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献血人群中血清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感染的流行率、病毒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选取HBsAg阴性、核酸筛查确认为HBV DNA阳性的献血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病毒血清标志物抗-HBc和抗-HBs;PCR扩增HBV S区基因片段,对扩增后的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后,将产物序列与Genbank中HBV序列进行Blast比对,获得标本HBV毒株的基因型;采用DNAMAN软件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确定标本毒株的血清型,并与Genbank中野生型HBV序列进行比较,获得S区基因编码蛋白突变情况。结果上海地区HBsAg阴性献血人群HBV DNA阳性感染率约为0.045%。18例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血清病毒载量均低于200IU/ml,且大部分低于20IU/ml;其中14例(77.8%)病毒血清标志物为抗-HBc和/或抗-HBs阳性。18例样本全部为B和C基因型,主要为adw和adr血清型。14例血清抗-HBc和/或抗-HBs阳性样本中,13例样本发生了S蛋白氨基酸突变,其中8例B基因型较多发生Q101K/H、M103T/I、F134L、D144A突变,5例C基因型较多发生S114T/A、T118K/R、K141T、S143T突变;4例血清阴性样本中,均未发生S区蛋白位点突变。结论上海地区献血者存在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感染者,其血清病毒载量低,感染病毒全部为B和C基因型,主要为adw和adr血清型;其中大部分为隐匿性HBV感染,少数可能为窗口期感染;隐匿性HBV感染病毒多发生S蛋白氨基酸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的抑制作用,分析该方法对淋巴细胞的灭活作用。方法实验分为实验组(n=3):从全血中分离淋巴细胞,将其悬浮于亚甲蓝终浓度为3μmol/L的PBS缓冲液中,注入PVC小袋内(660 nm处透光率为64%),于35 000 lux光照度的荧光下照射50 min;光照组(n=3):相同来源的淋巴细胞重悬于不含亚甲蓝的PBS缓冲液中,将其注入PVC小袋内并于35 000 lux光照度的荧光下照射50 min;对照组(n=3):为相同来源、重悬于不含亚甲蓝的PBS缓冲液中且不接受光照处理的淋巴细胞。以植物血凝素(PHA)同时刺激3组细胞,用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计算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细胞因子分泌活性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集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亚甲蓝光化学处理)培养3、4、5 d后对PHA刺激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89.31%,100%及94.39%,其TNF-α、IFN-γ、IL-10的分泌量均较对照及光照组有极明显的降低(P<0.05);IL-4的分泌量较光照组显著降低(P<0.01);镜下照片显示,实验组经PHA刺激后仅有少量细胞集丛,与对照组及光照组增殖集落相比增殖抑制效应明显。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可有效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因子分泌活性,提示该方法预防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4.
5.
采供血机构五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受中国输血协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委托,上海市血液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合作,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血站系统开展检验室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室间质量评价工作,现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室间质控网络与评价体系。室间质评工作促进了室间质控的开展,促进了检验人员的质控意识,提高了血站检验科的检验水平,为保证血液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就2001~2003共5次质评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三种凝血因子在胎儿期的合成部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16-22周胎儿肝、脾、肾组织中Ⅷ:C与Ⅸ:C活性发现肾中Ⅷ:C活性高达1.679IU/ml,Ⅸ:C活性1.639LU/ml,均高于肝和脾(P<0.01)。3种组织细胞培养也发现肾细胞培养液中Ⅷ:C与Ⅸ:C活性始终较高。LSAB法免疫组化发现在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有Ⅷ:CAg阳性,肝的胆管上皮细胞和肝、脾血管内皮细胞也呈阳性反应。RT-PCR证实3种组织中均有FⅧmRNA表达。表明在16-22周胎龄期、肝、脾、肾均可合成FⅧ:C,其中以肾最为明显。胎肾中Ⅸ:C较高,3组织中vWF均低,意义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
亚甲蓝光化学法降解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降解病毒核酸的作用机制,为该方法在临床血液制品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丙型肝炎病毒(HCV)为研究对象,选择HCV基因组中相对保守的5′-NCR为模板,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观察不同处理时间HCV RNA降解情况。同时,对体外转录的同区段的HCV RNA在无蛋白成分的代血浆(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及PBS缓冲液中的降解模式进行分析。结果MB-P处理条件下,HCV RNA含量呈对数形式下降,该方法对体外转录RNA的灭活效率低于对血浆中病毒颗粒的灭活效率。结论亚甲蓝能作用于病毒核酸,在光照条件下使RNA迅速降解,从而达到病毒灭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9.
亚甲蓝与可见光联合作用对血浆中病毒核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RT—PCR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RNA,以了解亚甲蓝与可见光联合作用对HCV RNA的影响。结果,向含HCV血浆中加1μmol/L亚甲蓝,经可见光(3 000 Lux)照射15 min或30 min,HCV RNA含量随照射时间延长而减少;仅加亚甲蓝不经光照者,与阳性对照者基本相同。说明仅甲亚蓝对HCV RNA基本无损伤作用,结合可见光照射时才可。  相似文献   
10.
肾小球系膜细胞、胞外基质及细胞因子与肾小球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小球系膜细胞(MC)及其胞外基质(ECM)、细胞因子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MC研究需关注种属差异,MC培养有助于研究糖尿病、脂质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过程。ECM主要由MC等分泌。ECM随肾内细胞增殖而增殖,多种类型肾炎发展与此有关。细胞因子PDGF、TGF、IL-1、IL-6、TNFx及活性物质如内皮素、Ang、植物凝集素、TSP等对MC有重要影响,这在病理情况下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