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628篇
  免费   7431篇
  国内免费   3730篇
耳鼻咽喉   503篇
儿科学   1358篇
妇产科学   373篇
基础医学   4179篇
口腔科学   1317篇
临床医学   9204篇
内科学   5811篇
皮肤病学   795篇
神经病学   1143篇
特种医学   2779篇
外科学   6279篇
综合类   20834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9049篇
眼科学   610篇
药学   9024篇
  80篇
中国医学   7389篇
肿瘤学   3047篇
  2024年   287篇
  2023年   870篇
  2022年   2317篇
  2021年   2975篇
  2020年   2419篇
  2019年   1349篇
  2018年   1476篇
  2017年   1980篇
  2016年   1490篇
  2015年   2960篇
  2014年   3801篇
  2013年   4700篇
  2012年   6820篇
  2011年   7067篇
  2010年   6686篇
  2009年   5881篇
  2008年   6029篇
  2007年   5587篇
  2006年   4942篇
  2005年   3978篇
  2004年   2771篇
  2003年   2148篇
  2002年   1633篇
  2001年   1543篇
  2000年   1123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目的:建立HPLC/TQ-MS测定益母草中阿魏酸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不同产地益母草中阿魏酸含量,评价益母草中阿魏酸对中成药调经止痛片及新生化颗粒的质量影响,为制定含有益母草并以阿魏酸为定量指标的中成药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及UPLC-Q/TOF定性鉴别及分析益母草中阿魏酸,采用HPLC/TQ-MS定量分析10批不同产地益母草中阿魏酸含量。基于定量分析结果及处方用量探讨益母草中阿魏酸含量对其中成药质量标准的影响。结果:薄层鉴别及UPLC-Q/TOF定性分析结果显示,10批不同产地益母草中均含有阿魏酸。HPLC/TQ-MS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益母草中阿魏酸含量在0.004 2%~0.006 5%之间。结论:益母草与当归、川芎等含有阿魏酸的药材配伍且其用量较大时,益母草中阿魏酸含量会对其质量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23.
何敏  黄燕 《现代预防医学》2020,(23):4381-4384
目的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仍低于20%,提高早期诊断及筛查至关重要,本文对肺癌早期诊断方法进行文献综述。方法 检索PubMed、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选择与肺癌筛查相关的文献,进一步选择如CT、核磁共振、MiRNA、自身抗体等文献,提炼其相关结果结论。结果 肺癌早期诊断方法较多,每一种诊断方法均有其优缺点。结论 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技术被证实能独立完成早期肺癌的筛查,需要将目前早期诊断技术加以优化组合,以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4.
脑部胶质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脑肿瘤,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点。常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进行鉴别。随着成像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影像智能分析技术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在脑胶质瘤的病灶分割测量、肿瘤分级、预后生存周期预测和基因型辨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基于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临床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5.
目的:采用DPPH体系测定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利用液质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了活性较高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方法:对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考察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及通过液质联用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ESI-Q-TOF-MS)技术对其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液质联用(LC-MS/MS),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文献对照,对其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都具有清除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清除能力最强。通过其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对照,共鉴定出11个化合物。结论:应用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及H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抗氧化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平卧菊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目的总结并归纳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本文挑选100例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17年2月—2018年2月)为对象。按建档时间分组,对照组50例患者(常规护理),分析组50例患者(加用人文性护理)。比较两组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评分,随访1年,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护理后分析组对疾病了解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分析组焦虑、抑郁评分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可比;护理后,分析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分析组1年内复发率(8.00%)低于对照组(24.00%)(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人文性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患者预后,且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  相似文献   
27.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各种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家教育部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日益重视,因此构建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体系的方针和目标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教育实践的模式(集主题教育、方法学习、学术实践三位一体)、有效性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此外,尚需建立体系优化机制,以适应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保持体系的更新和优化。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表现。方法: 对2012年6月1日至2021年3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就诊的单纯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68例和同期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44例的CT扫描影像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 68例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 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62例(91.2%),胸膜有钙化者28例(41.2%),叶间裂受累22例(32.4%),胸腔积液12例(17.6%),包裹性胸腔积液8例(11.8%)。(2)44例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CT扫描影像表现中胸膜粘连30例(68.2%),未见胸膜钙化,叶间裂受累32例(72.7%),胸腔积液43例(97.7%),包裹性胸腔积液26例(59.1%)。(3)非活动性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CT扫描影像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30,P=0.002;χ2=23.737,P=0.000);叶间裂受累、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92,P=0.000;χ2=68.548,P=0.000;χ2=28.301,P=0.000)。结论: 非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与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比较胸膜粘连、胸膜钙化的发生率高,胸腔积液、包裹性胸腔积液、叶间裂受累的发生率低。识别非活动性和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的CT扫描影像特点,对患者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克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的全长基因。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RT—PCR扩增出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闪的大片段,再结合RACE技术分别得到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的3’端和5’端,将3部分序列拼接后获得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提交GenBank。结果 成功克隆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DQ092331。结论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磷酸丙糖异构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为进一步表达及其生物学性能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
起搏治疗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VVI起搏治疗遗传性长QT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23例有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且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患者,植入了VVI起搏器.随访这23例患者术后心电图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QT间期平均值由术前(638.0±55.7)ms缩短至术后的(471.3±48.9)ms,QTc平均值为由0.627±0.07缩短至0.519±0.06.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由术前的(0.353±0.46)次/年降至术后(0.111±0.24)次/年,(P=0.039).其中77.5%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晕厥或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90.91%患者存活.2例患者因尖端扭转性室速恶化为室颤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VVI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长QT综合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治疗长QT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