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6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6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目的分析2009年广东省流感(含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简称甲流和季流)突发事件及关联的传染病个案在应急和常态下监测质量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监测质量提出可行性建议。方法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整理2009年广东省流感突发事件,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筛选出上述事件关联的传染病个案,对其监测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全省共报告流感突发事件相关信息505起,其中甲流400起,报告发病3 196例;季流105起,报告发病4 414例。县级卫生部门获取甲流和季流事件相关信息的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和2 d,进行初次报告的时间中位数分别为4.05和9.79 h,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流和季流个案关联总缺失率分别为34.79%(1 112/3 196)和38.15%(1 684/4 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流和季流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描述的发病数与事件报告发病数不符率分别为3.86%(15/389)和11.11%(1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流和季流事件结案不及时率分别为63.00%(252/400)和38.10%(4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流和季流事件个案填报错误率分别为4.46%(93/2 084)和17.03%(465/2 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尽管在应急状态下甲流突发事件的某些监测质量比常态下的季流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建立长效的培训、质控、评价和通报等管理机制,加强对基层卫生部门的培训工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对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2009年流感大流行应急准备与响应情况进行分析,为广东省提高应急准备与响应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3月通过问卷对各级疾控机构流感大流行应急准备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应急组织体系、应急信息平台/流感网络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建设、应急资源调度情况/流感病毒检测能力。2009年12月通过现场调查、电话访问等方法对各级疾控机构2009年流感大流行应急响应情况进行快速评估。结果广东省共调查124家疾控中心,其中省级1家、市级21家、县(区)级102家。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70.2%(87/124)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了本辖区流感大流行应对领导小组;77.4%(96/124)的疾控中心的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组;98.4%(122/124)的疾控中心设置有专人负责与应急指挥部(中心)的信息联络工作;全省各级疾控中心均配置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实验室检测人员和消杀人员。市级疾控中心具备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流感病毒核酸快速检测和流感病毒分离鉴定能力的比例分别为90.5%(19/21)、85.7%(18/21)和47.6%(10/21);县(区)级疾控中心仅66.7%(68/102)具有采集鼻咽拭子标本的能力,11.8%(12/102)具有流感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能力。省级、4.8%(1/21)的市级、13.7%(14/102)的县(区)级疾控中心或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有抗流感病毒药物储备。从2009年5月起,将18家市级疾控中心新纳入国家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18个市的19家医院新纳入国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省财政安排资金给14家经济欠发达地级市的疾控中心装备了实验室装备1套;在全省组织举办甲型H1N1流感各类防控知识培训班4期。结论广东省各级疾控机构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前已具备一定的应对能力,发生流感大流行后及时对薄弱部位如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及流感检测能力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保证了甲流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23.
目的 研究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无面瘫的21例腮腺原发癌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保存面神经),术后1周行125I放射性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治疗,粒子活度24.05×106~25.9×106 Bq,处方剂量60 Gy。应用House-Brackmann(HB)评价系统和面神经肌电图对患者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随访时间4年。按照面神经功能分区评价的方法,以神经传导潜伏时为指标,将患侧面神经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分别与健侧相应面神经分支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面瘫,随访术后6个月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面神经患侧异常组与健侧对应神经分支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362, P= 0.028),患侧较健侧明显延长,而术后1~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神经患侧正常组与健侧对应分支神经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22, P=0.027 ),患侧较健侧延长,而术后2月~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 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不影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临床恢复,对面神经无迟发损害。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复位导板矫治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7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14例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术前行颅面部薄断层CT扫描,将数据输入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镜像处理前、后三维头模,进行手术模拟.同时设计制作复位导板,术中引导骨折复位,并行眶壁重建. 结果 术后随访6~11个月,所有患者面部基本对称,复视、眼球内陷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无感染或眶底植入物移位.术后出现轻度下睑外翻1例,暂时性额纹减弱2例,3~6个月后逐渐恢复. 结论 采用数字化复位导板引导治疗单侧陈旧性颧眶复合体骨折,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手术及在组织间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治疗腮腺恶性肿瘤并保存面神经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解剖并保留受肿瘤侵犯的面神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125I组织间植入靶区设计,术中或术后植入放射性粒子125I.定期随诊,观察肿瘤复发情况、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放射性损伤.结果 32例患者随访12~44个月,未及肿瘤复发;未见明显放射性损伤症状.术后6个月患者面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通过术中或术后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面神经受侵的腮腺恶性肿瘤,可以保留受肿瘤侵犯的面神经功能,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6.
