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13篇
  免费   2675篇
  国内免费   1780篇
耳鼻咽喉   245篇
儿科学   514篇
妇产科学   140篇
基础医学   1416篇
口腔科学   642篇
临床医学   3611篇
内科学   2440篇
皮肤病学   466篇
神经病学   456篇
特种医学   1311篇
外科学   2945篇
综合类   7898篇
现状与发展   8篇
预防医学   3123篇
眼科学   300篇
药学   3241篇
  29篇
中国医学   2554篇
肿瘤学   1229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65篇
  2022年   797篇
  2021年   1000篇
  2020年   917篇
  2019年   433篇
  2018年   507篇
  2017年   769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993篇
  2014年   1384篇
  2013年   1851篇
  2012年   2491篇
  2011年   2754篇
  2010年   2496篇
  2009年   2288篇
  2008年   2349篇
  2007年   2212篇
  2006年   1996篇
  2005年   1542篇
  2004年   1169篇
  2003年   953篇
  2002年   852篇
  2001年   758篇
  2000年   647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
了解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维生素含量、氧化特性 ,探讨其对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的影响。采用二次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分离制备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其抗氧化物质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 ;连续监测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在 2 34nm的吸光度以测定其氧化敏感曲线 ;在血管内皮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培养后测定培养液丙二醛的浓度。实验成功分离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与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相比 ,维生素A、E和 β 胡萝卜素等抗氧化物质及总抗氧化能力明显减少 ,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6 5 %、39%和 2 4 % ,故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的延迟时间只有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37.5 % ,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值及氧化速率分别是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的 1 .7倍和 1 .2 8倍 ;培养液中丙二醛含量随加入脂蛋白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而增高 ,2 4h时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 5 0mg组、1 0 0mg组、1 5 0mg组与相同剂量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组比较丙二醛显著增高 (P <0 .0 5 )。上述结果提示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中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能力下降 ,氧化敏感性增高 ,并促进内皮细胞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22.
对鲜山药中水溶性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料液比、提取温度、时间和乙醇体积分数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提取温度和料液比是影响山药粗多糖提取的主要因素,较优的工艺为料液比1 g:9 mL,温度50 ℃,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75%,在此工艺条件下,鲜山药粗多糖得率为0.2449%(以鲜山药质量计).  相似文献   
23.
羧甲基纤维素预防术后粘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预防术后粘连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CMC的理化特性、预防粘连的机制、吻合口愈合的影响以及在动物实验/临床上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结果 CMC是一种组织相容性良好、可生物降解及理化特性稳定,能有效预防术后粘连的多糖类化合物。结论 CMC用于预防术后粘连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4.
目的:通过逆行神经追踪法研究大鼠骶髂关节的传入神经通路。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非交感神经切除组(A组)和交感神经切除组(B组),每组15只,交感神经切除组切除左侧L1以下椎旁交感干。两组左侧骶髂关节注入30%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20μl,72h后取出双侧的L1-S1背根神经节(DRG),TMB法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HRP阳性神经元细胞并计数。结果:两组左侧L1、L2背根神经节内HRP阳性神经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HRP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左侧L3-S1背根神经节内HRP阳性神经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1-S1神经节含有支配同侧骶髂关节的传入神经元,同侧椎旁交感干可能是骶髂关节到L1-L2神经节重要的传入神经旁路,而不是到L3-L5神经节的传入旁路或重要的传入旁路。  相似文献   
25.
A组乙型链球菌脂磷壁酸的提取及其交叉反应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A组乙型链球菌(iAS)脂磷壁酸(LTA)提取方法及其在风湿热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用曲通114(TX—114)从GAS中提取LTA并用阴离子交换树脂二乙基氨基纤维素(DEAE—Sephace1)层析纯化;做LTA与人心瓣膜抗原吸附试验;分析LTA抗体的滴度与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用TX—114提取并用阴离子交换树脂DEAE-Sephaccl层析纯化的LTA纯度较高,且保持了LTA的生物学活性;吸附抗体后的血清标本LTA抗体由阳性转为阴性,而末吸附抗体的血清标本LTA抗体仍为阳性,提示LTA与人心瓣膜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血清LTA—IgG抗体阳性的4例患者中有3例病理切片发现心瓣膜或心肌间质有灶性炎症细胞浸润;血清LTA-IgG抗体阴性的6例病人均未见灶性炎症细胞浸润(Fiher精确概率=0.033)。结论 TX—114法是提取GAS的LTA的有效新方法;GAS的UFA与人心瓣膜之间存在交叉抗原性,LTA可能参与了风湿热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6.
首先将薯蓣皂苷通过3-羟基位的改造,制成3-琥珀酰薯蓣皂苷,再通过碳二亚胺将其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偶联制成免疫原和包被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出多克隆抗体,抗体效价为1:12800,为进一步建立黄精皂苷ELISA方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凉粉草胶多糖在20-40℃之间特性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计算得其稀溶液的临界线团交叠值C^*[η]平均为1.13,半稀释区斜率b为0.8~1.2,与其他多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凉粉草胶多糖的特性粘度在所测温度区域内的变化不敏感;凉粉草胶多糖在水溶液中,分子链构象可能为刚性杆状结构。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1:20万肾上腺素对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患者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10):盐酸氯普鲁卡因组(C组)和盐酸氯普鲁卡因加肾上腺素组(CE组)。分别用3%氯普鲁卡因6 mg·kg-1(C组)和含 1:20万肾上腺素3%氯普鲁卡因6 mg·kg-1(CE组)硬膜外阻滞,记录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给药后20min时运动阻滞程度;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3、6、9、11、13、15、17、20、30、45、60、 90min采取桡动脉血1.5ml,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氯普鲁卡因浓度,经计算机软件拟合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并计算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局麻药的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CE组血药浓度峰值(Cmax)分别为0.49±0.47、(0.32±0.22)mg· L-1,达峰值时间(Tmax)分别为8±3、(9±4)min;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0±6、(7±4)μg· min·ml-1;清除速率常数(K)分别为0.32±0.21、(0.36±0.32)min-1;两组间Cmax、Tmax、AUC及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万肾上腺素对3%盐酸氯普鲁卡因硬膜外阻滞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9.
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带锁钢板内固定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展了该项手术。自1998年2月-2005年8月应用该方法治疗颈椎病215例,发生与内置物钢板及钛网相关的并发症14例,为此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15例,男126例,女89例;年龄42~82岁,平均  相似文献   
30.
自1900年医学生Oscar Raab偶然发现丫啶橙(acridine orange)染色使草履虫发生光敏致死现象,揭开了人们对于光敏化反应研究的序幕[1].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对于光动力过程的研究逐步深入,特别是近二十余年,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光敏剂的出现,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一项新型诊疗技术,逐渐被各国学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