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8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在光动力学反应过程中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光漂白现象,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本研究建立的光敏剂荧光分析系统,应用光学多通道分析仪对生理盐水溶液中HMME介导的光动力反应过程中光漂白的情况进行监测。HMME的浓度分别为1、10μg/ml。Nd∶YAG倍频532nm激光作为光动力的照射光源,同时利用其作为荧光激发光源。在光动力反应过程中采集溶液的荧光光谱,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光敏剂HMME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初始浓度越高,光漂白的速率越快。在HMME的光漂白过程中于639nm处出现新的荧光峰。根据漂白造成的自体背景的变化,HMME的光漂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在0~45min阶段,随着照光过程的持续,HMME在613nm与674nm处的荧光特征峰强度下降,同时在639nm处出现新的荧光峰,且其强度持续增强,自体背景强度起伏很小,稳定在HMME初始荧光强度的0.16倍左右;(2)而45~90min阶段,随着照光时间延长,在613、674和639nm处荧光峰的强度均下降,自体背景强度呈接近于线性持续增强,到照光结束时增至HMME初始荧光强度的约0.45倍。结论HMME的光漂白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初始浓度影响其漂白的速度,并伴有光漂白产物的生成及其再漂白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不同激光照射参数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眼底疾病中视网膜温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经典Pennis热传输方程建立视网膜温度分布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激光波长、功率密度及光斑直径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过程中对青紫蓝灰兔视网膜温度的影响.结果 当照光剂量相同时,578 nm激光引起的灰兔视网膜温升最大,532 nm激光次之,690 nm激光最小;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及光斑直径的增加,视网膜温升也越高.结论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中严格控制照光参数对于防止不必要的视网膜热损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量分析法在光敏剂亚细胞定位研究中的应用特点,并与图像观察法进行比较. 方法 传代培养A549肺癌细胞,分别与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孵共同孵育2,12,24 h.选择四种特异性细胞器荧光探针Rhodamine-123、Lucifer yellow、DiOC6(3)和BODIPY分别标记细胞内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倒置荧光显微镜和致冷CCD探测HMME和探针荧光图像.观察细胞中光敏剂和荧光探针各自的荧光图像并分析光敏剂在细胞中的分布特点.定量计算探针荧光高强度区域与细胞区域内的HMME荧光均量比IB/IA. 结果 图像观察法显示,孵育2,12,24 h,细胞内HMME几乎不进入细胞核,而主要弥散分布于细胞质及各细胞器.定量结果显示: A549肺癌细胞内,2 h时IB/IA由高到低为: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内质网;12 h时IB/IA由高到低为: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线粒体;24 h时IB/IA由高到低为: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组IB/IA随时间上升. 结论 应用定量分析法较图像观察法更可以准确反映出HMME在细胞内分布随着孵育时间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皮肤、粘膜溃疡多由外伤、烧伤、营养缺乏、细菌感染等引起的上皮组织缺损,临床治疗中常对慢性溃疡和溃疡复发缺乏有效的办法。近 20年来,激光在临床广泛应用,其显著的临床效果已被大量动物试验和临床实践所证实,特别是氦氖激光促进溃疡愈合、上皮修复,取得显著效果,本文就此在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做一回顾。 1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 早在 20世纪 60年代末, 70年代初,匈牙利的 Mester[1]用氦氖激光治疗 1000例慢性皮肤溃疡,每周照射 2次,总剂量 1~ 4J/cm2,使慢性软组织溃疡得到治愈,治愈率可达 70%以上。陈昌钧等 …  相似文献   
5.
光敏剂漂白特性在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目的:监测光动力治疗过程中鲜红斑痣组织内光敏剂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光敏剂漂白特性在光动力疗法微血管选择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鲜红斑痣病人34例,男性15例,女性19例,静脉注射血啉甲醚和血卟啉衍生物5mg/kg后给予铜蒸气激光照射,使用三倍频Nd:YAG激光和光学多通道分析仪(OMA)在治疗前和治疗中的多个时间点对治疗区皮肤组织进行荧光光谱检测,绘制成时间-荧光强度曲线。结果:治疗区皮肤组织中光敏剂荧光强度在激光照射开始后迅速下降,血啉甲醚荧光强度的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均显著大于血卟啉衍生物。结论:治疗区皮肤组织中光敏剂的漂白速度明显大于光敏剂的补充扩散速度,光敏剂漂白可能是光动力疗法微血管选择效应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光敏剂亚细胞定位方法的应用特点。方法 应用电感耦合器材(CCD)荧光显微成像系统,选择细胞器荧光探针BODIPY标记细胞内高尔基体。分别采用直接观察法、伪彩色融合法、波形比较法、相关系数法及细胞器一细胞荧光强度比值法,对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进行细胞内分布的定性与定量研究。结果 采用直接观察法比较光敏剂和细胞器探针荧光图像,发现HMME和BODIPY的荧光分布模式有相似之处,采用伪彩色融合法得到的二者融合图像,显示存在黄色的空间重叠区域。应用波形比较法发现,直线路径上所有像素在HMME荧光图像与BODIPY荧光图像中的灰度值相对空间坐标的曲线波形相似。应用相关系数法得出,各像素的HMME荧光灰度值与细胞器探针荧光灰度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6024。采用细胞器一细胞荧光强度比值法发现,随着参数m的增大,即细胞器聚集程度的降低,高尔基体聚集区域的平均荧光强度比值(J1/J2)呈下降趋势,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通过直接观察、伪彩色融合及波形比较的方法,基本可以判定HMME在高尔基体聚集区域有分布;采用相关系数法.