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013篇
  免费   279314篇
  国内免费   36577篇
耳鼻咽喉   2409篇
儿科学   4080篇
妇产科学   2143篇
基础医学   87692篇
口腔科学   2322篇
临床医学   58288篇
内科学   92691篇
皮肤病学   4646篇
神经病学   21718篇
特种医学   8806篇
外科学   41373篇
综合类   54351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42151篇
眼科学   18366篇
药学   58157篇
  3篇
中国医学   47312篇
肿瘤学   14394篇
  2020年   5929篇
  2019年   13191篇
  2018年   13687篇
  2017年   14393篇
  2016年   12979篇
  2015年   12793篇
  2014年   12650篇
  2013年   12500篇
  2012年   12206篇
  2011年   13826篇
  2010年   16655篇
  2009年   24503篇
  2008年   11888篇
  2007年   8729篇
  2006年   8145篇
  2005年   8020篇
  2004年   10660篇
  2003年   10389篇
  2002年   10518篇
  2001年   12286篇
  2000年   7278篇
  1999年   12214篇
  1998年   13673篇
  1997年   13617篇
  1996年   14659篇
  1995年   14900篇
  1994年   14657篇
  1993年   13417篇
  1992年   12671篇
  1991年   12074篇
  1990年   11052篇
  1989年   10922篇
  1988年   10491篇
  1987年   9835篇
  1986年   9364篇
  1985年   8444篇
  1984年   6531篇
  1983年   6542篇
  1982年   7600篇
  1981年   7141篇
  1980年   6806篇
  1979年   6639篇
  1978年   5817篇
  1977年   6122篇
  1976年   5743篇
  1975年   5482篇
  1974年   5034篇
  1973年   4753篇
  1972年   4754篇
  1971年   409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及TCI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试验组30例则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辅助电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T)、插管前即刻(T)、插管后1 min(T)、切皮即刻(T)、去骨时(T)、拔管即刻(T)时平均动脉压(MAP)、平均心率(HR)、BIS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开始2 h(T1)、术后1天(T2)、术后3天(T3)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IL-1β、IL-6、IL-10、TNF-α浓度。结果 试验组手术用时、麻醉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rate, HR)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时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T时对照组MAP、HR明显高于T时,而试验组MAP、HR与T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试验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T1、T2、T3时试验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麻醉方案可有效提升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结合中医方解配伍理论对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基于TCMSP中药系统生物学分析数据库收集气滞胃痛颗粒中6味中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LC-MS技术对所筛成分进行分析,通过TCMSP检索和Pharmmapper软件预测获取各成分主要的作用靶标,并通过DIP数据库,利用蛋白质相互作用信息建立药物靶标与炎症疼痛靶标的关联,构建药物-靶标-疾病网络,通过网络特征分析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的作用靶标,阐释其抗炎镇痛的主要作用机制。结果根据网络分析,共有44个炎症疼痛靶点与气滞胃痛颗粒密切相关,其中直接作用靶点有20个,主要是对环加氧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等蛋白酶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等与炎症疼痛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有关。结论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该研究为深入阐释气滞胃痛颗粒抗炎镇痛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进一步说明了中医药古方配伍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3.
中药复方是由2味或2味以上中药遵循中医理论组合而成的方剂。多味中药在合适的剂量配比之下,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疗。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药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传统的"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成分、药效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多种数理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也对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研究方法的发展虽促进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研究,但还需进一步建立适合中药复方配伍复杂关系的研究方法,以阐明中药复方及其成分/组分配伍的内在规律,进而构建新的现代中药复方,这也是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04.
2019年12月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以湖北武汉为中心向全国各地蔓延。目前数据显示,COVID-19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基础病的患者病情较为严峻,病死率相对较高。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此次疫情防治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于COVID-19的防治及患者基础疾病的兼顾治疗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特色及优势。本文结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思想,拟从COVID-19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肿瘤三个方面,探讨COVID-19爆发形势下合并基础病患者的中医药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5.
