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献血人群中血清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感染的流行率、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选取HBsAg阴性、核酸筛查确认为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Bc和抗-HBs;PCR扩增HBV S区基因片段,对扩增后的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后,将产物序列与Genbank中HBV序列进行Blast比对,获得标本HBV毒株的基因型;采用DNAMAN软件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确定标本毒株的血清型,并与Genbank中野生型HBV序列进行比较,获得S区基因编码蛋白突变情况。结果上海地区HBsAg阴性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感染率约为0.045%。18例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血清病毒载量均低于200IU/ml,且大部分低于20IU/ml;其中14例(77.8%)病毒血清标志物为抗-HBc和/或抗-HBs阳性。18例样本全部为B和C基因型,主要为adw和adr血清型。14例血清抗-HBc和/或抗-HBs阳性样本中,13例样本发生了S蛋白氨基酸突变,其中8例B基因型较多发生Q101K/H、M103T/I、F134L、D144A突变,5例C基因型较多发生S114T/A、T118K/R、K141T、S143T突变;4例血清阴性样本中,均未发生S区蛋白位点突变。结论上海地区献血者存在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感染者,其血清病毒载量低,感染病毒全部为B和C基因型,主要为adw和adr血清型;其中大部分为隐匿性HBV感染,少数可能为窗口期感染;隐匿性HBV感染病毒多发生S蛋白氨基酸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2.
构建数学模型对输血残留风险评估是当前实用且有效的方法。根据重复献血者经常参加献血的特点,可运用“重复献血者献血间隔期转阳”模型计算重复献血者的发病率;根据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可运用“现患率随年龄增加”模型计算初次献血者的发病率;根据血液筛查检测窗口期的特点,可运用“残留风险与发病率和窗口期长度相关”模型计算残留风险。本研究联合运用上述3种数学模型,对输血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残留风险进行探讨,并以上海地区献血者资料为实例,在对所有筛查不合格样本进行确认的情况下,评估得出上海地区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为1∶101 000。利用数学模型的方法评估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具有参考价值,上海地区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处于较安全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情况、病毒基因型的分布及S区氨基酸的突变情况.方法 对上海市血液中心2011年10月~2012年7月使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所作的常规血液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二对半检测结果,以判断献血者HBV DNA+标本的感染状态,从中选择部分HBsAg-HBVDNA+的隐匿性HBV感染(0BI)标本作S区巢式PCR、克隆测序,基因分型和突变分析.结果 从250 37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出197例HBsAg-HBV DNA+,包括OBI 172例(0.069%);经S区巢式PCR的47例OBI标本中,有17例扩增出S区:14例为C亚型、突变率为35.71%(5/14),3例为B亚型,有1例发生突变,突变主要发生在S抗原的主要亲水区(MHR).结论 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OBI携带率为0.069%,S抗原MHR区的突变可能是OBI发生的贡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奉贤地区输血传播HBV的残留风险。方法对上海市奉贤区血站2002~2005年及2007~2010年采集的血液进行为期2个阶段8年的监测,选择自2000年起,在信息系统中不少于2次捐献全血记录的重复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随机抽样所得148份不合格标本进行确认得不合格标本的确认率,计算HB-sAg转阳数,根据重复献血者献血间隔期转阳模型,计算发病率和残留风险。结果奉贤地区2002~2005年及2007~2010年重复献血者HBV的发病率分别为112.00/10万和48.78/10万,残留风险分别为1∶5 950和1∶13 670。结论奉贤地区的输血传播HBV的残留风险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5.
三氧化二砷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类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K562)细胞周期及其凋亡的影响。方法:将K562细胞与不同浓度的As2O3共同孵育,在不同时间点应用MTT方法检测K562细胞存活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s2O3的致凋亡作用,同时对As2O3作用后的K562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时相性周期蛋白表达检测。结果:As2O3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并表现为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2.0--10.0μmol/L梯度浓度As2O3的作用下,细胞于12—24h时段内无明显凋亡现象,但K562细胞明显阻滞于G2/M期时相,同时周期调控蛋白cyclinE表达下调,cyclinB1表达基本不变。结论:As2O3可抑制K562细胞增殖,但其抑制机制不在于通过诱导凋亡,而依靠诱发K562细胞的G2/M期阻滞。  相似文献   
6.
