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题释义: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通过对利用摄像机得到的人体运动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来进行步态分析的技术及装置。以获取人体在各体态和运动下的生理、病理的力学和数学参数,进行人体各部位和机能检测,所检测的数据经进一步分析计算后可获得人体各部位(特别是关节)的受力状态,以及机械功、代谢能量消耗的情况。 体质量指数:是一个计算值,当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质量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体质量指数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背景:肥胖对全髋关节置换的影响已有学者进行讨论,但目前尚缺乏对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使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进行随访的研究。 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体质量指数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节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时体质量指数分为超重组(体质量指数≥25 kg/m2)与正常组(体质量指数< 25 kg/m2),每组30例。所有患者对检测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收集患者的手术部位、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手术时间等临床基本资料;术后6个月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采集时间-距离参数(步幅、步频、平均步速)、动力学参数及运动学参数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①2组在手术部位、性别比例及年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超重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②时间-距离参数方面,2组在步幅、步频及平均步速上差异虽无显著性意义,但超重组步幅(1.08±0.18) m小于正常组(1.35±1.45) m;③运动学参数中,超重组在髋关节各个面的活动范围均小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动力学参数方面,屈髋力矩峰值超重组小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伸髋力矩峰值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00);⑤提示肥胖对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功能恢复存在一定影响。 ORCID: 0000-0003-1824-687X(陈浩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ONFH)常双侧发病,治疗更加困难,采用保留股骨头的治疗方法较为理想。目前,采用带血管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ONFH疗效的报道甚少。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治疗双侧ONFH的早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双侧ONFH患者22例44髋,男10例,女12例;年龄22~41岁,平均32.6岁;体重指数(BMI)16.5~30,平均23.9。按ARCO分期标准分为:Ⅱb期9髋,Ⅱc期14髋,Ⅲa期8髋,Ⅲb期5髋,Ⅲc期8髋。术中所取血管蒂均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棘支骨瓣转移术。双髋分两次进行手术,手术间隔12~16个月,平均14个月。 结果:随访时间为36~47个月,平均40.3个月,单髋术中失血量200~500 ml,平均358 ml。双侧髋关节术后6个月、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均较各自术前有明显提高;双侧髋关节术后相同时间点的HH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初次手术侧1髋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经换药痊愈,其余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根据ARCO分期标准2髋由Ⅲb期病变进展至Ⅲc期;1髋由Ⅲc期进展至Ⅳ期,并于术后14个月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结论: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分两次手术治疗双侧ONFH,合适的手术间隔对初次手术侧功能恢复影响较小,双侧髋关节术后早期临床功能评价较高,是治疗双侧ARCOⅡ~Ⅲ期ONF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涂层镁(Mg)-锌(Zn)-钙(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修复兔临界性骨缺损(critical size bone defect,CSD)的效果,以及该支架在体内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将7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n=24),A组为无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B组为10μm厚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组;C组为单纯自体颗粒骨植骨组。所有动物制备双侧尺骨15 mm长CSD模型,A、B组将截取的尺骨制成颗粒骨后填充至支架内修复尺骨缺损,C组采用自体颗粒骨修复。术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局部皮下积气量;X线片和Van Gieson染色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根据Lane-Sandhu标准行X线片评分;Micro-CT扫描观察并计算支架降解丢失体积百分比(ΔV)及降解速度(corrosion rate,CR);监测实验过程中血清Mg^(2+)、Ca^(2+)浓度变化,并于术后12周收集肝、脑、肾和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B组皮下积气量少于A组,其中2、4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周时B组显著多于A组(P<0.05)。术后4、8周C组X线片评分显著高于A、B组(P<0.05),术后8周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术后12周B、C组显著高于A组(P<0.05),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骨缺损部位新骨塑形明显优于A组。Micro-CT示术后4、8周,B组CR及ΔV均显著低于A组(P<0.05)。Van Gieson染色示B组较A组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性;血清离子监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3组血清Mg^(2+)、Ca^(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实验动物肝、脑、肾及脾组织HE染色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新型MAO涂层Mg-Zn-Ca合金支架/自体颗粒骨能够有效修复CSD;同时,10μm厚MAO涂层能有效改良Mg-Zn-Ca合金支架的骨修复效果、耐腐蚀性及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组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46例ACL损伤患者进行胫骨-股骨单隧道双束解剖重建ACL,先后钻取胫骨、股骨隧道,屈膝120。由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之后引入双束同种异体肌腱(或自体肌腱),肌腱胫骨端、股骨端(沿肌腱间打入钉鞘形成双束)固定,术后随访,按照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最后随访时,所有患者前抽屉试验阴性,45例患者(97.8%)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I度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0.47±1.39)mm,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36.07,P〈0.01);其中30例(65.2%)〈0mm,即患侧关节稳定度高于健侧;15例(32.6%)为0~2mm;1例(2.1%)〉2mm。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查均为阴性。活动度检查发现42例伸屈活动度均正常,1例有5。屈膝欠缺,1例患者有10。屈膝欠缺,2例有5。过伸欠缺。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分析,45例(97.8%)IKDC评级为正常,1例(2.2%)评级为接近正常。综合分析,44例(95.7%)IKDC评级正常,2例(4.3%)为接近正常。术后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为(94.9±3.7)分,Lysholm评分为(93.71±3.3)分。受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7.3分,最后随访时为6.9分。