尤其是细胞器一细胞荧光强度比值法能得到更为精确的量化结果,以弥补定性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对光动力效应所致亚细胞位点损伤进行动态观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为HMME+Rhodamine-123组、单加HMME组、单加Rhodamine-123组和单纯细胞组,后3组作为对照组。传代培养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将血卟啉单甲醚(HMME)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24h后,加入细胞探针Rhodamine-123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并采用细胞器-细胞荧光强度比值法对HMME进行亚细胞定位,随后采集Rhodamine-123的荧光图像动态序列。结果HMME+Rhodamine-123组的Rhodamine-123荧光图像在光照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典型的线粒体形态特征逐渐消失,并伴有荧光强度下降,荧光在胞浆内趋于弥散分布,细胞核内出现Rhodamine-123的荧光;而单加Rhodamine-123组的Rhodamine-123荧光图像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能实现亚细胞水平光敏损伤位点的动态光学检测,线粒体和核膜可能是HMME介导的光动力损伤亚细胞位点。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激光光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血管内光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机制研究尚少。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凝对曲张大隐静脉超微结构的改变。设计:观察性研究。单位: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对象:2004—01/04,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大隐静脉曲张并行血管内激光治疗的患者42例。纳入标准:取踝部明显曲张而无明显血栓形成,表面皮肤完好,无明显营养性障碍的大隐静脉,患者均自愿参加,纳入9例。干预:采用810nm波长激光器,功率为12W,暴光时间1s,血管内光凝治疗曲张大隐静脉,3h后取踝部光凝血管。主要观察指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光凝后血管超微结构变化。以正常静脉和治疗前曲张静脉作为对照。结果:正常静脉分三层,内膜为单层血管内皮细胞,中膜为平滑肌细胞、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等,外膜为一疏松排列的结缔组织。曲张静脉组织学检查见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之间连接疏松,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或萎缩,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光凝后管腔内可见大量血细胞,血小板扁平,伸出伪足,贴附于胶原表面。血管内皮细胞和靠近管腔部位的平滑肌细胞结构破坏,细胞浆外溢,和细胞外基质融合;靠近血管腔部位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断裂,部分脱落于管腔;靠近外膜部位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和外膜结构没有改变。结论:激光光凝治疗静脉曲张引起内膜和部分中膜结构破坏,大量血细胞聚集于管腔,促进血小板附着于血管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荧光显微镜及新型荧光探针H2DCF-DA检测在光源照射过程中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内活性氧的产生情况。方法将ECV304细胞接种于35mm培养皿中,24h后加入H2DCF-DA,使其终浓度为10μmol/L,孵育30min。利用荧光显微镜的激发光源作为照射光源,在采集荧光图像的同时完成光源照射,光源输出波长范围为460~490nm,功率密度约为100mW/cm2。连续采集DCF的荧光图,观察细胞内DCF荧光的变化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求得细胞内不同照射时间点DCF平均荧光强度,进而得到平均荧光强度-时间曲线。另外,使用线粒体特异标记探针MitoFluorRed589与H2DCF-DA共同孵育细胞,分别采集同一细胞的DCF的荧光图和MitoFluorRed589的荧光图,并利用像素-荧光强度分析方法来确定DCF荧光在细胞内的分布位置。结果在光源照射的开始阶段,ECV304细胞内的DCF荧光强度迅速增加,在第10s时便上升至第2s时的2.2倍,但是随着照射时间逐渐延长,荧光强度增幅逐渐变小,到第60s时上升至第2s时的4.7倍。观察时间进一步延长,DCF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似乎进入平台期,继而开始出现下降。考察DCF荧光在ECV304细胞内的分布位置主要通过比较细胞内不同区域的I1/I2值,通过图像分析与计算得到线粒体区、细胞核区以及细胞质非线粒体区内I1/I2值分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maculardegeneration,SMD)的光敏剂苯并卟啉衍生物单酸A环(benzoporphyrinderivativemonoacidAring,BPD-MA)价格昂贵,在国内不能普及。评定国产光敏剂竹红菌乙素(hypocrellinB,HB)对视网膜和脉络膜光动力学治疗系统生物学效应,以探讨是否有价值进一步研究HB治疗SMD的前景。目的:建立视网膜和脉络膜光动力治疗的照射系统、光敏剂体外光敏性检测方法和体内观察光敏剂PDT疗效的方法。设计:开放性实验。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地点为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建立照射系统:在裂隙灯显微镜开创激光窗口,使用光纤连接激光器和裂隙灯显微镜,使激光和裂隙灯照明同光路到达眼底,作为照射系统;通过四甲偶氮唑盐法检测光敏剂体外光敏性,和BPD-MA相比,初步判断其光敏性。以青紫蓝兔为实验对象,用光敏剂HB进行PDT治疗,通过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光镜和电镜检查照光部位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建立的实验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主要观察指标: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器的耦合效率,光敏剂体外光敏性以及照光部位的生物学效应。结果:照射系统输出稳定,由激光器发出的功率和裂隙灯显微镜的激光窗口末端的输出的功率的耦合率为60%。国产HB体外光敏性和BPD-MA相似,H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