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 HBV、HCV单一或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区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病人 5 2例作为病例组 ,并选择相同乡镇、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年龄± 5岁、同性别的原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 - EL ISA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的 HBVDNA、HCVRNA及其 HCVRNA基因亚型I型、 型、 型、 型进行定性检测 ,并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配对 χ2检验分析。结果 :肝癌组和对照组的 HBVDNA、HCVR-NA、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I型、HBVDNA+HCVRNA 型、HBVDNA+HCVRNA / 型、HB-VDNA +HCVRNA 型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 (4 1 / 5 2 )、34.6 % (1 8/ 5 2 )、30 .8% (1 6 / 5 2 )、1 .9% (1 / 5 2 )、2 5 .0 % (1 3/ 5 2 )、1 .9%(1 / 5 2 )、1 .9% (1 / 5 2 )和 1 5 .4 % (8/ 5 2 )、7.7% (4 / 5 2 )、1 .9(1 / 5 2 )、0 .0 % (0 / 5 2 )、1 .9% (1 / 5 2 )、1 .9% (1 / 5 2 )、0 .0 % (0 / 5 2 ) ,其中HBVDNA、HCVRNA、HBVDNA+HCVRNA 型两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0 5 )。结论 :HBV、HCV、HBV和 HCV的重叠感染及复制 ,尤其是 HBV与 HCV基因亚型 型的重叠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的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其中 HBV  相似文献   
82.
目的为了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中丙型肝炎病毒及其基因亚型的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择符合全国诊断标准的原发性肝癌病人52例作为病例组,并以配对方法选择相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水平、生活条件、年龄±5岁、同性别、同乡镇原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对研究对象血清中HCVRNA及其HCVRNA基因亚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进行定性检测,并对两组的阳性率进行配对χ2检验分析.结果肝癌组和对照组的HCVRNA以及HCVRNA基因亚型Ⅰ型、Ⅱ型、Ⅱ/Ⅲ型、Ⅳ型的阳性率分别为34.6%(18/52)、1.9%(1/52)、28.8%(15/52)、1.9%(1/52)、1.9%(1/52)和7.7%(4/52)、0.0%(0/52)、5.8%(3/52)、1.9%(1/52)、0.0%(0/5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HCVRNA和HCVRNA基因亚型Ⅱ型的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其它HCVRNA基因亚型间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除了HBV的感染及复制外,HCV及其基因亚型Ⅱ型的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高发区中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3.
肝组织免疫组化病人104例远期随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不同免疫组化与远期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前瞻性方法随访 6~ 8年前经肝穿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诊断的 132例肝病住院患者远期转归与肝组织免疫组化的关系。内容包括症状、体征、肝功能、HBVM、肝脾B超等指标。结果 随访到 10 4例中有 4例已死于肝硬化 ,病死率为 3 85 % ;存活 10 0例中 2例 (2 0 0 % )B超显示典型肝硬化改变 ,16例 (16 0 % )B超显示早期肝硬化改变 ,2 6例 (2 6 % )B超显示肝表面欠光滑 ,肝内实质呈弥漫性改变。肝组织HBsAg、HBcAg阳性者 ,ALT较易波动。结论 肝组织中HBsAg、HBcAg阳性者病情易波动 ,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索同为感染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双突变病毒株的肝细胞癌(HCC)患者和HBs Ag无症状携带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初筛阶段(miRNA测序)和验证阶段(q RTPCR),筛选组间差异表达的miRNA。初筛阶段招募HCC病例组18人,HBs Ag无症状携带者对照组25人;验证阶段招募200名研究对象,包括1个病例组(39人)和4个对照组(161人)。结果初筛阶段共发现58条差异表达的miRNA,包括39条已知的miRNA和19条新的miRNA。选择7条与肝脏疾病有关的miRNA进行验证,结果发现3条miRNA得到证实。miR-483-5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有最大值(0.815,95%CI:0.750~0.880),若将诊断肝癌阈值设为6.7,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9.5%、61.1%;将AFP诊断肝癌阈值设在20.8 ng/m L,AFP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1.5%、92.0%。miR-483-5p的表达水平在感染HBV BCP双突变病毒株的无症状携带者组与HBs Ag阴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感染BCP双突变病毒株的无症状携带者组与HCC患者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miR-483-5p与AFP联合使用可提高AFP诊断HCC的敏感性。miR-483-5p可能作为进一步缩小用标记物BCP双突变筛查出来作为肝癌监测的高危人群范围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8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医学教育面临床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特点日益明显。地方医科院校如何调整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临床实践技能标准,与国际教育标准对,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当前地方医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总结了该校在新时期以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切入点,通过创建教学平台,改善教学条件,明确培养标准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在新时期地方医科院校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新模式。为新时期地方医科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年龄21~24岁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广西籍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不同免疫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中或强阳性组和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两组各88名,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3.88±4.57)pg/ml,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7.49±7.0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45±1.64)pg/ml,也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5.25±3.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阴性或弱阳性者其体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较产生抗-HBs中或强阳性者显著低下;提示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似可应用IFN-γ、IL-4作为乙型肝炎疫苗佐剂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87.
20世纪90年代,我国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学位层次体系逐渐完善,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深入,专业学位类型比例逐步增加,研究生教育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文从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在促进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为新时期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在校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复方参苏颗粒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选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复方参苏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服药后3个月内再发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每次持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1年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再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为(2.02±0.43)次,每次持续时间(4.05±0.32)d,对照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减轻,再发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为(5.15±0.54)次,每次持续时间为(5.66±0.72)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跟踪1年后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参苏颗粒治疗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效果确切、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联合变异在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病毒学突破中的意义。方法应用PCR-序列测定法检测27例在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HBVDNA反弹和19例从未用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区(YMDD)、BCP区(T1762/A1764)和PC区(G1896A)变异情况,同时在两组中各选取10例患者检测C区变异情况。结果在27例病毒学突破患者中检出有病毒基因变异的病人19例(70.4%),其中联合变异10例(37.0%),而在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出有病毒基因变异的病人5例(26.3%),其中联合变异1例(5.3%)。结论与拉米夫定治疗耐药相关的病毒基因变异可以是单基因变异或多基因联合变异。  相似文献   
90.
淋巴细胞亚群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健康成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阐明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理。方法根据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抗-HBs的水平分为免疫应答组和免疫无(弱)应答组,随机选取每组其中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分析仪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进行分析。结果健康成人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组和无(弱)应答组的CD3^+、CD4^+、CD8^+T细胞数在两组间的百分比分别为66.5±8.4、33.5±5.9、34.0±6.5和67.1±8.7、24.9±6.6、24.5±5.9。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CD4^+、CD8^+T细胞数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但CD3^+T细胞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O.05)。结论健康成人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可能影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而T淋巴细胞总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