自由活动。2次/周,持续针刺8周,并于进入更年期的12,14,16月龄后分别取材。每年龄组8只。自然对照组与逆针组同批取材。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1:00采集。经处理后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6只大鼠均获得检测,无缺失值。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自然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3.46±0.18),(3.19±0.16),(3.01±0.28)mmol/L,P<0.05]。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2.97±0.19),(3.46±0.18)mmol/L,P<0.05];[(2.93±0.10),(3.09±0.16)mmol/L,P<0.05]。②三酰甘油水平:自然16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2.17±0.38),(0.99±0.09)mmol/L,P<0.01]。逆针16月龄组与自然16月龄组比较显著下降[(2.02±0.24)(2.93±0.10)mmol/L,P<0.01]。③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逆针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1.33±0.17),(1.42±0.12),(1.12±0.11)mmol/L,P<0.05]。逆针12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上升(P<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自然12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1.77±0.22),(1.36±0.22)mmol/L,P<0.01]。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年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0.01)。结论:逆针关元穴能调整更年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效调节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针与电针"足三里"穴位镇痛效应的穴位传入机制的差异性,分析这两种临床常用针刺方法的穴位始动信号的启动机制。方法:SD成年大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胶原酶手针组、胶原酶电针组、色甘酸钠手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在AA大鼠模型上,胶原酶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Ⅰ型胶原酶20μl(5 mg/ml)破坏局部组织胶原纤维,色甘酸钠手针和电针组于针刺前30 min在患侧"足三里"注射色甘酸钠20μl(0.02 g/ml)对局部肥大细胞进行功能屏蔽,并予以手针或电针。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痛阈变化率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镇痛效果和穴位激活的观察指标,比较穴区组织中胶原纤维对手针或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Ⅰ型胶原酶或色甘酸钠"足三里"预处理后手针镇痛效果明显被削弱(P<0.05),而电针镇痛效果未受影响(P>0.05);两种预处理方法下,手针或电针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手针的针刺穴位始动信号可能是由胶原纤维参与介导的,并通过激活肥大细胞的功能,将有效信息经外周传入到中枢;而电针的针刺信号可能是直接激活外周神经感受器,由神经介导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通过观察针刺对AA模型大鼠淋巴结、下丘脑、垂体不同组织中β-内啡肽水平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探明大鼠免疫功能失调状态下β-内啡肽水平变化的特点,以揭示针刺免疫调控的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任脉六穴及关元穴,采用放免法测定β-内啡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A模型组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呈升高趋势,无显著性差异;AA模型组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均升高,呈显著性差异。与AA模型组比较,AA六穴组淋巴结β-内啡肽含量无明显变化,AA关元组β-内啡肽含量明显升高,呈显著性差异;AA六穴组和AA关元组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均降低,除关元组下丘脑呈显著性差异,其他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针刺能降低AA模型组大鼠垂体、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对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行调节;(2)关元穴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6.
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逆针关元穴对自然老化的更年期雌性大鼠血脂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9.5个月龄SD雌性大鼠56只为实验动物。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化术制备模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2组,自然对照组和逆针组。自然对照组按照自然月龄分为4组,自然10,12,14,16月龄组,每组8只。各组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逆针组在与自然组一同养至10月龄后,采用逆针大鼠关元穴,在关元穴下约2分处将针直刺2分,后斜向上完全刺入,留针20min。留针过程中让大鼠自由活动。2次/周,持续针刺8周,并于进入更年期的12,14,16月龄后分别取材。每年龄组8只。自然对照组与逆针组同批取材。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1:00采集。经处理后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6只大鼠均获得检测,无缺失值。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自然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3.46&;#177;0.18),(3.19&;#177;0.16),(3.01&;#177;0.28)mmol/L,P&;lt;0.05]。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2.97&;#177;0.19),(3.46&;#177;0.18)mmol/L,P&;lt;0.05];[(2.93&;#177;0.10),(3.09&;#177;0.16)mmol/L,P&;lt;0.05]。②三酰甘油水平:自然16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2.17&;#177;0.38),(0.99&;#177;0.09)mmol/L,P&;lt;0.01]。逆针16月龄组与自然16月龄组比较显著下降[(2.02&;#177;0.24)(2.93&;#177;0.10)mmol/L,P&;lt;0.01]。③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逆针12,16月龄组比自然10月龄组显著上升[(1.33&;#177;0.17),(1.42&;#177;0.12),(1.12&;#177;0.11)mmol/L,P&;lt;0.051。逆针12月龄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上升(P&;lt;0.05)。④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自然12月龄组与自然10月龄组比较呈显著上升趋势(1.77&;#177;0.22),(1.36&;#177;0.22)mmol/L,P&;lt;0.01]。逆针12,16月龄组与同年龄自然组比较显著下降(P&;lt;0.05~0.01)。结论:逆针关元穴能调整更年期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效调节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7.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晓佳  丁光宏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2008,28(3):207-213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L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逆针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雌性大鼠抗衰老指标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4在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机理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9.5月龄SD雌性大鼠56只为实验动物.选择与人类更年期综合征病理变化更为近似的自然老化术制备模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实验动物分成2组,自然对照组和逆针组.自然对照组按照自然月龄分为4组,自然10,12,14,16月龄组,每组8只.各组每天只进行抓取刺激,不作针刺.逆针组在与自然组一同养至10月龄后,采用逆针大鼠关元穴,在关元穴下约2分处将针直刺2分,后斜向上完全刺入,留针20 min.留针过程中让大鼠自由活动.2次/周,持续针刺8周(2个月),并于进入更年期的12,14,16月龄后分别取材,分别命名为逆针12,14,16月龄组.每年龄组8只.自然对照组与逆针组同批取材.血液标本均于上午8:00~11:00采集.经处理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和子宫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水平,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各组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6只实验大鼠均获得检测,无缺失值.[1]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自然组14,16月龄比自然组10月龄显著降低[(133.72&;#177;29.16),(149.04&;#177;27.74),(221.78&;#177;15.48)nkat/L,P<0.05].逆针组14月龄与同龄自然组比较明显升高[(249.75&;#177;45.50),(133.72&;#177;29.16)nkat/L,P<0.05].[2]血浆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自然组14月龄与自然组10月龄比较,呈显著降低趋势[(12.21&;#177;0.84),(18.07&;#177;1.05)nkat/L,P<0 01].逆针组14月龄与自然组14月龄比较明显升高[(21.90&;#177;1.71),(12.21&;#177;0.84)nkat/L,P<0 01].[3]子宫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自然组12,14,16月龄比自然组10月龄显著降低(P<0.05).逆针组12,16月龄比自然同月龄组显著上升(P<0.05或0.01).[4]子宫一氧化氮合酶水平:自然组14,16月龄与自然组10月龄比较,呈显著降低趋势(P<0 01).逆针组12、16月龄与同年龄自然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逆针关元穴可有效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合酶的水平使之重新接近于稳态,可延缓自然更年期大鼠的衰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