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胃癌第8p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且有第8p淋巴结清扫的9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93例胃癌患者中第8p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第8总体(P〈0.001)及第8a(P=0.001),其淋巴结转移度与第8及第8a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p阳性淋巴结与肿瘤部位(P=0.004)、大小(P=0.013)、Bormann分型(P=0.013)、T分期(P=0.000)、N分期(P=0.000)和TNM分期(P=0.000)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的T分期(P=0.000)和N分期(P=0.005)与第8p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第8p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T分期和N分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52例手术切除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ROC曲线等数据分析方法,评估各个指标在直肠癌诊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CEA和肿瘤大小、临床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血清CA19-9与临床资料及肿瘤各项特征无关(P>0.05);NLR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依据ROC曲线按照Youden指数确定NLR、CEA的临界值.并依此临界值进行进一步分组比较ROC曲线下面积.血清CEA、NLR检测肿瘤大小情况的AUC值分别为0.758和0.804;血清CEA、NLR检测肿瘤淋巴结转移情况的AUC值分别为0.801和0.741;两者联合检测的AUC值均高于单独检测.结论 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测血清CEA、NLR对判断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帮助,两者联合检测更有临床诊断意义.血清CA19-9对判断肿瘤特征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前列腺素E2(PGE2)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61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是否有转移分成2组,无远处转移组46例,远处转移组15例,其中根治性切除41例,姑息性切除11例,剖腹探查9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分别检测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PGE2s、IL-2R和CD4+、CD8+含量。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PGE2和sIL-2R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和CD4+/CD8+值降低,IL-2与sIL-2R和PGE2呈显著负相关,手术切除原发肿瘤后PGE2和sIL-2R水平显著下降,同时IL-2水平和CD4+/CD8+值升高,其中,根治组和对照组相比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姑息性切除组和剖腹探查组术后外周血PGE2和sIL-2R水平仍高于正常。结论 PGE2和sIL-2R参与了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存在的免疫抑制过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GE2和sIL-2R水平动态检测可视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是否复发或转移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4.
王岩岩  文刚  何磊  程元光  沈阳 《山东医药》2013,53(17):96-98
快速康复外科(FTS)是国外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外科模式,目前在普外科中较多用于结直肠外科,而在发病率较高的胃癌中应用及报道较少.本文结合文献将FTS理念在胃癌手术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1 FTS概述 FTS是将改进的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法与麻醉学、疼痛控制及外科手术等新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外科模式,主要在围术期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依据的方法减少手术应激,从而降低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其与微创的理念是一致的.FTS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围术期处理措施,尽量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FTS要求多学科相互协作,包括内外科、麻醉、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甚至社会人士的协助.  相似文献   
15.
李海文  彭琼  甘惠中  程元光  杜敏  戴夫 《癌症进展》2019,17(9):1065-1067,1111
目的探讨髓系来源免疫抑制性细胞(MDSC)在胃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50例胃腺癌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取29例观察组患者胃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标本,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外周血和观察组患者胃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DSC粒细胞来源(G-MDSC)和单核细胞来源(M-MDSC)两个表型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G-MDSC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受试者,观察组患者胃腺癌组织中G-MDSC的相对表达量为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外周血M-MDSC相对表达量,及观察组患者胃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MDSC相对表达量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DSC在胃腺癌患者外周血及肿瘤组织中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可能参与胃腺癌细胞的免疫逃逸过程。  相似文献   
16.
孙勇  何磊  程元光  杜方超  刘少军  文刚 《安徽医学》2014,(10):1388-1391
目的探讨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行根治性结、直肠癌手术的高龄(≥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短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高龄结直肠癌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158例(66.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99例(41.6%)],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6岁、BMI≥23 kg/m2、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联合脏器切除、术前贫血、低蛋白血症是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结论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合并症、手术并发症多,临床医生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改善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肿瘤抑制基因LKB1蛋白在肺癌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抑制基因LKB1蛋白在34例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27例非肿瘤患者肺组织作对照。结果实验组34例LKB1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为(0.273±0.056),对照组27例平均光密度值为(0.369±0.022),正常对照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实验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7,P=0.000);在肺癌中,LKB1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t=2.364,P=0.033),并且和淋巴结阳性与否关系密切(t=2.181,P=0.047)。结论 LKB1蛋白的表达下降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肺癌诊断的参考指标和基因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内镜对隐源性小肠出血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48例隐源性小肠出血剖腹探查患者行术中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总结和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48例患者通过术中内镜明确了出血原因,阳性检出率100%,其中十二指肠水平部间质瘤4例,血管瘤4例,Dieulafoy病2例,小肠间质瘤3例,小肠腺瘤性息肉4例,回肠淋巴瘤3例,回肠末段非特异性溃疡4例,小肠海绵状血管瘤10例,小肠动静脉畸形11例,胆肠吻合口曲张静脉出血2例,胰肠吻合口溃疡出血1例.检查平均用时(9±1.6) min,未发生术中内镜相关性并发症.根据术中内镜诊断行小肠楔形切除17例,部分肠段切除3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年,未发生再出血.[结论]术中内镜是目前小肠全面检查的最终手段,对隐源性小肠出血具有重要价值,不仅能提高病变检出率,而且定位、定性准确,安全快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用于远端胃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第12组)清扫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远端胃癌病人88例,随机分为3组行胃癌根治术(D2+经不同手术入路行第12组淋巴结清扫),其中前入路组30例,后入路组26例,右侧入路组32例。针对3组病人的第12组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第12组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年龄、性别、术后病理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入路组术中第12组淋巴结清扫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其他2组(P < 0.05~P < 0.01),后入路组术中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 < 0.05)。结论后入路法在远端胃癌第12组淋巴结清扫中清扫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