臭氧水溶液杀菌效果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臭氧水发生器注入自来水,通电5min,可产生水温 24~ 26℃、含臭氧 3.0~5.0 mg/ L的臭氧水溶液。将其稀释为含臭氧 0.4 mg/ L的溶液用于试验。试验时,将大肠杆菌( 8099)和含 1%蛋白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悬液 0.5 ml与消毒液(阳性对照为磷酸盐缓冲液) 4.5 ml混匀。作用至预定时间,取 0.5 ml菌药混合液,加入 4.5 ml中和剂(含 0.5%硫代硫酸钠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混匀。中和作用10 min,作活菌计数,计算杀灭率。 结果,在18~22℃下,以含臭…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索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成组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病例组病例294例(男158例,女136例),平均年龄(37.0±13.8)岁;对照组691例(男329例,女362例),平均年龄(36.6±13.2)岁。将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的前20个潜在影响登革热发病的重要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外出采取防蚊措施(OR=0.29,95%CI:0.20~0.43)、知道登革热传播途径(OR=0.40,95%CI:0.25~0.64)、蚊虫孳生地认知得分高(OR=0.67,95%CI:0.50~0.89)、夏天家中常使用空调(OR=0.60,95%CI:0.38~0.90)、家中安装纱门(OR=0.52,95%CI:0.34~0.79)、小区或家周围及时清理垃圾(OR=0.43,95%CI:0.23~0.79)、工作场所室内有空调(OR=0.46,95%CI:0.30~0.72)能够降低登革热发病风险;家人罹患登革热(OR=6.94,95%CI:2.91~16.56)、朋友或同事罹患登革热(OR=2.71,95%CI:1.56~4.72)人群发病风险高。结论 登革热的发病与个人防病知识、防蚊措施、居住环境以及工作环境密切相关,针对高危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对于减少登革热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8.
  目的  分析2008―2019年广东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随访检测随时间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历年的报告卡以及随访数据库,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模型了解HIV感染者随访检测指标的年度变化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2012年为新报告HIV/AIDS病例随访与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趋势变化转折点,2008―2012年间呈快速上升趋势(β=0.3, P<0.001),2012―2019年呈小幅上升趋势;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随访检测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控制其他因素后,发现时间、地区、社会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发现途径及流动情况,为新报告HIV/AIDS病例完成随访检测的影响因素。  结论  2008―2019年广东省AIDS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2013年后随访管理工作进展较缓慢。非珠三角地区、高年龄组人群应引起关注。下一步应因地制宜,根据人群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进一步加强各随访单位的业务能力,做好异地流动的转介工作。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区后的位置稳定性。 方法 随机选择10例行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植入治疗的患者,植入后1周内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拍摄两张不同角度的平片,计数粒子数量,并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做平面剂量分析,计算处方剂量的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剂量均匀指数。粒子植入后2个月,重复上述过程,比较两次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次检查粒子数量一致。处方剂量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面积以及剂量均匀指数包括粒两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嚼肌区后,位置稳定,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PHC)临床特点,为PHC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310例PHC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0%以上的患者以非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就诊,12.26%因并发症、合并症或转移症状就诊,3.55%因体检异常就诊;在有病理诊断的病例中,肝细胞癌占70.7%(29/41);HBV感染率为81.61%,男性高于女性(P<0.01);AFP阳性率为70.5%,HBV感染者AF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HBV感染者(P<0.01);2.9%具有血吸虫病史,33.23%有嗜烟、酒史;4.52%具有PHC家族史。结论HBV感染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嗜酒、吸烟及血吸虫病等也可能是肝癌的风险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是减少PHC发生的关键所在;定期对健康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进行B超、AFP等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