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38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51.
显微外科方法及加压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愈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愈合的不同治疗方法。方法 对 72例肱骨、股骨及胫骨骨不愈合行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及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术。结果  72例得到 1 3~ 2 9个月、平均 1 8 5个月随访。带血管蒂骨膜组 2 5例有 2 4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3~ 4 5个月 ,平均为 3 6个月 ;带血管蒂骨瓣组 2 3例有 2 1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3 5~ 5 7个月 ,平均为 4 2个月 ;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组 2 4例有 2 0例骨折愈合 ,时间为 4~ 7 6个月 ,平均 4 5个月。结论 三种手术方法均有促进骨折愈合作用。其成骨能力以带血管蒂骨膜 (骨 )瓣较强 ,松质骨植骨血管束植入较弱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 ,设计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 临床应用 1 7例 ,经过 1 5~ 3 5年 ,平均 2 6年随诊 ,疗效满意。结论 该方法损伤小 ,简便易行 ,可以为股骨头提供丰富的血运及诱导成骨因素 ,是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3.
背景:步态分析是骨外科检查中较为客观、精确的定量评定标准。 目的:观察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结合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步态运动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 方法:对髓芯减压骨髓单个核细胞回植21例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三维运动捕捉步态分析,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6,9,12个月测量受试者在0°和15°时运动平板上行走的步长、步宽时空参数,髋关节运动角度、髋关节角加速度运动学数据。同期采集33名健康人步态数据与之比较。 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治疗后3个月均出现减痛步态,治疗后3个月0°运动平板的时空参数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6个月15°倾斜运动平板的时空参数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9个月15°倾斜运动平板的运动学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股骨头坏死能够恢复髋关节正常的步态模式,并表现出一种时间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54.
摘要 背景:非感染性椎体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少见的椎体缺血坏死,表现为椎体压缩骨折,国内的报道较少。可能与该病的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 目的:分析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特点,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该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12例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疗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均在透视监测下经椎弓根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状况,通过侧位片测量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的高度。 结果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2个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6.0±1.5) mL,术后疼痛完全或显著缓解10例(83%),部分缓解2例(17%)。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分从术前的9.08±0.76降为后2.33±1.43和术后6个月1.08±0.95 (P < 0.01)。经皮椎体成形3 d后椎体高度恢复平均为前缘2.2 mm,中央3.2 mm。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是一种治疗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并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比格犬22只,8—12个月龄,雌、雄各11例,体重7—10kg;分为3组,A组2只(4髋)作为正常对照组,B组右侧股骨头坏死组(20髋),C组左侧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组(20髋)。分别于术后3、6、10、12、18、24周行CT扫描,24周后行生物力学测试和股骨头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24周后影像学检查发现C组大转子骨瓣与周围骨组织有很好的相融性,C组再造的股骨头抗压强度与A组正常接近,而与坏死股骨头统计学有明显的差异(P〈0.05),三维有限元分析修复的股骨头最大应变和应力接近正常,而与坏死有显著的差别。结论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能恢复其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56.
Background For partial-thickness tears of the rotator cuff, double-row fixation and transtendon single-row fixation restore insertion site anatomy, with excellent results. We compared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ouble-row and transtendon single-row suture anchor techniques for repair of grade Ⅲ partial articular-sided rotator cuff tears.Methods In 10 matched pairs of fresh-frozen sheep shoulders, the infraspinatus tendon from 1 shoulder was repaired with a double-row suture anchor technique. This comprised placement of 2 medial anchors with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s at an angle of .≤45° into the medial margin of the infraspinatus footprint, just lateral to the articular surface, and 2 lateral anchors with horizontal mattress sutures. Standardized, 50% partial, articular-sided infraspinatus lesions were created in the contralateral shoulder. The infraspinatus tendon from the contralateral shoulder was repaired using two anchors with transtendon single-row mattress sutures. Each specimen underwent cyclic loading from 10 to 100 N for 50 cycles, followed by tensile testing to failure. Gap formation and strain over the footprint area were measured using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stiffness and failure load were determined from testing data.Results Gap formation for the transtendon single-row repair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P 〈0.05) when compared with the double-row repair for the first cycle ((1.74±0.38) mm vs. (2.86±0.46)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last cycle ((3.77±0.45) mm vs. (5.89±0.61) mm, respectively). The strain over the footprint area for the transtendon single-row repair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P 〈0.05) when compared with the double-row repair. Also, it had a higher mean ultimate tensile load and stiffness.Conclusions For grade Ⅲ partial articular-sided rotator cuff tears, transtendon single-row fixation exhibited superio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when compared with double-row fixation.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评估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安全性及精确性,并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采用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的36例ARCO 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放射线照射时间,术后6周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估,结果与常规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影像学、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放射线照射时间及术后6周Harris评分分别为[(4.1±1.8)s,(13.6±3.2)s,P<0.01]和(89.4±10.1,83.1±1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计算机导航下髓芯减压加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方法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精确性.  相似文献   
58.