研究Go6976是否能去除As2O3引起的G2/M周期阻滞,增加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K562细胞)对As2O3的敏感性.K562细胞经不同浓度的Go6976及和As2O3(5μmol/L)作用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细胞活力,四唑盐(MTT)比色试验分析细胞的生长增殖.结果表明,流式细胞术细胞周期检测发现K562细胞经As2O3作用24小时和48小时后,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8.02±7.70)%和(32.58±7.43)%,未出现明显凋亡;50nmol/LGo6976与As2O3联合作用后,G2/M期细胞分别减少至(23.24±2.93)%和(16.18±1.60)%,subG1期细胞分别增加至(11.82±2.31)%和(27.80±2.89)%;且其变化随Go6976浓度及作用时间而增加.同时台盼蓝排斥试验及MTT试验观察到Go6976与As2O3联合作用能明显降低细胞活力、抑制其生长,但Go6976本身无明显作用.结论Go6976可能通过去除G2/M期阻滞,有效增强了K562细胞对As2O3化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三氧化二砷对K562细胞生长及Ki-67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K562细胞生长的影响及K562细胞对As2O3的抵抗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As2O3作用于K562细胞后,用四唑盐(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的生长增殖,用台盼蓝排斥试验观察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及Ki-67抗原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2μmol/L As2O3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生长,但细胞活力、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降低和凋亡发生在5μmol/L As2O3作用48h后才较为明显;同时As2O3作用后抗凋亡蛋白Survivin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As2O3能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生长,但对细胞增殖能力的抑制及凋亡的诱导作用不如前者明显;Survivin的表达增加可能是K562细胞对As2O3诱导凋亡的抵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Ⅰ)前病毒的核酸检测方法,对HTLV—Ⅰ相关高危标本进行检测,初步了解上海地区HTLV-1在相关疾病和高危人群中的流行特点,探讨核酸检测法在HTLV—Ⅰ高危人群中的检测意义。方法实验收集了69例淋巴瘤/白血病患者,72例有多次输血史的其他血液病患者以及1例HTLV—Ⅰ相关脊髓病(HAM)/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TSP)疑诊患者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筛查HTLV-1前病毒tax基因,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HTLV—Ⅰ/Ⅱ抗体,对上述2种检测中出现任一阳性结果的标本进一步采用nest—PCR检测HTLV-1前病毒env基因以确定HTLV—Ⅰ的感染。结果仅HAM/TSP疑诊患者tax基因扩增出现阳性曲线;ELISA检测标本血清HTLV—Ⅰ/Ⅱ抗体均为阴性;nest—PCR扩增env基因未见特异性条带。结论上海地区小样本HTLV—Ⅰ相关高危人群中未检出HTLV—Ⅰ感染;建立的核酸检测方法能对HTLV—Ⅰ病毒感染进行有效的筛查和确认。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献血人群中HBV DNA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5 121份HBsAg阴性的合格献血者血清抗-HBc和抗-HBc阳性反应滴度;对抗-HBc阳性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采用巢式PCR三区段扩增法检测HBV DNA.结果HBsAg阴性的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热力与亚甲蓝光化学法联合应用灭活辛德毕斯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和基因检测技术,对热力与亚甲蓝光化学法联合应用灭活辛德毕斯病毒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经56℃水浴中热力预灭活处理1.5 h,辛德毕斯病毒滴度≤0.5 TCID50/ml,灭活对数值达到6.33 TCID50/ml;未经预灭活的辛德毕斯病毒在1μmol/L亚甲蓝+光照(MB+L)处理中随光照时间的延长,病毒残余滴度逐渐下降至检测限(TCID50/ml=0.5)。经热力灭活预处理的辛德毕斯病毒与未经预处理的病毒核酸载量之间具有相关性(R20.98,显著性F0.01)。结论热力灭活预处理的辛德毕斯病毒能够反映活病毒的亚甲蓝病毒灭活效果,有望成为安全而有效的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制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