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地区输血传播HBV的残留风险。方法对上海市奉贤区血站2002~2005年及2007~2010年采集的血液进行为期2个阶段8年的监测,选择自2000年起,在信息系统中不少于2次捐献全血记录的重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随机抽样所得148份不合格标本进行确认得不合格标本的确认率,计算HB-sAg转阳数,根据重复献血者献血间隔期转阳模型,计算发病率和残留风险。结果奉贤地区2002~2005年及2007~2010年重复献血者HBV的发病率分别为112.00/10万和48.78/10万,残留风险分别为1∶5 950和1∶13 670。结论奉贤地区的输血传播HBV的残留风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2.
构建数学模型对输血残留风险评估是当前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根据重复献血者经常参加献血的特点,可运用“重复献血者献血间隔期转阳”模型计算重复献血者的发病率;根据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可运用“现患率随年龄增加”模型计算初次献血者的发病率;根据血液筛查检测窗口期的特点,可运用“残留风险与发病率和窗口期长度相关”模型计算残留风险。本研究联合运用上述3种数学模型,对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残留风险进行探讨,并以上海地区献血者资料为实例,在对所有筛查不合格样本进行确认的情况下,评估得出上海地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为1∶101 000。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具有参考价值,上海地区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处于较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抑制作用,分析该方法对淋巴细胞的灭活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n=3):从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将其悬浮于亚甲蓝终浓度为3μmol/L的PBS缓冲液中,注入PVC小袋内(660 nm处透光率为64%),于35 000 lux光照度的荧光下照射50 min;光照组(n=3):相同来源的淋巴细胞重悬于不含亚甲蓝的PBS缓冲液中,将其注入PVC小袋内并于35 000 lux光照度的荧光下照射50 min;对照组(n=3):为相同来源、重悬于不含亚甲蓝的PBS缓冲液中且不接受光照处理的淋巴细胞。以植物血凝素(PHA)同时刺激3组细胞,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计算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细胞因子分泌活性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集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培养3、4、5 d后对PHA刺激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9.31%,100%及94.39%,其TNF-α、IFN-γ、IL-10的分泌量均较对照及光照组有极明显的降低(P<0.05);IL-4的分泌量较光照组显著降低(P<0.01);镜下照片显示,实验组经PHA刺激后仅有少量细胞集丛,与对照组及光照组增殖集落相比增殖抑制效应明显。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可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提示该方法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刘兴波  刘明  翟峰  王迅  马班友 《中外医疗》2008,27(29):63-64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奥德金鞘内持续给药治疗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实验组每日鞘内注射NGF4ug,奥德金100mg,对照组每日静脉给相同剂量的药物,损伤组不给药. 结果实验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镜下形态恢复实验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鞘内联合应用NGF与奥德金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及形态学恢复都好于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25.
一氧化氮 (NO)是一种气体分子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 80年代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 ,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分泌 ,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 ,它可能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病理生理 ,我科近年来对SLE患者和正常人血浆NO和TNFα进行了测定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按照 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 ,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中选取SLE患者 35例 ,其中女31例 ,男 4例 ,年龄 12~ 43岁 ,平均 2 3岁。选取正常对照2 0例 ,男 6例 ,女 14例 ,年龄 18~ 49岁 ,平均 2 8岁。1 2 标本采集及…  相似文献   
26.
采供血机构五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中国输血协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上海市血液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合作,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血站系统开展检验室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室间质控网络与评价体系。室间质评工作促进了室间质控的开展,促进了检验人员的质控意识,提高了血站检验科的检验水平,为保证血液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2001~2003共5次质评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纵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协助医生做出合理的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739例术前胸部CT诊断为临床Ⅰ期,并通过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建模组病例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数学预测模型。采用验证组病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并与已有的两组数学预测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以及病理类型是N2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数学预测模型为:N2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ex/(1+ex),其中x=-2.983+(0.456×肿瘤直径)+(1.753×位置)+(1.787×病理类型)-(0.032×年龄)。 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预测值和观察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48(95%CI: 0.710~0.784)。外部验证结果显示,与VA模型相比,本研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1(95%CI: 0.715~0.839),高于VA模型0.677(95%CI: 0.604~0.744)(P=0.04)。与Fudan模型相比,本研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0.837(95%CI: 0.760~0.897), 高于Fudan模型0.766(95%CI: 0.681~0.837)(P<0.01)。 结论:本研究对术前CT检查判断为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建立了N2淋巴结转移的数学预测模型,其准确性高于现有的其他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对是否进行进一步的纵膈淋巴结的分期检查做出更合理的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28.
目的测定半夏中二氧化硫残留量、浸出物及主要化学成分,探讨硫磺熏蒸对半夏性状、浸出物及指标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RP-HPLC测定不同产地22份半夏样品中琥珀酸、腺苷、鸟苷的含量,采用冷浸法测定半夏的浸出物,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半夏二氧化硫残留量。结果 22份半夏样品中,硫磺熏蒸的样品占81.8%;琥珀酸、腺苷、鸟苷3个被测组分分离度良好,达到基线分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100.1%、99.3%。结论半夏产地加工硫磺熏蒸现象严重,硫磺熏蒸对半夏的性状、浸出物、琥珀酸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半夏质量标准修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目的建立非特异磁性分离法富集血小板制品中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提高应用核酸扩增方法检测血小板制品污染菌的效率。方法应用6种磁珠(80 nm羧基、200 nm羧基、2.8μm氨基、2.8μm羧基、2.8μm环氧基、2.8μm甲苯磺酰基磁珠),分别对高浓度(102—103CFUs.ml-1)、低浓度(<102CFUs.ml-1)血小板制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非特异性富集,选取富集效率最高的磁珠,进一步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0-1、10-2、10-3、10-4、10-5、10-6)进行富集,与直接离心法进行对比,比较不同细菌富集方法对后续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结果 6种磁珠对高、低浓度的血小板制品中大肠杆菌均有富集作用,其中80 nm羧基磁珠的富集效率最高(P<0.05);应用直接离心法和80 nm羧基磁珠富集样品后,PCR检测大肠杆菌的灵敏度分别为588 CFUs.ml-1、1 CFUs.ml-1,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分别为1 130 CFUs.ml-1、40 CFUs.ml-1。结论应用磁性分离法富集血小板制品中污染菌,其操作简单,所获细菌纯度高,为后续PCR检测方法在血小板制品污染菌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 ,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PO)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尿毒症性贫血 ,多数患者经rHuEPO治疗后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但一部分患者经常规或加大剂量的rHuE PO治疗后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亦即体内存在对EPO拮抗的因素〔1〕。目前对EPO拮抗的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检测EPO治疗有效和拮抗的尿毒症血液透析 (HD)患者体内的脂质过氧化物 (LPO) ,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RBC -SOD)活性 ,红细胞Na+ -K+ -ATP酶活性和红细胞膜丙二醛 (MOA)含量 ,探讨尿毒症HD患者对EPO治疗发生拮抗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