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9篇
  免费   462篇
  国内免费   322篇
耳鼻咽喉   149篇
儿科学   164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318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1034篇
内科学   678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108篇
特种医学   233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03篇
综合类   2053篇
预防医学   740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743篇
  9篇
中国医学   866篇
肿瘤学   224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270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263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230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09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32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37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3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5篇
  196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组胺对离体狗鼻粘膜血管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继发肺低灌注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 0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 (cancerousinvasionofcentralpulmonaryarteriesinlungcancer,CICPA)患者术前肺血管DSA及增强螺旋CT(含高分辨率CT ,即HRCT)征象行前瞻性对照研究。根据DSA和CT胸膜下末梢肺动脉分布和数量变化 ,即肺血管征、肺毛细血管充盈度和肺实质强化后密度及时间 密度曲线变化 (即肺实质征 ) ,行两者间的盲法对照 ,统计学分析CT与DSA征象及其一致性 ,评估CT对CICPA继发肺低灌注的诊断价值。结果  2 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CICPA病例中 ,共3 0支肺叶动脉受累 ,DSA显示 90 % (2 7/3 0 )出现肺叶低灌注征象 ,CT诊断肺低灌注敏感度为 78%(2 1/2 7) ,特异度 10 0 % (3 /3 ) ,准确度 80 % (2 4/3 0 )。肺低灌注与CPA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rs=0 40 ,P =0 0 73 )。CT与DSA的肺血管征一致性较好 (Kappa =0 69,P <0 0 0 1) ,而肺实质征一致性稍差 (Kappa =0 3 7,P =0 0 11)。结论 肺低灌注是肺癌侵犯中央肺动脉的常见表现 ,CT对其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而定量判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43.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是迄今所知最为复杂的一个人类遗传多态性系统 ,该分子受第 6号染色体短臂上一段连锁基因群编码控制 ,是免疫应答的介质。HLA -B2 7属HLA -I类分子 ,相对分子量约 5 6kD ,由α链和β2 m组成的二聚体。HLA -B2 7分子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和血小板表面 ,其生理  相似文献   
44.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肺透明膜病(PHMD),是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早产儿,糖尿病产妇的婴儿,有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史的新生儿,本病因缺乏PS引起.PS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磷脂蛋白复合物,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维持正常呼吸的功能.胎龄35周以后PS才迅速进入肺泡表面,在此之前孕期越短则PS含量越少,故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与胎龄成反比.胎龄在26-28周的发生率均为50%,30-31周为20-30%,胎龄>33周则很少发生.  相似文献   
45.
1982年7月5日,我们在滇西部梁河县耕作地中(海拔为2,100米),捕获1只雄性沙黄色齐氏姬鼠,并制成标本。外形:背毛柔软,体背呈沙黄色,毛基部为灰褐色,与一般齐氏姬鼠无异。耳壳覆以稀疏短毛,与体背同色。眼前下方有一白斑。四足背面为暗白  相似文献   
46.
采用简化方法抽提体外培养的FCB1株或NF54株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用含0.1%皂苷的氯化钠、柠檬酸钠溶液溶解红细胞,游离的疟原虫用4% sarcosyl和1mg/ml蛋白酶K溶解,获得的原虫DNA经CsCl密度梯度纯化,然后在Tris和EDFA中透析,用分光光度计测定DNA含量。DNA样品印渍于硝酸纤维膜上,用0.5N NaOH降解DNA,硝酸纤维膜经Tris-NaCl溶液洗涤后真空干燥备用。血液标本点于浸湿的硝酸纤维膜上,干后直接在硝酸纤维膜上按上述方法溶解红细胞和疟原虫,然后降解DNA,洗涤后烘干备用。杂交试验的探针为一种末端标记γ-~(82)PAFP的合成的存在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的21个核苷酸重复片断(5'-AGGTCTTAACTTGACTAACAT-3′)。结果表明该同位素标记的寡核苷酸能与微量恶性疟原虫DNA特异地杂交。放射自显影2小时,该探针能检测出1μg的纯化DNA,如果显影过夜,能测出100pg的DNA,而与1μg的人DNA无交叉杂交。对不同感染率的体  相似文献   
47.
HQJ-500多功能净水装置装舰试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改善舰船官兵的饮用水水质,提高舰员的生活质量。方法:将研制的HQJ-500多功能净水装置装舰试用,征求试用意见并进行水质分析。结果:经实船试用证实,该多功能净水器能经受住各种海况下颠簸,摇晃的考验。运行正常。处理后的水质有明显改善。结论:该装置净化,消毒效果肯定,适合舰船使用,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8.
黄连素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目的 研究黄连素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取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于缺氧 2 4h复氧 1h造成缺血再灌注 ( I/ R)模型 ,观察细胞损伤情况 ;并将黄连素以 1.5× 10 - 6 m ol/ L、1.5× 10 - 5m ol/ L、1.5× 10 - 4 mol/ L 三种浓度分别加入培养基中 ,预处理 2 4h后 ,再置于上述缺氧复氧环境中培养 ,检测以上不同条件下细胞上清液中的乳酸脱氢酶 ( L DH)、丙二醛 (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含量 ,并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缺血及再灌组细胞上清液中 L DH、MDA含量明显升高 ( P<0 .0 1) ,SOD活力则显著降低 ( P<0 .0 1) ,缺血组和再灌组凋亡率均升高明显 ( P<0 .0 1)。而用黄连素预处理后缺血及再灌组的 L DH、MDA显著低于用药前 ( P<0 .0 1) ,SOD则高于单纯缺血和再灌组 ( P<0 .0 1) ,上述作用在本实验黄连素浓度为 1.5× 10 - 6 m ol/ L~ 1.5× 10 - 4 mol/ L 范围内 ,随浓度升高而更加明显。特别是用黄连素 1.5× 10 - 5mol/ L 浓度预处理后 ,缺血组和再灌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是 14.4%和 2 0 % ,分别与用药前 ( 17.4%和 41%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结论 黄连素对缺血再灌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与浓度有一定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49.
50.
实验性室间隔缺损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实验性室间隔缺损 ( VSD)动物左右心室心肌血管紧张素 受体的改变。方法 建立猪实验性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 ,术后 1月取左右心室组织 ,通过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测定每 10 6个细胞上血管紧张素 受体 ( AT1 R、AT2 R)的最大结合量 ( 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 ( KD)。结果 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动物受体的 Bmax和KD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手术组动物左室 AT1 R、右室 AT1 R和 AT2 R的 Bmax值 (分别为 188.42± 13 3 .97、2 72 .14±2 3 2 .74、40 .42± 3 4.76fmol/ 10 6 ,对照组 AT1 R和 AT2 R的 Bmax值左室为 2 9.2 0± 19.5 0和 2 .90± 0 .64 ,右室为76.72± 5 1.2 1和 9.63± 1.2 7fm ol/ L )增高明显 ( P<0 .0 5 )。结论 心内左向右所引起的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导致AT1 R的表达增高 ,是 VSD心室肥厚及重构的重要机制 ;AT2 R在右心室表达增高 ,可能是中等程度容量负荷的VSD容易出现左室肥厚而非右室肥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