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3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60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02篇
预防医学   7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论述了国际维和部队和警察罹难人员搜索系统装备列装意义,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设计了罹难人员的软硬件系统装备,分析了其在研制和列装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为尽快开展我国国际维和部队和警察罹难人员搜索系统装备的研制提供了整体方案。  相似文献   
32.
利用RFID技术设计一种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即"士兵牌"。其具有便于携带、安全可靠、快速准确、价格低廉等特点。适用于士兵身份识别、定位搜救。该系统将填补我军类似"军人牌"或"士兵牌"在相关领域信息化的研究空白。  相似文献   
33.
3种波段电磁辐射致大鼠脾脏损伤的定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3种不同波段电磁波全身照射后脾脏损伤病理变化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电磁脉冲(EMP)、S波段高功率微波(S-HPM)和X波段高功率微波(X-HPM)全身照射Wistar大鼠120只,并设伪照射40只为对照组。分别于辐照后6h、1d、3d、7d、14d、28d、6m、12m分批麻醉活杀,取脾脏组织,分别制作石蜡切片和超薄切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根据淋巴细胞凋亡数、增生程度、脾小体萎缩程度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对辐射损伤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定量检测和分级。结果电镜下在不同时期均可观察到凋亡和坏死图象。光镜下:三个实验组大鼠辐照后脾脏发生相似的损伤效应,即早期以淋巴细胞凋亡为主,伴随脾小体不同程度的萎缩,中晚期淋巴细胞开始增生和间质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病变经历平台期、高峰期和修复期,各期出现的时间、平台期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程度均存在组间差异:上述变化均以X-HPM组和S-HPM组重于和早于EMP组,尤其以X-HPM组最为明显。结论3种不同波段电磁波均可导致脾脏基本相似的时相性辐射效应,表现为淋巴细胞凋亡、脾小体萎缩、淋巴细胞增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效应的程度及其时相性变化因辐射源的种类和频率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34.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方法,以提高临床输注血小板的安全性.方法 首先采用血液采集前采血器材的检查、采血环境的严格消毒及献血者严格筛选,同时改进献血者进针区皮肤消毒方法和对手工血小板去除白细胞;其次去除最初采集的部分血液,再进行血小板输血前细菌培养检查三种预防措施来减少血小板污染.另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120细菌监测系统进行需氧瓶及厌氧培养瓶细菌培养,培养阳性者转种培养,转种培养阳性者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采取预防措施后,手工混合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由0.72%降低至0.45%(P<0.01),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率由0.47%降至0.23%(P<0.01),总的细菌污染率由0.62%降至0.29%(P<0.01).结论 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对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研究放射复合伤口愈合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愈合延迟的关系.方法用碱磷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伤口区病理形态学观察表明,大剂量局部照射后能导致伤口愈合延迟;照射后白细胞数出现下降,伤后3~5d降低较为明显,显著低于单纯伤口组;伤后两组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均出现降低,然而照射组始终低于单伤组,至伤后28d仍然有显著性差别.结论照射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降低和白细胞数的下降是辐射延迟伤口愈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无偿献血者抗-HIV检测模式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无偿献血者血液抗-HIV检测模式应用的效果. 方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两种抗-HIV(1+2)ELISA试剂对每一份献血者标本进行初、复检,对阳性者送HIV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并进一步评价单一试剂检测与双重试剂筛查检测的效果. 结果在54 591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国产试剂初筛163份阳性,经确认其中9份为真阳性,国产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100.0%、99.72%;进口试剂初筛149份阳性,经确认其中9份为真阳性,进口试剂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100.0%、99.74%.单一试剂检测与两种试剂同时检测在灵敏度差异无显著性,在特异性单一试剂检测与两种试剂同时检测差异极显著性(P<0.01),单一试剂检测优于两种试剂同时检测. 结论增加检测次数或选用进口试剂排除HIV感染意义有限,改进血液筛查手段实为提高血液安全性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37.
