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外科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1.
NOD样受体蛋白1(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1,NLRP1)炎性小体在人体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促进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s,Caspases)的活化,进一步激活白介素-18和白介素-1β,同时介导细胞焦亡,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发挥着作用,本文就NLRP1炎性小体的结构、NLRP1炎性小体在创伤性中枢神经损伤中的激活以及以NLRP1炎性小体为靶点的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颈椎活动功能康复和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3年3月对21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12例,女9例;年龄5-14岁,平均8.9岁。术前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为前屈26.32°±5.43°、后伸49.58°±4.38°、左旋42.68°±4.46°、右旋41.55°±5.33°、左侧屈28.31°±5.47°、右侧屈27.82°±5.85°。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置钉。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颈椎活动功能情况。结果 21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置钉成功。随访12-92个月,平均32.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颈椎ROM前屈48.12°±4.92°、后伸57.91°±5.15°、左旋58.37°±5.36°、右旋57.51°±5.74°、左侧屈36.57°±4.39°、右侧屈37.44°±4.53°。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能提供可靠的寰枢椎短节段固定融合和稳定性重建,是一种使颈椎活动功能得到有效康复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OI外科分型诊疗流程图对寰枢椎脱位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选择的指导价值及其临床适用性。方法 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动力位X线片、三维CT重建和牵引复位情况,并充分考虑手术松解和创伤因素制订TOI分型诊疗流程图:牵引复位型(traction reduction type,T型),分为T1、T2亚型;手术复位型(operation reduction type,O型);不可复位型(irreducible type,Ⅰ型)。T1型采用牵引、支具固定,或临时内固定等寰枢椎非融合治疗;T2型采用牵引复位后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O型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Ⅰ型采用后路或前路减压,原位固定融合。固定方式取决于患者上颈椎解剖特点和稳定性。2007年7月至2014年6月,9家医院收治1 218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依Symon和Lavender临床功能评定标准、日本骨科协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寰齿前间隙(atlas-dens interval,ADI)、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cord,SAC)评定疗效。结果1 218例患者中T1型234例(19.2%)、T2型699例(57.4%)、O型239例(19.6%)、I型46例(3.8%)。平均随访(35.5±18.9)个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2级572例(47.0%),改善1级512例(42.0%),无变化134例(11.0%),有效率89.0%。术前JOA平均(9.80±1.90)分,术后(14.60±2.30)分,改善率为66.7%。术前ADI平均(8.34±1.96) mm,术后(4.18±5.97) mm。术前SAC(10.24±6.80) mm,术后(14.53±4.87)mm。影像学检查示枕颈区植骨已融合,鹅颈畸形已矫正,脊髓前和(或)后方减压良好。结论 寰枢椎脱位TOI外科分型对选择治疗方案、固定方式及融合范围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寰枢椎脱位患者上颈椎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22年7月行上颈椎手术的1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术前与末次随访的矢状位参数,包括枕颈角(C0-C2 Cobb角)、下颈椎曲度(C2-C7 Cobb角)、T1倾斜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V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2-C7 Cobb角为15.18°±12.41°,小于术前的24.30°±15.57°;末次随访时患者的T1倾斜角为28.09°±15.20°,大于术前的24.14°±15.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者C0-C2 Cobb角和C2-C7 SVA增大,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ΔC2-C7 Cobb角与术前C2-C7 Cobb角的大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2-C7 Cobb角>20°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颈椎曲度减小。结论:接受上颈椎手术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下颈椎曲度减小,术后下颈椎曲度的丢失与术前C...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文献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分析我国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文献,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以“寰椎”、“枢椎”、“寰枢椎”、“外科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93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4个国内权威数据库,及相关文章的国内外参考文献.纳入包含寰枢椎脱位具体手术方式的期刊文献,排除手术方式交代不清、同一单位或时间重复文献和护理类文献;统计分析内容:①文献来源的地区分布;②文献期刊源分布和引用频次及其排行;③手术例数的年度分布;④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共检索到文献2929篇,符合纳入标准363篇,发表文献排名前三地区为广东、浙江、湖南,期刊为《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引用频次前三的文献为“寰椎测量及其经后弓侧块螺钉固定通道的研究”、“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的临床初探”、“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文献病例总数7526例,1993~2000年病例数544例,手术方式主要为U型棒钢丝捆绑枕颈融合、Gallie钢丝、椎板夹等固定技术;2001~2006年病例数2673例,2007~2012年病例数4309例,主要术式为经寰枢椎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枕颈钉板或经前路松解后路或前路一期复位螺钉固定技术.7526例手术患者中,死亡患者23例(0.31%);并发症依次为切口感染、静脉丛损伤、置钉错误、神经根损伤、术后再脱位和植骨不融合.结论:10年前我国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是以后路非螺钉固定融合为主;近10年来,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和侧块螺钉固定技术为主,特别是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具有良好的疗效,表明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发表的原创手术治疗文献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CT三维重建对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进行置钉通道相关参数测量,探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6月行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且排除上颈椎畸形、手术的患者90例,其中单侧或双侧椎动脉沟后弓高度4 mm的51例,共84侧。利用其图像数据行寰椎三维数字化重建,并分别测量置钉通道相关数据。结果:51例患者中,椎动脉沟处后弓最低高度为(3.28±0.51)mm,侧块高度、宽度、与后弓移行处高度均可容纳3.5 mm直径螺钉置入。0°~15°(0°、5°、1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依次为(27.36±1.81)、(27.01±1.68)、(27.07±1.75)、(27.48±1.72)mm,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钉道长度依次为(23.44±1.79)、(23.87±1.84)、(24.58±1.89)、(25.56±2.01)mm,侧块螺钉钉道长度为(20.78±2.05)mm。螺钉通道5个截面的CT值均值分别为椎弓根螺钉(701.89±141.48)HU、侧块螺钉(599.11±137.33)HU。0°~15°理想椎弓根螺钉通道长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5°椎弓根显露置钉法钉道长度随内倾角增加而增长(P0.05),且均比侧块螺钉钉道长(P0.05),椎弓根螺钉通道穿过骨质CT值均值高于侧块螺钉通道(P0.01)。结论:利用椎弓根显露置钉技术可完成椎动脉沟处后弓高度4 mm的寰椎置钉,且钉道长度损失不多,穿行骨量较大,预期把持力良好。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食道型颈椎病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以吞咽困难为主诉的食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方法:对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方式治疗的8例食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65~83岁,平均73岁。3例行单纯骨赘切除,2例合并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3例合并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并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进行评价。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结果为无症状7例,轻度症状1例,影像学示气管后、椎体前间隙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手术治疗以吞咽困难为主诉的食道型颈椎病效果良好,手术方式依据患者病变节段椎体的稳定性、是否合并神经症状而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