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5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在全国多数省市暴发流行 ,发病患者数已达 5 0 0 0多例 ,同时世界 30多个国家亦有流行 ,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对 2 0 0 3年 2月 9日~ 2 0 0 3年 4月 15日我院收治的 5 0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全部患者均符合卫生部制订的关于《非典型肺炎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 (试行 )》。5 0例患者中男 2 7例 ,女 2 3例 ,平均年龄 (30 .4± 13.5 )岁 ,最小 4岁 ,最大 75岁。 5 0例患者中 ,重型患者 8例。二、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检测TORCH 5项 (单纯疱疹病毒 1型、…  相似文献   
32.
艾滋病临床与IL—2免疫重建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HIV抗病毒及IL-2免疫重建治疗的效果。方法:25例AIDS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及并发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及IL-2免疫重建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并发症发生部位多系统受累者达88%,机会性感染占所有并发症的68.5%。并发症依次为细菌性肺炎、消化道真菌感染、性病、结核杆菌感染、疱疹病毒感染、肺孢子虫肺炎、皮肤粘膜损害及全血细胞减少等。HIV主要感染途径为性接触占80%,而吸毒途径的为20%。艾滋病患者血红蛋白(Hb)含量的高低对其预后及存活率的判断有重要意义。Hb>8g/dl的艾滋病患者其存活率远高于Hb<8g/dl者。用HAART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其存活率为81.3%,经HAART治疗一月后,CD4+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对少数患者使用小剂量IL-2进行免疫重建治疗,可明显减少艾滋病患者的并发症,并提高CD4+水平。结论:艾滋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但并发症仍以机会性感染为主,故临床治疗应以HAART及控制机会性感染治疗为主,建议同时辅以免疫重建治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3.
本文就我院1989年~1990年在肝穿刺活检的部分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中比较临床分型与病理检查的差异,来说明肝组织活检对乙肝临床分型的重要性。1 对象与方法 病毒性肝炎患者共92例,其中男82例,女10例。年龄为10~64岁,平均35岁。92例中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标志物阳性者60例;甲肝IgM抗体阳性者9例;甲、乙型肝炎标志物均阳性者18例; 甲、乙型肝炎标志物均阴性者6例;另一例甲、乙、丁型肝炎标志物全部阳性。 肝穿刺取材方法:采用一秒钟负压快速肝穿法吸取组织后用20%福尔马林固定,作病理学检查。 诊断标准按1984年南宁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抗结核2HRZE/6HRE化疗方案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肠结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肠结核患者共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2HRZE/6HRE化疗方案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胸腺肽-α1治疗。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2HRZE/6HRE化疗方案联合胸腺肽-α1治疗肠结核,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5.
目前造成肝损害最常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是异烟肼,其主要通过N-乙酰化酶代谢,后者由NAT2(N-acetylteansferase 2)基因编码.  相似文献   
3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重度黄疸可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临床上引起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较多,病因以溶血及感染为多见,其中不明原因也占一定比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酶,不明原因黄疸与UGT1A1基因突变引起的UGT1A1酶活性不同程度减低有关,导致新生儿迁延性黄疸。文章对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UGT1A1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作综述。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重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IF)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的作用,探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机制。方法:100μg/L的rMIF刺激MRC-5细胞6h、12h、24h、48h后,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TGF-β1蛋白含量;100μg/L的rMIF作用于MRC-5细胞48h,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合成;100μg/L的rMIF刺激MRC-5细胞48h,刺激前0.5h加入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RT-PCR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100μg/L的rMIF对细胞培养上清TGF-β1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μg/L的rMIF可显著促进Ⅰ型胶原mRNA(P<0.01)和蛋白(P<0.01)合成。Y27632预刺激后,100μg/L的rMIF促进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合成能力显著减弱(P均<0.01)。结论:MIF可能通过Rho途径刺激人肺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合成从而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46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对深圳地区46例SARS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男∶女=1.3∶1,平均30.5岁,儿童患者较少且一般不转为重症;孕妇及>45岁的中老年人易转为重症.②具有传染性强,家庭及单位易群体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③所有患者均有发热,弛张热多见,平均发热病程(9.07±4.23) d.多伴有呼吸道症状.胸部X线片示肺部炎症多于发热后3~4 d出现,平均持续(16.7±10.3) d.易发生肝功能损害.CD+4/CD+8入院时平均为(17.9±5.6)%/(24.2±6.5)%,明显下降.④与普通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年龄大、热程长,双侧肺炎发生率高、炎症持续时间长,ALT升高发生率及升高程度较高,入院时CD+4细胞计数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⑤易重症化(47.3%),病死率为4.3%.易发生I型呼吸衰竭(15.2%),易发生肺纤维化(17.4%).⑥肺纤维化发生率与患者年龄、病情、胸腺肽α1及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有关.结论:SARS患者的年龄大、热程长、双侧肺炎炎症持续时间长、肝功能损害、CD+4细胞计数明显下降等可作为早期判断SARS患者重症化的指标,胸腺肽α1及短程皮质激素的使用可减少肺纤维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表达与肝细胞内HBsAg和HBcAg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 170例乙肝患者的血清HBVDNA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其肝细胞内HBsAg及HBcAg含量。结果 ⑴慢乙肝患者不论血清HBVDNA是否阳性 ,肝细胞内均可检出HBsAg ;但HBVDNA载量低者 ,肝细胞内HBsAg含量较低 (P <0 0 5 )。血清HBVDNA阴性者 ,HBcAg无一例检出。⑵血清HBVDNA载量越高 ,患者肝细胞内HBcAg的阳性率明显升高 (P <0 0 5 )。⑶肝组织炎症G2期以上的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阳性较阴性的多 (P <0 0 5 ) ,但并不与HBVDNA载量高低相伴随 (P >0 0 5 )。而G2期以上的慢乙肝患者肝细胞内HBcAg的阳性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的表达与肝细胞内HBsAg和HBcAg表达密切相关。肝细胞内HBsAg的表达是筛查HBV感染的敏感指标 ,HBcAg是评价HBVDNA复制程度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0.
望诊,为四诊之首,望舌为其重要内容。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和病情进退,作为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指导处方遣药的依据。在临床中贯以舌质红、苔黄辨为热证,但也常有舌、症相反的现象,容易使人在辨证用药方面无从下手。笔者根据慢性胃炎病人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总结研究,得出一辨证方法,指导用药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