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后颈椎活动功能。[方法]2012年2月~2017年12月,选取枢椎齿状突II型骨折后接受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并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的患者32例。对比患者自身前后两次手术后颈椎过伸过屈、左右旋转角度,同时参考正常人群颈椎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1/2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术,经影像学确认内固定位置良好,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4~15个月,平均(9.55±2.72)个月,32例患者再次入院行内固定取出术。取内固定术后平均随访(16.41±4.25)个月。末次随访时32例患者前屈、后伸、左旋转和右旋转ROM均显著大于取内固定之前角度(P<0.05),但仍显著不及正常人。[结论]短期寰枢椎椎弓根螺钉非融合内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可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关节镜诊治的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按Sakakibara法分析其关节镜下形态,按Outerbridge法分析股骨内侧髁及股骨滑车的关节软骨损伤程度。关节镜下行皱襞切除术,术后随访,按Lysholm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80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中,术前正确诊断62例,14例术前诊断为半月板损伤,4例为膝关节痛待查。镜下形态A型5例,B型21例,C型38例,D型16例。术后随访60例,随访时间8个月~8年,平均43个月,优良率86.7%。结论:术前根据临床症状诊断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比较困难,关节镜是诊断和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瘀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的相关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对113例(男65例,女48例;年龄8~64岁,平均42.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OI分型分为T1、T2、O、I4组,并给予外科治疗,主要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分别对比各组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督脉经络瘀阻症候积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结果:T1、T2、O、I组患者寰椎平面SAC术前分别为(13.34±3.21)、(10.43±2.42)、(7.89±3.14)、(10.50±0.71)mm,末次随访分别为(16.02±1.42)、(15.34±1.87)、(14.49±1.58)、(12.50±0.71)mm;督脉经络瘀阻证候积分术前分别为(8.37±1.87)、(6.87±1.35)、(5.17±1.13)、(7.50±0.71),末次随访分别为(10.59±0.94)、(10.25±1.01)、(8.41±1.31)、(9.0±0);JOA、N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采用TOI外科分型治疗寰枢椎脱位,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督脉经络瘀阻的症状,表明外科治疗与疏通督脉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并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对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翻修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2001年10月~2011年10月对29例寰枢椎脱位手术治疗失败病例行翻修手术,其中26例获得随访,男12例,女1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56岁,平均33.5岁,齿状突骨折不愈合6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横韧带断裂2例,先天性寰枕融合12例。翻修手术时年龄12~60岁,平均37.2岁。两次手术相隔11~158个月,平均44.2个月。8例初次手术后未复位,18例复位后因内固定失败再次脱位,脑干脊髓角平均101.8°。患者均有枕颈部持续性疼痛,其中1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平均8.5分。均行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其中12例行C1-C2融合,6例C0-C2融合,3例C0-C3融合,3例C0-C4融合,2例C1-C4融合。随访患者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10~340min,平均290min;失血量500~1100ml,平均700ml。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和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73.1%)获得完全复位,7例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0°,其中11例达到正常,15例小于正常。随访18~90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9例伴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2.6分。按Macnab疗效评估标准评定:优10例,良6例,无改善3例。结论:一期前路经口咽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是一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的寰枢椎脱位翻修术式。  相似文献   
5.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置钉技巧。[方法]总结2000年10月~2008年9月应用寰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66例,置钉132枚。术中在直视下依据手感行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复位固定。[结果]本组66例132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术中未发现脊髓、神经根、椎动脉等损伤。术后患者症状及神经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96枚螺钉术后行CT检查,其中91枚位置良好(94.89%)。全部病例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植骨均融合。[结论]术前影像学测量,术中显露寰椎后弓、直视下依据手感置钉、X线确定进钉方向,是安全置钉的技巧。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治疗腰椎失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95例腰椎失稳行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54例;年龄45~76岁,平均59岁。其中单节段68例,2节段22例,3节段5例,共127个椎间隙。术中椎管及患侧神经根彻底减压,由患侧切除椎间盘组织,大范围刮除软骨板直至终板,使用切除的椎板等骨质打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并进行JOA评分;通过腰椎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高度变化并根据SUK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9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0个月,平均44.8个月。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127个椎间隙均获融合,未发生植入骨移位及严重并发症。影像学示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术后8周JOA评分为(25.1±2.8)分,最终随访时(24.8±3.2)分,与术前(11.3±3.3)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后路椎体间打压植骨融合术可作为治疗腰椎失稳的有效方法之一,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老年腰椎退变性不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干预对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Ⅰ型骨胶原的表达、TGF-βⅠ、Ⅱ型受体的影响以及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与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组。各组细胞采用MTT方法检测MC3T3-E1细胞增殖情况,天狼星红染色法测定Ⅰ型骨胶原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TGF-β1通路活性以及Western-Blot法检测TGF-βⅠ、Ⅱ型受体的表达。结果:经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刺激,可明显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P<0.05);Ⅰ型胶原表达逐渐增强;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TGF-β1通路活性明显增强;Western-Blot结果显示TGF-βⅠ、Ⅱ型受体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异补骨脂素可促进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的增殖及Ⅰ型骨胶原表达,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TGF-β信号通路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  相似文献   
8.
异补骨脂素对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胶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干预对小鼠胚胎前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I型骨胶原及AP-1亚基c—Jun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与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组。分别采用MTT法检测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天狼星红染色法测定细胞层的胶原含量、Western—Blot检测c—Jun及RT—PCR检测I型胶原mRNA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刺激,可明显促进MC3T3-E1增殖,细胞层胶原含量增加,c—Jun蛋白表达逐渐增强及I型胶原mRNA的表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补骨脂素可能通过促进核转录因子c-Jun表达,进而促进骨胶原合成,从而发挥其预防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pedicle exposure method,PEM)的手术可操作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46例寰枢椎脱位患者应用经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为2.5~4.0 mm,平均3.1 mm;术中在直视下行C1,2置钉,复位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可操作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5年9月~2011年3月对16例儿童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男9例,女7例;年龄5~13岁,平均9.1岁。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僵硬;3例有高位颈脊髓病表现,ASIA分级:D级2例,C级1例。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CT和MRI检查,均诊断为寰枢椎脱位,其中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1例,先天性齿状突畸形12例,寰枢椎固定旋转半脱位2例;颈脊髓受压5例。寰椎后弓(椎弓根)高度2.5~3.8mm,平均3.0mm;寰齿前间隙6~14mm,平均9mm。术前常规行牵引1~2周复位,完全复位7例,部分复位5例,不能复位4例。术中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在直视下行C1、C2置钉,复位固定,植骨融合。随访患者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定期行颈椎X线片及CT复查,了解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6例均行双侧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过程顺利,64枚螺钉均成功置入,复位固定满意,无术中、术后神经和血管并发症。术中出血150~650ml,平均300ml;手术时间100~190min,平均130min。12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3~6个月寰枢椎均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颈枕症状明显改善,3例术前有脊髓功能损害者均好转,2例术前ASIA分级D级者恢复到E级,1例术前ASIA分级C级者恢复到D级;未发现螺钉松动、断钉和寰枢椎再移位现象,未发现曲轴现象。结论:采用"寰椎椎弓根显露置钉法"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操作性强,置钉安全性高;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寰枢椎脱位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