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8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通过调查1起由聚餐引起的霍乱疫情,查找传染源和传播方式,为今后类似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制定统一病例定义,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对就餐人员就餐情况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集环境及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3-07-02,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报一起聚餐引起霍乱暴发疫情,经调查92名就餐者中发生15例病例和3例健康带菌者,15例病例中疑似病例9例,实验室诊断病例5例,死亡1例临床诊断病例,罹患率16.0%(15/92)。病例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腹泻,均为水样便,呕吐,腓肠肌疼痛及恶心,无发热。采集标本共104份,检出8株O139霍乱弧菌,其中5例病例大便样阳性。8株O139霍乱弧菌,经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鉴定PFGE型别一致。7月2日,对6月27日就餐的92例就餐者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6月27日中午的凉拌生姜为危险因素。结论该起疫情可能为宴席中使用的凉拌生姜受霍乱弧菌污染所致,污染来源可能是宴席中的甲鱼,通过盛放工具簸箕交叉污染凉拌生姜所致。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国产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 选择6岁~、16岁~和>60岁3个年龄段人群共606名,每个年龄段人群按数字表法随机分入试验组(共213名)、对照组1(共195名)和对照组2(共198名),分别接种国产流感疫苗和2种进口流感疫苗,比较三组人群接种后副反应发牛率、抗体阳转率、保护率及几何平均滴度(GMT)增长倍数的差异.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几何平均滴度(GMT)增长倍数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6%(8/213)、4.10%(8/195)和3.54%(7/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P=0.93).3个组H1N1、H3N2和B(亚)型血凝抑制(H1)抗体总阳转率分别为89.2%(190/213)、63.4%(135/213)、86.4%(184/213),88.7%(173/195)、61.5%(120/195)、87.2%(170/195),87.9%(174/198)、61.6%(122/198)、84.8%(168/198),各(亚)型抗体总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H1N1=0.94,PH1N1=0.63;X2H1N2=0.94,PH3N2=0.63;X2B=0.75,PB=0.69);3个组H1N1、H3N2及B型H1抗体平均增长倍数分别为10.7、7.3、8.4倍,10.5、6.3、8.3倍,10.2、7.1、8.8倍,各(亚)型H1抗体GMT增长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H1N1=0.35,PH1N1=0.70;FH3N2=2.22,PH3N2=0.11;FB=1.51,PB=0.35);3个组H1N1、H3N2及B型H1抗体保护率分别为100%(213/213)、70.0%(149/213)、95.3%(203/213),100%(195/195)、66.7%(130/195)、97.9%(191/195),99.5%(197/198)、66.2%(131/198)、96.5%(191/198),各(亚)型抗体保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H1N1=2.04,PH1N1=0.36;X2H3N2=0.74,PH3N2=0.69;X2B=0.42,PB=0.82).结论 国产裂解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可用于群体性接种.  相似文献   
83.
84.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的知识、态度、行为(KAP)对其所在社区的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成都市5城区中各随机抽取2个社区,每个社区又各抽取1个居民小区,对小区内≥60岁的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同时对抽中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医务人员对流感疫苗有效性的肯定,明确知道接种的重点人群,在流感季节建议前来就诊的老年人接种疫苗以及参加流感的宣传教育活动,能显著提高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以上每项的正确率每提高1%,接种率能分别提高2.747%、1.299%、0.864%和O.602%。结论社区医务人员的知识和行为可影响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医务人员的知识、行为和态度的提升对促进老年人群流感疫苗的接种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芦山地震后2周卫生防疫绩效,评估灾区卫生防疫现状与需求,为后续卫生防疫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地震当日为震后1天,收集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计生委、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疾控中心震后卫生防疫工作有关信息,从灾情、灾区公共卫生背景、应急响应与资源调配、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等方面与汶川地震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震后2周卫生防疫应急响应绩效,明确目前现状与需求,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结果芦山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防疫部门立即做出反应,紧急调度队伍进行对口支援,并对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作出要求。在震后1小时,第一支卫生防疫应急队即赶赴灾区,并当日完成灾后公共卫生现状和需求快速评估。震后3天,实现灾区地域和工作内容全覆盖。震后2周,灾区环境、饮水、食品安全卫生、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灾区无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结论芦山地震后,四川卫生防疫继承和发展了汶川经验,应急响应及时、有序、科学、适度,震后2周已完成卫生防疫政策、技术、资源等的部署,卫生防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建议下一步工作重点为落实各项政策、策略和措施,继续做好安置点卫生管理、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传染病以及重大疾病的监测与防控、群体性预防接种、科学消杀和健康宣教工作,完善长效机制,稳定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86.
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整理、汇总四川省SARS病例资料,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来源和病例发现方式、临床症状及诊疗情况。结果:2003年4月16日至5月7日是四川省SARS疫情发生的高峰,其中泸州市和广元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0%,病例中民工占68%;2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员多,男女发病之比为1.5:1;80%的病例来源于广东省。患者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X线胸片有阴影。结论:四川省SARS病例均为输入性,人员流动(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是影响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对此采取以隔离传染源为主导措施(设立留验站、定点医院、发热门诊等)的防制方法,有效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87.
四川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危险因素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1:M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对疫情早期发病的29例人感染猪链球菌患者及其家属、邻居和一起处理过病(死)猪的个体共147名匹配对照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危险因素重点是与病(死)猪及其制品的接触方式。统计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前一周内曾屠宰过(OR=11978,95%CI:3.355~42.756)和洗切加工过(OR=3008,95%CI:1.022~8.849)病(死)猪是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估计屠宰和洗切加工暴露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分别为91.65%和66.76%。在研究人群中,喂养、销售、埋葬和食用等暴露因素不是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屠宰和洗切加工病(死)猪是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8.
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江油市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高发原因 ,为该地提供科学防治钩体病依据。方法 对钩体病传染源—田间小动物密度、构成 ,和猪、牛带菌状况调查 ;自然人群、牛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田间小动物 (啮齿目、食虫目 )平均密度 6 6 9% ;黑线姬鼠平均构成 80 2 4 % ,平均带菌率 16 2 4 %。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 2 0 0 0年为 19 88% ,2 0 0 1年为 10 14 %。结论 黑线姬鼠构成及其带菌率高 ,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人群抗体水平低 ;二者是江油市钩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进行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调查。结果 黑线姬鼠带菌率占第1位。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首次从牛尿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结论 鼠密度,鼠带菌率,带菌鼠密度分别与钩体发病率呈正相关。黑线姬鼠是四川省稻田型钩体主要传染源,耕牛作为七日热群钩体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应继续调查。  相似文献   
90.
四川省夹江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夹江县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 ,青衣江下游 ,岷江中游流域的丘陵地带 ,境内沟渠纵横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湿度较大 ,5~ 10月降雨量约为 12 0 0mm ,7~ 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 %以上。境内总面积约 74 6km2 ,2 2个乡镇 ,人口 348835。境内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以中稻为主。植被丰富 ,有利于啮齿动物 (鼠类 )的繁殖。鼠带钩体率达 2 0 %~ 30 %。早在 195 7年已证明夹江县有钩体病的病原体〔1〕。 1971年夹江县发生一次罕见的稻田型钩体病暴发流行 ,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肺大出血引起的窒息 (后来命名为肺弥漫性出血 ,简称PDH)。 1971年首次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