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6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8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沙门菌分型血清对比研究(上海市,1999至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学斌  冉陆  朱超 《检验医学》2010,25(1):21-25
目的比对国产和进口沙门菌诊断血清,并了解本地区沙门菌血清型的分布和特征。方法对1999至2007年收集和分离的1077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学鉴定;2006和2007年全球沙门菌监测(GSS)项目病例分离沙门菌以泰国产血清的分型结果作为参照,分别和成都生物所、兰州生物所产血清进行分型比对试验。结果除肠炎沙门菌外,不同来源沙门菌间的优势血清型分布没有规律性特征。成都生物所血清与泰国血清的分型符合率为94.4%(185/196);兰州生物所血清的符合率为89.9%(151/168),“H”相因子c、i、e,h、r、k存在交叉凝集现象,易产生错误的结果。包括GSS分离到的7个血清型在内确认有8株沙门菌血清型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泰国产沙门菌诊断血清在使用性能、分群及分型能力和准确性方面均优于国产的配套血清。建议基层实验室在掌握正确的使用习惯和建立相对标准化的沙门菌分型及相位诱导方法的前提下,使用国产血清搭配部分泰国因子血清的组合,即能达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分型效果。  相似文献   
92.
食管及贲门癌切除术后远期膈疝处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 1988年以来食管、贲门癌手术病例中发生 3例术后远期膈疝 ,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男 ,65岁 ,1988年 4月行贲门腺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 1999年元月 2 4日主因上腹部闷胀不适 ,纳差 2个月余入院。查体上腹部压痛阳性 ,X线胸部透视 :左胸下部可见结肠袢影 ,经胸部 CT得以证实。经原切口行膈疝修补术。术中见横结肠于胸胃前外侧疝入胸腔 ,左侧膈肌 (原手术膈肌切开处 )全部裂开 ,予以回纳横结肠 ,修复膈肌裂口。术后恢复顺利 ,治愈出院。例 2 :男 ,5 2岁 ,1998年 7月于我院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 1999年 1月 14…  相似文献   
93.
目的评估和建立用于常规监测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分子诊断方法,并应用于上海市腹泻人群DEC的监测.方法使用丹麦SSI分子诊断试剂盒对DEC参考菌株进行验证试验及制定DEC-PCR诊断、分离的操作规程(DEC-PCR-SOP),并检测2012年6-9月上海市3家临床医院腹泻病例粪便标本.结果经26株DEC参比菌株验证,SSI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特异性为100%; 1887份腹泻病例标本共分离得到218株DEC(乳糖阳性181株,乳糖阴性37株),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 118株、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90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9株、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1株、志贺菌18株,总阳性率为l1.6%;监测地区DEC腹泻病例中以EPEC占优势,而EPEC腹泻病例中又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外籍DEC病例以ETEC占优势,新生儿ETEC病例占5岁以下低年龄组腹泻病例的1/3.结论经评估DEC-PCR-SOP用于4种DEC常规监测的数据结果可信.国内食源性监测网络实验室应不断完善4种DEC诊断和参比能力.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初步评估CHROMagar显色培养基(CAS)检测肛拭中沙门菌的效果。方法以实验室保存沙门菌和非沙门菌作为测试菌共190株,测试CAS、武汉SS平板(WS)上细菌生长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应用CAS与WS对1717份餐饮业人员肛拭作沙门菌的现场分离效果比较。结果CAS对测试菌和现场检测的敏感性均为100%,明显优于WS的57.14%和31.58%;两者在肛拭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1.11%(19/1717)和0.35%(6/1717)。结论CAS平板具有敏感性高、检出率高、易于掌握等特点,建议作为粪便常规分离或鉴别沙门菌的首选培养基。  相似文献   
95.
目的鉴定、分析新出现的福氏志贺菌4型流行菌株的表型和DNA型别特征。方法在部分测试典型菌株用生化、血清型别及药敏试验等的基础上结合R iboprinter DNA指纹图谱分析系统(RP)来分析鉴定测试菌。结果该类菌株表型符合志贺菌定义,血清学分型为福氏志贺菌4 c型(F4 c,Ⅳ:7,8);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的酶谱与RP数据库中志贺菌一致,PvuⅡ的酶切结果发现,参考菌株中有1株F2b地方株与F4 c酶谱一致。结论福氏志贺菌4 c型可能是F2b的溶源性变异菌株。应用RP双酶切福氏志贺菌具有分子鉴定和分子分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源和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方法追溯1984 — 2016年福建省内临床、健康体检者和食源性沙门菌株,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门菌血清分型方法进行回顾性鉴定。 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复核人源和食源沙门菌1 406株,覆盖17个血清群(患者源16个、健康者携带源9个、食源性8个),确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猪霍乱沙门菌为肠道外感染的侵袭性血清型,确认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以外的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65个血清型(患者源49个、健康者携带源46个、食源性27个),数量较多的前5位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德比、斯坦利和韦太夫雷登,临床感染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斯坦利、猪霍乱和德比,经验证和比对确认人源中5个和食品源中3个血清型为国内首次分离菌型。 健康人携带和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群、血清型分布和耐药谱接近,多重耐药(MDR)率显著低于患者来源株(χ2=191.675,P<0.001),患者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均低于10%,MDR率较高,占51.00%。 甲型副伤寒和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分别为伤寒/副伤寒、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中耐药率较高和MDR率高的血清型。结论福建省人源沙门菌较食源性沙门菌有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人源沙门菌耐药率高于食源性沙门菌。 建议加强对临床侵袭性感染病例和食品–环境–人群的整合行为生态传染病导致暴发疫情的防控。  相似文献   
97.
