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29篇
  免费   3389篇
  国内免费   1842篇
耳鼻咽喉   244篇
儿科学   731篇
妇产科学   196篇
基础医学   1868篇
口腔科学   511篇
临床医学   3691篇
内科学   2699篇
皮肤病学   340篇
神经病学   696篇
特种医学   1251篇
外科学   2469篇
综合类   9022篇
现状与发展   12篇
预防医学   3467篇
眼科学   409篇
药学   4018篇
  63篇
中国医学   3679篇
肿瘤学   1294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15篇
  2022年   1091篇
  2021年   1376篇
  2020年   1241篇
  2019年   656篇
  2018年   695篇
  2017年   958篇
  2016年   625篇
  2015年   1264篇
  2014年   1622篇
  2013年   2098篇
  2012年   2971篇
  2011年   3184篇
  2010年   2845篇
  2009年   2430篇
  2008年   2489篇
  2007年   2444篇
  2006年   2131篇
  2005年   1576篇
  2004年   1119篇
  2003年   915篇
  2002年   711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59年   13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28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15篇
  1954年   2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小板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EMMPRIN,又名CD147)释放的影响。方法 分别以终浓度25 mg/L、50 mg/L和100 mg/L ox-LDL,对照组(磷酸盐,PBS)和100 mg/L天然LDL体外刺激洗涤血小板,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上CD147、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小板上清液中可溶性CD147(sCD147)含量,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血小板形态改变及颗粒释放。同时,阻断LOX-1受体后,再以流式细胞仪检测ox-LDL(50 mg/L和100 mg/L)刺激的血小板CD147表达。结果 25 mg/L、50 mg/L和100 mg/L ox-LDL处理组血小板CD147相对平均荧光强度(rMFI)(1.01±0.06、1.18±0.07、1.24±0.08)均高于对照组(0.86±0.10, P<0.01)和天然LDL组(0.89±0.11, P<0.01)。LOX-1阻断后,ox-LDL(50 mg/L和100 mg/L)处理组血小板CD147 rMFI(0.96±0.08、1.05±0.07)均下降(P<0.001)。ox-LDL处理后,血小板形态明显改变,并伴随颗粒释放。结论 ox-LDL通过与LOX-1结合诱导了血小板CD147的释放。  相似文献   
992.
利用目标基因测序技术发现马方综合征FBN1新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目标基因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对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5例MFS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利用GenCap目标基因捕获技术(北京迈基诺公司),设计FBN1的65个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捕获探针,与基因组DNA文库进行杂交,将目标基因组区域的DNA片段进行富集后,再利用illumina hiseq2000第二代测序仪进行测序,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用Sanger测序法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结果:设计合成的目标基因特异性捕获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5例患者目标区域平均测序深度为173.85~280.73,97.10%~98.00%目标区域4×覆盖度。经过数据分析及Sanger测序验证,发现1个新的无义突变c.5968 CT(p.Gln1990X)。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GenCap目标基因捕获技术结合illumina hiseq2000第二代测序技术成功的发现了FBN1的新突变。该方法快速而有效,可以使我们对MFS分子病因学有更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究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CML)对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钙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患者506例,其中1型糖尿病148例,2型糖尿病191例,无糖尿病者167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将颈动脉钙化严重程度按照0~8分予以评估,以1~4分为低钙化组,5~8分为高钙化组。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量血清CML水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复测CML并追踪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分析CML变化与MACCE的关系。结果在颈动脉高钙化组和低钙化组,糖尿病患者的CML、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高于无糖尿病者(P<0.05),且2型糖尿病患者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L是1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OR 2.025,95%CI 1.368~2.996,P<0.05),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OR 2.485,95%CI 1.481~4.171,P<0.05)。随访期CML水平明显升高与MACCE相关。结论CML是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程度颈动脉钙化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了解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变化,探索OSAHS患者CIMT与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对体检人群进行监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其分为对照组、轻度OSAHS组、中度OSAHS组和重度OSAHS组。比较4组CIMT和25(OH)D水平,分析CIMT与25(OH)D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OSAHS组CIMT[(0.88±0.15) mm]较对照组及轻度OSAHS组升高[分别为[(0.75±0.14) mm和(0.76±0.14) mm,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度及重度OSAHS组25(OH)D水平[分别为(19.06±6.04) μg/L和(17.67±4.73) μg/L]均低于对照组[(22.78±7.40) μg/L,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校正各混杂因素的影响后,OSAHS患者CIMT与AHI呈正相关(P=0.006),与25(OH)D呈负相关(P=0.024)。结论 OSAHS患者CIMT增厚,且随着OSAHS严重程度的增加,CIMT增加。25(OH)D缺乏可能是OSAHS患者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QTc是否与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安贞医院第一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共39例,收集术前心电图和其他临床资料,术后定期随访。结果:随访(14.8±11.7)个月,23例患者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复发率59%)。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QTc显著性延长[(461±29)vs.(434±18)ms,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Tc和左心房前后径(LAD)是心房颤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当QTc截断值为448ms时,其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敏感性为0.81,特异性为0.7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QTc每增加10ms,心房颤动复发的风险比为1.227(95%CI:1.053~1.431,P=0.009)。与LAD单独预测术后复发相比,LAD和QTc联合能更好地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无心房颤动复发。结论:QTc延长能预测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短QTc和左心房偏小的患者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布地奈德联合硫唑嘌呤与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疗效。方法选择宝鸡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AIH患者,随机分为布地奈德组联合硫唑嘌呤与泼尼松组联合硫唑嘌呤,各45例。2组均连续治疗2年。比较2组临床总缓解率、治疗前后的血清ALT、AST、ALP、γ-GT水平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布地奈德组临床总缓解率88.89%(40/45),显著高于泼尼松组71.11%(32/45)(P<0.05)。2组治疗2年后的血清ALT、AST、ALP、γ-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布地奈德组治疗后的血清ALT、AST、ALP、γ-GT水平分别为(27.42±5.36)U/L、(29.97±4.52)U/L、(88.11±14.32)U/L、(49.52±7.62)U/L显著低于泼尼松组(P<0.05)。布地奈德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5.56%(7/45),显著低于泼尼松组35.56%(16/45)(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硫唑嘌呤治疗AIH可获得更高的缓解率,更明显的生物化学指标改善,且不良反应更少,效果优于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制备马齿苋鲜品凝胶并考察其对小鼠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卡波姆-940、丙二醇的浓度及pH值为考察因素,以卡波姆凝胶剂基质考察评分标准评分,筛选优化处方,制备马齿苋鲜品凝胶。观察马齿苋鲜品凝胶的抑菌作用,及其对小鼠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优化,马齿苋凝胶处方为卡波姆-940 0.7%,丙二醇10%,pH 6.5。抑菌结果显示,马齿苋鲜品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急性湿疹的治疗结果显示,马齿苋鲜品凝胶可抑制湿疹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优化处方,并观察到马齿苋鲜品凝胶对小鼠急性湿疹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6例结节性类天疱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住院部6例结节性类天疱疮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结节性类天疱疮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58±16)岁。4例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例进行了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均升高,平均(530±672) KU/L。直接免疫荧光均提示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间接免疫荧光示抗基底膜带IgG抗体阳性,滴度1:40~1:320。5例患者抗BP180阳性[(24~85)U/ml,平均 (43±26) U/ml],未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6例患者中1例失访,5例可随访的患者中3例出现复发,2例仍口服激素维持治疗。结论 结节性类天疱疮发病年龄相对较轻,嗜酸性粒细胞和总IgE升高,抗BP180抗体滴度低,容易复发但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较少。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