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91篇
  免费   3837篇
  国内免费   2278篇
耳鼻咽喉   372篇
儿科学   380篇
妇产科学   289篇
基础医学   4124篇
口腔科学   456篇
临床医学   3848篇
内科学   5326篇
皮肤病学   747篇
神经病学   2030篇
特种医学   1641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3429篇
综合类   5126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2142篇
眼科学   897篇
药学   3836篇
  18篇
中国医学   2385篇
肿瘤学   2746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583篇
  2022年   872篇
  2021年   1822篇
  2020年   1229篇
  2019年   1280篇
  2018年   1335篇
  2017年   1223篇
  2016年   1359篇
  2015年   1860篇
  2014年   2140篇
  2013年   2097篇
  2012年   2875篇
  2011年   2938篇
  2010年   1958篇
  2009年   1524篇
  2008年   1772篇
  2007年   1739篇
  2006年   1608篇
  2005年   1543篇
  2004年   1144篇
  2003年   1248篇
  2002年   1079篇
  2001年   870篇
  2000年   686篇
  1999年   556篇
  1998年   344篇
  1997年   332篇
  1996年   247篇
  1995年   204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31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64篇
  1986年   62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的双因素联合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目的 研究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两因素的联合效应。方法 建立常压常氧、常压缺氧和低压缺氧3种模型,以梭曼(Soman)、氰化钠(NaCN)和4-DMAP(4-dimethylaminophenol)为代表,测定大鼠、小鼠、家猫、PC12细胞、兔血红细胞等在3种模型条件下对毒物药物的行为、生化和生理指标变化。结果梭曼单独作用可导致动物协调运动下降、脑等组织含水率增加、脑组织AChE活性降低、MR下调、NE和cAMP含量增加。急性缺氧单独作用也可引起动物协调运动及自主活动的降低、脑等组织含水率的增加、外周血和脑组织AChE活性升高、MR受体上调、NE和cAMP含量增加、4-DMAP药效升高。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同时作用,上述变化更加复杂。结论 化学中毒与急性缺氧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对机体产生广泛而复杂的损伤作用。此种作用为两因素的联合效应。缺氧引起的机体功能下降对联合效应的增加部分贡献较大。急性缺氧既可使重要的组织成分发生质或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某些抗毒剂的作用强度。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一种高效便捷的99mTc CEA Fab标记化合物的研制方法。方法 采用 2 亚氨噻酚盐酸盐修饰CEA Fab ,通过GH转换 ,将99mTc标记在结肠癌单克隆抗体CEA Fab上。结果 已修饰抗体的标记率为 93.5 %,99mTc胶体含量为 2 .5 %,标记化合物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免疫活性。结论 成功地建立了结肠癌单抗片断CEA Fab的99mTc标记方法 ,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其他抗体片段标记领域。  相似文献   
83.
抗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制备抗-戊型肝炎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并将其用于分析戊型肝炎病毒不同毒株结构蛋白的抗原表位。方法:采用来自墨西哥株(Mexicanstrain)的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蛋白(p166Mex)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并将获得的单克隆抗体与戊型肝炎病毒缅甸株(Burmastrain)和美国株(USAstrain)的重组蛋白(p166Bur、p166US)进行交叉反应测定。结果:最终获得4株能稳定分泌抗-p166Mex的杂交瘤细胞株,即D8G10、E5E12、D4A3、B7E6。其中D8G10,E5E12和B7E6细胞株的培养上清液,还能分别与p166Bur和p166US重组蛋白发生阳性反应。结论:利用已获得的抗-p166Mex单克隆抗体,初步确定3种不同的戊型肝炎病毒重组蛋白(p166Bur、p166US、p166Mex)含有一种共同的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84.
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其发展应以科学研究为基础。护理科研、论文的数量和水平是评价一个地区或单位的护理整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笔者通过我院10年间医院工作人员科研立项、科研论文发表交流情况及护理人员论文写作的调查,对护理科研滞后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缺乏科研意识、科研潜力不足,观行制度制约,客观条件制约是重要因素。提出改变这种状态应从学科带头人入手,详细阐述了护士长对护理科研、论文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散发型Creutzfeldt-Jakob病(sCJD)的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为sCJD的患者资料,MR采用SE T1 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 WI、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观察其MR表现特征。结果3例SE TI WI和FSE T2 WI序列对基底节区和皮质的病变显示不佳,DWI则可清晰地显示病变,额、顶、枕叶皮质最常受累,表现为高信号,病变可对称,也可不对称,皮层下区脑白质信号未见异常。双侧尾状核、丘脑也可受累,DWI上呈高信号。晚期脑实质广泛萎缩,以皮质为著。结论sCJD采用DWI序列结合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探讨国内肝移植治疗肝癌的选择标准。方法对67例接受同种异位原位肝移植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病人的基本资料和肿瘤相关资料包括术前病情分级、血清AFP水平、术前辅助治疗以及肝癌大小、数目、pTNM分期、肿瘤恶性程度分级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1年、2年累积生存率为77%、67%,6个月和12个月无瘤生存率为66%和58%。单因素分析显示对肝癌肝移植术后累积生存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CHILD分级(MELD积分)和肝外大血管侵犯;多因素分析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无瘤生存率有统计学义的因素是肿瘤大小、大血管侵犯和肿瘤分化程度。结论影响肝癌肝移植术后生存率的因素仍是术前患者肝功能状态。对存在大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需严格控制肝移植术适应证,而无血管侵犯的患者在选择肝移植治疗时肿瘤大小指标可较米兰标准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骨水泥强化松质骨螺钉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动态,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内固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10只杂种犬胫骨近端制作松质骨螺钉植入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CHC)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强化,分别于术后5d、4、8、12和16周处死动物,观察螺钉拔出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变化。结果CHC强化的螺钉拔出力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16周时达到(512.5 14.5)N,而PMMA强化组螺钉拔出力则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HC-骨界面结合紧密,并且随时间延长出现CHC降解和骨长入,而PMMA-骨界面形成一层纤维组织。结论CHC强化能够提高松质骨螺钉植入体内的稳定性,并且随植入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89.
In cases of displaced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s, treatments by arthroscopic-assist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have been reported. However, in cases in which there is a comminuted fracture or a minimally displaced fracture combined with concomitant lesions such as rotator cuff tear or labral pathology, it is difficult to reduce the fracture and to treat other pathologies by use of a percutaneous screw. Recently, many surgeons have used the double-row repair method in rotator cuff repair, which provides a tendon-bone interface better suited for biologic healing and restoring normal anatomy.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method, we used the arthroscopic technique of double-row suture anchor fixation for a minimally displaced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 without additional incision. Initially, debridement was performed on the fracture surface by use of a shaver, and the medial-row anchor was inserted through the anterior portal or the intact cuff. Two lateral-row anchors were inserted jus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to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fractured fragment under C-arm guidance. The medial-row sutures and lateral-row sutures were then placed. Arthroscopic double-row suture anchor fixation of a displaced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 restores the original footprint of the rotator cuff and normal tendon-bone interface of the displaced greater tuberosity fracture.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