20 0 0年 5月中旬 ,在对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体检中 ,我们从一份肛拭标本检出 1株B群eh单相变种沙门菌 (血清型 ) ,该菌经形态观察、生化和血清学反应及OI噬菌体裂解试验确证为沙门菌 ,现将检定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 健康体检者以无菌棉签肛拭采集标本 ,置SF增菌液中作选择培养及S .S平板分离培养。2 .方法 按沙门菌检验常规进行菌种鉴定[1] ;H抗原诱导采用软琼脂平板法[2 ] 。3.诊断血清 沙门菌属诊断血清 (15 9种 )为卫生部成都生物物品研究所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4.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 …  相似文献   
98.
目的基于标准方法构建多维组合流程,分析和评价沙门菌常规检测的技术关键点。方法构建沙门菌选择性增菌液和平板构成的检测流程,使用标准菌株检测4种选择性增菌液的回收率,验证3类5种沙门菌选择性平板的典型特征。通过实样比较不同选择性增菌液和平板组合在沙门菌检测过程中疑似菌落甄别、筛检效率和敏感性差异。结果罗伯特增菌液(RV)、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和亚硒酸盐煌绿增菌液(SBG)回收效能与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SC)相差1个稀释度,前3种增菌液适合非伤寒沙门菌的增殖,SC适合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增殖。双糖管筛选法符合预期参比菌株表型。除沙门菌显色平板(CAS)外,其他选择性平板的菌株验证均可能产生菌落小和硫化氢(H_2S)阴性不典型菌落;84件肉制品和水产品样品中确认阳性25件(29.76%),检出42株沙门菌。RV、TTB、SBG、SC联合CAS和木糖赖氨酸脱氧胆酸盐平板(XLD)筛检沙门菌的敏感性分别为88%、84%、72%和0;RV和TTB、RV和SBG、TTB和SBG的组合敏感性分别为100%、92%和88%。3种增菌液与任一选择性平板组合的分离敏感性为48%~68%。双糖管筛检疑似菌落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42株沙门菌经系统生化、质谱和血清学鉴定确认。结论经验证的双增菌液和双平板的组合能有效提高食品沙门菌检测的敏感性。梯度增菌、菌落识别和初筛效率是沙门菌检测技术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99.
目的建立有效增菌的优化检测方法强化腹泻患者的沙门菌型监测。方法评估CHROM agar沙门菌琼脂(CAS)、木糖赖氨酸胆酸盐琼脂(XLD)和与改良亚硒酸磺绿(MSBG)、罗伯特(RVS)2种增菌液配伍应用在流行季节检测腹泻患者质控盲样并与亚硒酸盐(SF)增菌液-沙门-志贺菌琼脂(SS)常规分离法比较。结果870份肛拭经MSBG、RVS增菌后用CAS、XLD分离菌株和敏感性分别为39株、100%和28株、71.79%,显著高于用CAS、XLD直接分离的9株和SF-SS分离的14株(P<0.005);总阳性分离率4.48%,高峰值为10月份的6.11%;阿伯丁、肠炎、鼠伤寒沙门菌是主要的致泻血清型。结论MSBG增菌液和双平板联用的优化方法显著增加常规平板分离的敏感性,筛选特异性好,技术操作简便,在以临床实验室为基础的症状监测中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基于公共卫生实验室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沙门菌腹泻及优势菌型的耐药性和分子型特征。[方法]选择辖区内2家医院作为主动监测哨点,甄别食源性感染性腹泻的病例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培养、血清型鉴定和抗菌药物耐药性试验,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 PFGE )分析优势菌型的遗传同源性。[结果]2010—2012年,共检测2579份标本,分离沙门菌185株(年度阳性率分别为9.1%、6.8%、5.1%,总阳性率为7.2%),涵盖23种不同血清型,最常见的为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所有沙门菌感染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0.9∶1;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均以21~60岁(68.9%)和60岁以上(21.4%)者居多。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对萘啶酸、磺胺异噁唑、链霉素、甲氧嘧啶、庆大霉素、四环素等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27.7%~96.9%和2.6%~63.2%,且肠炎沙门菌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鼠伤寒沙门菌(P值均<0.05)。22株肠炎和20株鼠伤寒沙门菌经PFGE各自分为11个和6个分子型。[结论]肠炎和鼠伤寒是区域内最常见的沙门菌腹泻菌型,分子分型提示存在优势克隆的聚集性爆发和分散爆发,应警惕多重耐药的肠炎沙门菌克隆株形成潜在爆发的风险。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对控制食源性感染性腹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