结论对膝关节ACL断裂患者施行胫骨一股骨单隧道双束解剖重建,能够建立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膝关节,使所有患者获得IKDC评级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成人股骨头缺血坏死 (ANFH)是一种致残率高 ,治疗较困难的疾病 ,临床上常被误诊误治。本科自 1 995- 0 4~ 2 0 0 2 - 0 4住院 862例 ,其中有 348例曾被误诊 ,占 40 %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74例 ,女 74例 ,年龄 1 8~ 68岁 ,平均年龄为 42 .5岁。误诊时间 2 .5~ 62个月 ,平均误诊时间为 1 0 .2个月。单髋发病为 1 4 2例 ,双髋发病为 2 0 6例 ,共 554髋。发病原因 :外伤性94例 ;酒精性 1 0 2例 ;激素性 62例 ;其他 90例。误诊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 1 0 8例 ;髋关节滑膜炎 57例 ;坐骨神经痛 51例 ;腰间盘突出症 48例 ;梨状肌综合…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部位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在大鼠骨折和非骨折部位的定位,分析神经生长因子在促进骨折修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对照组6只。另取1只大鼠取其下颌下腺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阳性对照。②实验组SD大鼠在第6肋距脊柱1cm处剪断肋骨建立肋骨骨折模型,对照组只暴露肋骨不切断。③实验组分别于术后1,3,6周各取6只大鼠在麻醉状态下取骨折部位1/6肋骨,对照组每次取2只,方法、部位同实验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结果:2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非骨折部位)的肋骨,只有骨膜的间质细胞及骨骼肌纤维显示神经生长因子轻度着色。②实验组第1,3周,骨折部位的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染色阳性,大多数软骨细胞和骨痂也被染色。在骨折后6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在非骨折肋骨,骨膜骨母细胞染色阳性。骨折部位,骨母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某些软骨细胞、骨膜基质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染色阳性。结论:①神经生长因子对正常骨组织的神经维持有重要作用。②神经生长因子对骨的新陈代谢和骨折的修复通过神经系统起促进作用。③神经生长因子对骨修复可能有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带血管蒂骨组织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7例股骨颈骨折采用切开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对照组,45例)或切开复位2枚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带血管蒂骨组织瓣移植术(骨瓣治疗组,52例)治疗,综合评估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92例获平均7.28(1~20)年随访,其中对照组42例,骨瓣治疗组50例。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骨瓣治疗组平均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折不愈合发生率9.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14.3%;骨瓣治疗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2.0%,未发生骨折不愈合。与对照组相比,骨瓣治疗组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采用空心钉内固定联合带血管蒂骨组织瓣治疗股骨颈骨折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空心钉内固定术,且骨折不愈合及骨坏死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大连市潜水员股骨头坏死发病率。方法 对2010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所有大连市注册在职潜水员855 名进行统一体格检查, 填写调查表, 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及髋关节检查。摄髋关节正位及蛙位X线片, 对具有髋部症状但X 线片未见异常者采用MR 检查, 确诊股骨头坏死。结果 调查期间股骨头坏死发病人数为68 例, 发病率为7.95%(68/855)。68 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中Ficat I期12 例12 髋、 II期40 例47 髋、III期3 例3 髋、IV期13 例15 髋。大连市在职潜水员年龄18~55 岁, 平均(32.6±5.5)岁;股骨头坏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30~50 岁, 占总发病人数的83.82%(57/68), 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学历统计发病率的结果为小学10.58%(38/359)、初中6.28%(28/446)、高中4.26%(2/47)、大学(0/3), 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工龄统计发病率的结果为5 年内4.55%(20/440)、6~10 年9.69%(28/289)、11~15 年13.04%(12/92)、16~20 年21.05%(4/19)、20 年以上26.67%(4/15), 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企业性质统计发病率的结果为个体11.88%(19/160), 私营企业8.41%(38/452), 国家企业4.53%(11/243)。结论 股骨头坏死在潜水员中有较高的发病率, 不同的工作条件、工作时间发病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对比分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内骨小梁的结构特点。 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因股骨颈骨折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与坏死组,每组各20例(20髋),术中完整取出股骨头作为研究材料。应用计算机对股骨头进行三维重建,利用x、y、z轴各2个相互平行的平面将股骨头分割成27个区域,27个区域的编号规则:分为内侧、中间、外侧3个区,每组按照由前向后、由上向下的顺序编为1~9号。内侧区编号为m1、m2……m9;中间区编号为c1、c2……c9;外侧区编号为l1、l2……l9。对样本进行Micro-CT断层扫描,获取股骨头样本的计算机三维图像。手工选取兴趣区,采用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间隙等三维空间参数分别对2组股骨头内骨小梁进行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骨折组中,将股骨头按矢状面分割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进行对比,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59、73.50、38.60、48.5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冠状面分割为前区、中间区、后区进行对比,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50、43.92、85.40、36.00,P值均小于0.05);将股骨头按水平面分割为上区、中间区、下区进行对比,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03、29.47、255.50、45.50,P值均小于0.05)。对比坏死组股骨头不同部位骨小梁微结构参数,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内侧区、中间区、外侧区,中间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的优势骨小梁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1.42、26.60、400.00、36.00,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上区、中间区、下区,上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9、25.33、28.50、37.33,P值均小于0.05);如果将股骨头分为前区、中间区、后区,前区表现为骨体积分数均值最大、厚度均值最大、数量均值最大、间隙均值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567.17、57.29、42.11、41.17,P值均小于0.05)。与坏死组相比,骨折组骨小梁骨体积分数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1)、骨小梁厚度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骨小梁数量均值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1),骨小梁间隙均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 结论激素对于坏死股骨头的影响不仅仅是坏死区,包括硬化区、正常骨小梁区,即对于整个股骨头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