高功率微波辐射后小鼠行为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S波段高功率微波对小鼠空间、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10mW/cm3和50roW/cm2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照小鼠,于照后1h,1d,3d和7d,采用通道式水迷宫实验的游泳时间、避暗反应实验的潜伏期和错误积分以及开放场实验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和休息时间来检测小鼠辐射后学习记忆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10mW/cm2组在照后1d,3d和7d其游泳时间明显延长:假照射组vs 10mW/cm2组依次为(128.4±48,6)s vs(210.6±82.2)s,(123.7±44.3)svs(220.9±71.6)s和(127.3±47.7)s vs(228.3±30.9)s,潜伏期和错误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潜伏期1h时为(274.4±56.7)s vs(194.8±87.3)s,1d时为(295.3±14.9)s vs(248.0±75.7)s(P<0.05):而50mW/cm2组仅在照后3d其游泳时间延长:(123.7±44.3)s vs(184.8±82.1)s(P<0.05),照后1d其错误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小鼠运动距离和休息时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运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存在矛盾。结论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照可以引起小鼠空间和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对小鼠兴奋性、新异环境感知、探究和紧张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S波段高功率微波对小鼠空间、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10mW/cm2和50mW/cm2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照小鼠,于照后1h,1d,3d和7d,采用通道式水迷宫实验的游泳时间、避暗反应实验的潜伏期和错误积分以及开放场实验的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和休息时间来检测小鼠辐射后学习记忆能力和对外界环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 10mW/cm2组在照后1d,3d和7d其游泳时间明显延长:假照射组 vs 10mW/cm2组依次为(128.4±48.6)s vs (210.6±82.2)s,(123.7±44.3)s vs (220.9±71.6)s和(127.3±47.7)s vs (228.3±30.9)s,潜伏期和错误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潜伏期1h时为(274.4±56.7)s vs (194.8±87.3)s,1d时为(295.3±14.9)s vs (248.0±75.7)s(P <0.05);而50mW/cm2组仅在照后3d其游泳时间延长:(123.7±44.3)s vs (184.8±82.1)s (P <0.05),照后1d其错误积分高于对照组(P <0.05);小鼠运动距离和休息时间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运动时间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存在矛盾.结论 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照可以引起小鼠空间和非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对小鼠兴奋性、新异环境感知、探究和紧张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9.
HPM对大鼠大脑结构及其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目的 探讨S波段高功率微波(HPM)辐射对大鼠皮层形态结构及其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2~90mW/cm^2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照Wistar大鼠,通过苏索索-伊红染色(HE)、甲苯胺蓝染色和电镜观察大脑皮层的形态结构改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10和50mW/cm^2照后6h和1d大脑皮层中4种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平均功率密度10,50和90mW/cm^2S波段高功率微波可引起大脑皮层神经元固缩、深染,尼氏体减少;突触结构模糊,囊泡堆积;髓鞘融合、解离等。10和50mW/cm^2组照后6h大脑皮层上述4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而照后1d仅见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仍较高(P〈0.01)。结论 S波段高功率微波辐射可引起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尼氏体、突触结构和髓鞘等损伤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以下简称γ线)与微波复合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规律,以探讨复合照射对造血组织的损伤机制。方法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复合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细胞凋亡的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复合照射后6 h骨髓细胞凋亡率,用免疫组化和图象分析技术检测骨髓细胞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γ线与微波复合照射后出现典型的凋亡改变,以照后6 h最为明显;微波组骨髓细胞凋亡率仅轻微升高,而γ线组和复合组则显著升高(p<0.01),同单纯γ线组相比,复合组凋亡率升高更明显(p<0.05)。照后初期Bax表达增强、Bcl-2表达降低,与γ线组相比,复合组照射后6 h Bax表达增强更为明显(p<0.05)。结论γ线与微波复合照射后小鼠骨髓细胞发生凋亡,微波可进一步促进γ线对骨髓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Bax和Bcl-2协调发挥作用是复合照射导致骨髓细胞发生凋亡且较单伤加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