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高氧液提高乏氧血氧含量及相关基础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目的 旨在探索高氧液体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的部分基础药理特性 ,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 用光量子溶氧技术将O2 高浓度的溶解在复方林格氏液体中 ,称为高氧液体或晶体携O2 液 ,并探讨高氧液体对静脉血氧分压、红细胞脆性和失血性休克的PaO2 、SaO2 与血液粘滞度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高氧液体的LD50 、红细胞脆性和热原质试验与溶液氧前林格比较无改变 (P >0 0 5 )。溶氧后高氧液体的氧分压由 2 1kPa上升到 90 - 10 0kPa ,能容量依赖性的提高静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 ,能明显提高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的PaO2 和SaO2 ,并降低血液粘滞度。结论 高氧液体不改变基液的基本特性 ,符合人体输注的各项要求 ,对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小儿非气管插管麻醉中112例呼吸意外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小儿各年龄段及呼吸意外发生的时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诱导期呼吸意外发生率与手术期及苏醒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个月~2岁年龄段与3岁~4岁及5岁~6岁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呼吸意外大多发生在麻醉早期阶段,年龄愈小愈易发生呼吸意外,早期发现呼吸意外的有效监测是SpO2。  相似文献   
43.
异丙酚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芬太尼为对照,观察异丙酚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背角SP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镇痛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分组SD大鼠16只,体重196—225g,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只。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ip)0.9%生理盐水(NF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s)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融合蛋白的内化作用.方法:首先原核表达并分离纯化HSP70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融合蛋白HSP70-EGFP.实验中所用DCs来源于人外周血.内化实验分3组进行:将1,2组DCs分别与融合蛋白HSP70-EGFP和蛋白EGFP孵育30 min;第3组先将DCs与HSP70孵育30 min,再与HSP70-EGFP孵育30 min.之后将3组DCs转至37 ℃孵箱内,培养0.5,1,2和24 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含HSP70-EG-FP或EGFP的DCs数量.应用IL-12 Eli-spot法检测HSP70-EGFP等抗原促进DCs分泌IL-12的效果.结果:①成功获得了重组蛋白HSP70-EGFP,Mr约为97 000,HSP70-EGFP表达量占总蛋白的35.7%.纯化后的融合蛋白HSP70-EGFP溶液经紫外线灯照射时发出鲜绿色的荧光.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在37 ℃孵育0.5 h后,HSP70-EGFP孵育的DCs组阳性率为63.3%,其余两组为阴性.在37 ℃孵育1,2和24 h后,3组阳性率均大于80.0%.IL-12 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在刺激DCs活化及分泌IL-12的水平上,HSP70-EGFP与脂多糖(LPS)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P70-EG-FP的活化DCs能力明显高于EGFP(P=0.001).结论:①受体介导的吞噬作用在DCs内化HSP70-EGFP的初始阶段起主要作用,随孵育时间的延续,吞饮作用占主要地位.②HSP70-EGFP可促进DCs分泌特征性细胞因子IL-12.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小剂量舒芬太尼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术后镇痛的效能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全麻下或强化麻醉下颌面外科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芬太尼组(A组)30例,舒芬太尼组(B组)30例。术前及术中麻醉药物按常规给予,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PC IA。术后持续监测SpO,E C G,N B P,进行V A S评分、R am say评分,观察有无)2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B组镇痛效果满意且优于A组(P<0.05);呼吸影响两组病例均未出现SpO低于95%;2恶心呕吐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可适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后病人PC IA,并在安全、镇痛和降低恶心呕吐等副反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6.
在笑气(N2O)被用于手术麻醉的100多年之后,另一种相关的性质不同的无机气体一氧化氮(NO)开始受到神经科学家的重视。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有毒气体分子可能是一种内源性神经递质[1]。NO由L-精氨酸通过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生成[2]。在中枢包括大脑皮层、海马、小脑和脊髓等不同水平均可找到NOS[3]。研究还表明NO在外周及中 枢的不同水平的痛觉调节中起一定作用,并推测与麻醉作用也有重要关系,但尚无明确的形态学实验证据。本研究将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方法,研究吸入麻醉剂对c-fos基因和NOS的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全麻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异氟醚对甲醛致痛诱发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异氟醚对甲醛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释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4只。通过向右侧后肢跖部皮下注射40g/L甲醛150μL建立疼痛模型。A组、B组跖部皮下注射注射生理盐水,C组、D组注射甲醛,B组、D组在皮下注射前10min吸入15g/L异氟醚,并持续60min,A组、C组吸纯氧。麻醉大鼠。取脊髓L3-5,节段。用SP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测定脊髓背角SP样免疫反应阳性(SPLI)纤维及终末的光密度(A)。结果:4组大鼠两侧脊髓背角SPLI的A值无显著差别(P&;gt;0.05,t=1.065);与A组脊髓背角SPLI的A值比较,B组无明显变化(P&;gt;0.05,t=1.987),C,D组显著小于A组(P&;lt;0.01,t=14.342,t=7.514),有明显的纤维和终末脱失趋势;D组SPLI的A值较C组显著增加(P&;lt;0.01,t=8.263)。结论:异氟醚不影响髓背角浅层SP含量,但能明显减轻甲醛引起的疼痛反应和脊髓背角SP的释放,部分阻断脊髓痛觉的传导。  相似文献   
48.
唇裂是小儿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唇裂修复手术部位与口腔、呼吸道相通 ,基础麻醉容易发生呼吸道意外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 ,经多年探索 ,总结经验教训 ,近年来我们采用静脉复合插管全麻 ,取得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唇裂患儿 5 4例 ,男 35例 ,女 19例 ,年龄 4月~ 6岁 ,体质量 6.5~ 2 0kg ,双侧Ⅱ度 9例 ,单侧Ⅱ度 2例 ,双侧Ⅲ度 13例 ,单侧Ⅲ度 2 7例 ,唇裂术后畸形 3例 ,其中 15例合并腭裂、口鼻瘘等畸形。手术时间为 80~ 2 45min ,平均 12 6min。1.2 麻醉前准备麻醉前了解患儿全身情况、血常规、胸透等是否正常 ,心肺…  相似文献   
49.
高氧液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家兔动脉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高氧液 (HO)对油酸型急性肺损伤 (ALI)家兔平均动脉压及血气的影响。方法 :以林格氏液(RS)为基液制备HO。采用油酸型ALI模型 ,将 2 2只家兔随机分为油酸组 (OA组 ) ,高氧液组 (HO组 ) ,每组 11只。分别在ALI模型制备前 (0min)、注射油酸后 3 0min ,60min、12 0min时间点进行动脉血气分析 ,测定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静脉注射油酸后MAP、PaO2 、PaCO2 明显下降 (P <0 0 5 ) ,与OA组比较 ,HO组MAP、PaO2 、PaCO2 显著增高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HO对油酸型ALI家兔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在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麻醉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颌面外科全麻病人根据阿片药物用药分为瑞芬太尼组(REM组)和芬太尼组(Fen组),各30例,复合咪唑安定、异丙酚和维库溴铵实施静吸复合麻醉。Fen组微量泵入芬太尼0.25μg/(kg·min)、异丙酚100~200μg/(kg·min);REM组微量泵入瑞芬太尼0.25μg/(kg·min)、异丙酚100~200μg/(kg·min)。观察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均满意,生理参数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REM组病人术后平均清醒和气管拔管时间分别为(2.2±0.3)min和(3.5±1.1)min,Fen组分别为(5.3±0.9)min和(6.5±1.3)min。结论:瑞芬太尼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病人的麻醉镇痛安全有效,并且术后清醒及气管拔管时间短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