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2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2篇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高龄冠心病患者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收入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即以冠状动脉任何一支血管狭窄≥50%为诊断标准),高龄(年龄≥75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组)]的患者75例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CABG组)治疗的患者55例.随访6~38个月,平均(17.5±8.8)个月,分别观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完全与不完全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PCI组和CABG组从近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看: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比较,近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远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看: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比较,远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虽然难以实现完全的血运重建,但是由于老年人的活动量小,尤其是高龄患者,只需对引起症状的大血管进行血运重建,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葛根素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葛根素促进人脐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探讨葛根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分离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不同浓度葛根素与细胞孵育,TUNEL检测葛根素诱导细胞凋亡,rt-PCR实验检测促凋亡基因Bax和抗凋亡基因Bcl-XL。结果:随着葛根素浓度升高,细胞生长受抑制,TUNEL阳性细胞显著增加。rt-PCR实验发现促凋亡基因Bax随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而且Bax、Bcl-XL基因表达比例有一定升高。结论:葛根素通过调节经典的Bax、Bcl-XL通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有一定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在经历了单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发展以后 ,一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冠心病的治疗更趋于多样化。随着介入医生经验的积累和新技术不断地被采用使介入治疗日渐完善。本文将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及其应用策略作一综述。1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术前臂具有尺、桡动脉双重血供 ,局部易于压迫 ,且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伴 ,因此与传统的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的介入治疗比较 ,经桡动脉途径具有创伤更小 ,并发症率更低 ,住院时间短 ,甚至可使冠心病介入治疗成为“一日手术”等特点。Mann、Kiemeneij、Marco、Benit等研究者…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186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询问胸痛病史,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并对治疗方法与结果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表现为心绞痛的病例有147例,占79.0%,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186例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论 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积极、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fight coronary artery,RCA)起源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2年10月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行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RCA起源异常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计6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6例合并存在RCA起源异常,其中5例罪犯血管为RCA,发生率0.96%。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中位年龄57(32~75)岁;其中RCA起源于左冠状窦3例,起源于嵴上1例,起源于主动脉前壁1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两支血管病变1例;4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1枚,1例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枚;5例PCI治疗围术期无夹层、血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死亡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4.6(6-24)个月,无心绞痛、死亡、再次冠状动脉事件入院、再次血管化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治疗为RCA起源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正>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手术过程中,术者经常会遇到由于指引导丝操作粗暴或选择指引导丝不当导致严重狭窄的病变出现夹层,从而导致血管急性闭塞,或者在经历了经皮球囊扩张术(PTCA)后扩张部位出现夹层[1],而指引导丝由于术者操作不当或误操作导致指引导丝脱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自发再通后早期介入策略与择期介入策略的远期疗效。方法:108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自发再通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4例。早期介入组立即按常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择期介入组药物治疗7d后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复流或慢血流、心肌缺血复发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随访1年,与早期介入组比较,择期介入策略组死亡(1.9%vs.1.9%,P=0.736);心肌梗死(5.6%vs.1.9%,P=0.76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4.6%vs.5.6%,P=0.879);无复流或慢血流(2.3%vs.18.5%,P=0.029);左心室射血分数[(60±10)vs.(55±12)%,P=0.005];心肌缺血复发(29.6%vs.11.1%,P=0.03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自发再通血流恢复,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 3)级的患者采取择期介入策略,可以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远期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支架释放同时推注造影剂(Simultaneous injection contrast,SIC),判断支架贴壁情况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支架小梁与血管内膜之间距离,对比评价SIC方法,判断术后即刻支架贴壁情况的实用性。方法:入选21例原位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的同时通过释放支架,同时推注造影剂(SIC)方法判断支架大体的贴壁情况,同时记录支架的型号释放压力等,之后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精确判断支架的贴壁情况,并对OCT图像每隔1 mm的横截面的支架小梁的贴壁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通过两者的结果对比,评价SIC方法在支架贴壁情况中的实用性。结果:21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34枚,其中2个支架节段用SIC及OCT判断均存在贴壁不良,11个支架节段SIC判断贴壁良好,而经OCT检查发现存在>1%的支架小梁贴壁不良。SIC和OCT检查均为贴壁良好的支架节段有21个。结论:SIC方法是在临床实践中一种简便实用的判断支架贴壁情况的方法,虽然其准确性难以与OCT相媲美,但作为一种简便经济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田晋帆  葛长江  吕树铮  苑飞  赵康 《中国医药》2014,(11):1712-1715
心肌纤维化是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变化,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发生发展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现就目前心肌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