背景:目前有限元构建模型主要是基于医学图像的建模方法,骨水泥注入主要是人为假设的,而文章中治疗前后的数据直接来源于CT扫描,可靠性更高。 目的:构建骨水泥注入前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治疗前后病椎及邻椎的应力变化。 方法:选取1例75岁骨质疏松性L2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双侧椎弓根注入少量骨水泥获得良好疗效,随访2年病椎及邻椎无新发骨折,局部无疼痛。根据其治疗前后的腰椎CT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腰椎屈伸、左右侧屈、旋转等运动,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同一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变化。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腰椎压缩骨折骨水泥注入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生成222 727个单元。骨水泥注入增加了L2椎体(病椎)屈、伸、侧屈各运动时的应力(P < 0.05),对其旋转时的应力无明显影响(P > 0.05);对L1,L3椎体(邻椎)在屈、伸、侧屈及旋转时的应力亦无影响(P > 0.05)。提示少量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可增加病椎强度及应力,但不改变相邻椎体应力。  相似文献   
59.
背景:如何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股骨头塌陷的软骨,是塌陷后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的:观察计算机导航辅助及关节镜监视下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自体回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根据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国际骨坏死分期标准,选取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4例,均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实施髓芯减压术,同时关节镜监视下进行坏死病灶清除,其中53例在此基础上二期植入体外分离培养的1×109 L-1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 mL。 结果与结论:经平均30个月的随访及磁共振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股骨头坏死体积均明显减小,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 < 0.05);其中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植的患者改善更明显(P < 0.05),其临床成功率和影像学成功率分别达92%和90%,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计算机导航辅助及关节镜监视下髓芯减压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回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效果优于单纯髓芯减压。  相似文献   
60.
目的 利用MSCT扫描图像观察正常下胫腓联合的形态以及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精确诊断下胫腓联合分离提供解剖学依据及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45例行双踝CT检查的单侧踝关节外伤患者的健侧踝关节影像资料。取距离胫距关节面9~11 mm的水平位CT扫描图像分析下胫腓联合形态,并测量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及胫腓骨前缘距离,分析各组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45例下胫腓联合CT影像显示其形态有3种,其中为半圆形14例(31.11%),新月形15例(33.33%),矩形16例(65.56%)。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骨中心距离、胫腓骨间隙宽度和胫腓骨前缘距离分别为(2.69±0.19)cm、(2.45±0.46)mm和(8.48±2.30)mm,新月形的分别为(2.82±0.17)cm、(2.74±0.90)mm和(6.80±1.62)mm,矩形的分别为(2.89±0.25)cm、(3.15±0.8)mm和(6.86±1.89)mm。其中,半圆形下胫腓联合的胫腓中心距离和胫腓骨间隙宽度均较矩形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22、3.602,P值均<0.05);而半圆形胫腓骨前缘距离较矩形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17,P<0.05);但是,新月形的相关参数分别与半圆形和矩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国人的下胫腓联合在CT影像上可分为半圆形、新月形和矩形三种形态。以下胫腓联合前后缘的切线作为测量基线,可提高各参数测量的可重复性,为进一步研究国人下胫腓联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