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5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7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1.
目的:近年采用针灸治疗IBS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探讨针刺治疗IBS的作用机制。方法:对10名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腹泻型IBS患者进行针刺,1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结肠镜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呼吸速率、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情况。结果:治疗前,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针刺治疗后,腹泻型IBS患者肠鸣频率和结肠蠕动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对腹泻型IBS患者结肠蠕动具有即时效应。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镫骨的固有振动模式,以研究镫骨在能量传输过程中的有效运动方式.方法:通过人体左侧颞骨标本连续切片,获取镫骨及相关结构的图像数据,采用SURFDRIVER-GEOMAGIC-HYPERMESH-ANSYS联合建模求解技术,进行几何建模、材料模型选取、网格剖分、边界条件定义、Block Lanczos法模态分析求解.结果:模态频率结果显示,前20阶模态频率基本呈非线性单调递增趋势,前6阶频率值平缓,第7阶以后频率值陡增.前6阶模态振型可见镫骨有活塞运动、摆动、平移、转动等运动模式,各阶次5个节点(上、下、前、后、中)均伴有镫骨底板活塞运动,且第3阶5个节点镫骨底板活塞运动方向一致、幅度达最大值.结论:镫骨底板活塞运动伴随前6阶各频段,该形式是推动声波传递最有效的模式和镫骨的固有振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3.
目的 用记录支配后三里穴位区域的神经束放电方法,观察手针刺激大鼠后肢后三里、三阴交以及腹部天枢穴位后,诱发该神经束的放电变化,为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提供研究方法和依据.方法 在分离支配大鼠右侧后三里穴位神经束(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手针刺激同侧的后三里、三阴交及天枢穴(捻转提插,1 Hz),记录并分析神经束诱发放电;然后注射神经阻滞药利多卡因封闭右侧后三里穴位,观察上述针刺诱发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 手针刺激后三里可诱发明显的神经束放电,同样手针刺激三阴交、天枢穴则无上述神经的放电现象.利多卡因封闭后三里穴位后,手针刺激后三里,此诱发放电随之消失;而用生理盐水进行同样的注射后上述手针刺激的诱发放电依然存在.结论 手针刺激后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穴位的坐骨神经分支特异性神经放电,提示针刺后三里信息可沿该分支传入脊髓.  相似文献   
114.
冠心病患者手三阴经原穴微弱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下手三阴经原穴红外辐射光谱的特征变化初步探讨手三阴经原穴与心的经穴脏腑相关性特点。方法:对47名正常人和50名冠心病患者左右侧手三阴经原穴在1·5~16μm宽谱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通过光谱形态分析和点值比较的方法对红外辐射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冠心病患者,太渊、大陵及神门穴的红外辐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在10·1μm最强辐射峰及能量最为集中的8~12μm光谱范围内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相比,正常人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冠心病患者大陵、神门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太渊穴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15·9μm光谱内共73个检测波长点处,冠心病患者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与正常人两侧同名穴红外辐射强度差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三阴经原穴中的大陵、神门红外辐射变化能够反映心肌缺血缺氧病理状态,大陵穴和神门穴与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5.
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物理学知识,分析了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而穴位皮肤到深部组织和其他部位的热传递则主要通过生物传热效应完成。结合生物传热有关理论对隔物灸穴位后的生物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对揭示隔物灸临床机理十分有益。除温热效应外,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6.
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用PHE201型体表红外光谱仪对104名志愿者的太渊、大陵及非穴位对照点的自发红外辐射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穴位和非穴位对照点共6个检测部位中,有4个检测部位在某些波长的自发红外辐射强度与第1秒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有相关关系(r=0.197~0.334,P<0.05或P<0.01),其中左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功能有相关关系的波长数明显多于其他检测部位(P<0.01)。结论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与肺通气功能有明显的相关性,能灵敏地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7.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针灸经络方面的研究体会,认为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经络实质的揭示,而针灸经络的研究在穴位结构功能特异性、穴位效应与疗效的特异性、经络作为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生理学机理和经络作为气血运行通道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如有突破,将推动整个中医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8.
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迪  丁光宏  沈雪勇  王凌  刘畅 《针刺研究》2004,29(1):77-80,F003
近年来 ,国际上各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途径提出了多种针刺疗法机制的假说。本文结合了当前以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资料 ,主要对近年研究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有关文献作以回顾 ,内容涉及了针刺得气现象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针刺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号传导的研究 ,以说明结缔组织和针刺及其疗效所具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9.
中医心气虚证的血液动力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心气虚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证,作者根据中医气血理论和对血液-组织液循环的分析建立了一个研究心气虚的血液动力学模型,从血液组织液循环角度阐述中医心气虚的动力学机理。方法 通过对模型的计算与分析得到了心血管系统动力学参数变化对全身气虚主要症状-组织间隙水肿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心血管动力学参数与气虚水肿程度间的定量关系。结果 将理论计算结果与临床和动物实验气虚证研究的比较发现,本模型可以定量解释中医心气虚的主要病理学机理。当心血管系统的参数(如血液总体积,外周阻力和心肌收缩特性等)发生改变时,会引起组织液的体积增大进而会导致组织液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浓度的降低。结论 中医心气虚证中的气和组织液中营养物质浓度有密切相关,血液中的血浆和水过多地扩散到组织液间隙中会稀释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使细胞的外环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了气虚症状。  相似文献   
120.
动脉中管壁的脉动低切应力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始动和主要的决定作用.本文比较了几种计算血管壁切应力的方法,认为采用有约束的弹性管模型计算获得的动脉壁切应力更适合于临床应用.根据检测得到的正常人和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血管管径等数据,计算两者的颈动脉壁面切应力.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壁面切应力比正常人显著减小.这表明,颈动脉的壁面切应力可以作为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