自“缬沙坦事件”之后,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药物中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和相关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及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监管指南的完善历程。N-亚硝胺类基因毒性杂质作为一类高反应活性的基因毒性杂质,主要来源于药物合成过程中发生的副反应,以及药物在储存或者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氧化或还原等反应。所有的动物实验表明,N-亚硝胺类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在理论上,所有药物都存在N-亚硝胺类杂质或被N-亚硝胺类杂质污染的风险,由于该类化合物在药物中常以痕量形式存在,在分析检测过程中药物基质干扰大,因此建立便捷、高效的分析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6.
杜华  张宁  闫璞 《天津中医药》2020,37(5):571-574
肾病综合征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肾脏疾病之一,激素治疗常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并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张宁教授运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丰富,认为肾病综合征病性虚实夹杂,脾肾亏虚为本,肝失疏泄、湿热内阻、瘀血停滞为标。标实的病理因素由本虚引起及加重。治以“固本泻浊法”,健脾益肾,兼以调肝养血、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提高了临床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7.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病因不清的致死性神经系统罕见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肌肉萎缩及延髓麻痹,最终累及呼吸肌致呼吸衰竭而死亡。顾锡镇教授从脾肾论治,运用健脾补肾法治疗该病在延缓疾病进展与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文章总结了顾教授辨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经验,并例举1个典型医案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垂黄清脉冲剂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毒痰瘀证)患者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方法 本试验研究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法,选取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毒痰瘀证)患者94例,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48例和试验组46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加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试验组加服垂黄清脉冲剂,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并采集血清样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NF-κB、IL-6、ICAM-1、VCAM-1、ET-1、NO浓度水平进行对比,用SPSS22.0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ensini积分、血清中TNF-α、NF-κB、IL-6、ICAM-1、VCAM-1、ET-1浓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NO浓度水平显著升高(P < 0.05,P < 0.01),其中试验组显著程度尤为明显(P < 0.01)。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Gensini积分、血清中TNF-α、NF-κB、IL-6、ICAM-1、VCAM-1、ET-1浓度水平降低,NO浓度水平升高趋势更明显(P < 0.01)。结论 垂黄清脉冲剂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热毒痰瘀证)在改善患者症状;改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通过降低炎症标志物TNF-α、NF-κB、IL-6、ICAM-1、VCAM-1的水平,减小ET-1/NO比值,从而对NF-κB信号通路进行部分调控,以有效抑制或截断血管内皮的炎症级联反应过程,清除炎症损伤因素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肯定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观察“调任通督法”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潮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围绝经期潮热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组)和对照组(等待组)。治疗组取穴百会、印堂、神庭、关元、气海、中脘、阴郄、太溪、复溜、三阴交。针刺治疗每次持续30 min,每周2次,连续治疗6周。对照组为等待组,试验期间仅给予同针刺组相同的健康宣教,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3周、治疗第6周以及第10周随访评估其潮热频率和程度,以及更年期生活质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en-QoL)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针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 ①潮热频率及潮热程度:在治疗后及随访时,针刺组较等待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与治疗前相比,针刺组第3周即出现了潮热频率明显下降的趋势(P < 0.01),治疗后以及随访期针刺组潮热频率及潮热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1)。而等待组在各时间点潮热频率及潮热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 > 0.05)。②围绝经期生活质量量表:治疗后针刺组在Men-QoL总分、血管舒缩功能评分、社会心理、体能状况较等待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 0.01)。在随访期,针刺组在Men-QoL社会心理以及体能方面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P < 0.05)。两组Men-QoL性功能在治疗后及随访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及随访期,针刺组Men-QoL总分、血管舒缩功能、社会心理、体能状况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 0.05),在Men-QoL性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等待组在Men-QoL总分及四个域方面均无明显改善,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调任通督法针刺治疗围绝经期潮热安全有效,且对围绝经期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0.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灵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本文考察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演进过程,从“社会矛盾—政策方针—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中观视角,构建了中医药文化发展分析模型,发现中医药文化先后经历了资产化发展(1978年-21世纪初)、情景化发展(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八大)前后)、生态化发展(中共十八大至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策略、重点和面临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因此,本文提出以社会矛盾为导向,优化政策引导,构建中医药文化生态体系,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不同层面采取多元双向发展路径,推进健康中国发展,提升文化自信,打造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