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632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目的 探讨不同Risser征的胸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行前路矫形术后胸椎及远端腰椎矢状面的重建模式。
方法 分析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行胸弯前路矫形内固定术且有2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 enke 1型AIS患者43例,男3例,女40例;年龄11~18岁,平均(14.1±1.7)岁;胸弯Cobb角39°~ 65°,平均46.0°±7.5°。按照患者Risser征评分分为:A组(Risser 0)、B组(Risser 1~3)和C组(Risser 4~5)。分别测量这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历次随访时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及骶骨后上缘与C 7铅垂线的距离。
结果 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平均27.4个月。末次随访时,A组胸腰椎交界性后凸角为6.6°,较术前的- 1.7°增大8.3°;B组为0.6°,较术前的- 7.3°增大7.9°;C组术后历次随访与术前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胸椎后凸角分别为21.2°、18.4°和14.7°,胸椎后凸角历次随访时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的内固定远端交界性后凸角均表现为前凸丢失,后凸增大。
结论 低Risser征的Lenke 1型AIS患者行前路矫形内固定术后胸椎后凸角及胸腰椎交界性后凸增加,可能与胸椎后份生长后矢状面重建引起的胸腰椎交界区失代偿有关。  相似文献   
142.
目的 探讨如何根据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弯畸形的临床及影像特征,选择手术方式,防止后弯畸形进展及降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本组14例,男3例,女11例,年龄4~18岁,平均11.8岁.其中活动性结核性后弯畸形6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畸形8例.活动性结核性后弯畸形(6例)的手术方法 :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②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融合、Ⅱ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3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畸形(8例)的手术方法 :①后路原位融合术3例;②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2例;③Ⅰ期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术、Ⅱ期前路支撑融合3例.影像测量: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侧位X线片上测量后弯角(K)、畸形角(D).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活动性结核患儿无结核复发、窦道形成及切口感染,无神经并发症.6例活动性结核性,后弯角(K)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20°,末次随访平均22°;畸形角(D)术前平均47°,术后平均25°,末次随访平均27°.8例静止性结核性后弯,后弯角(K)术前平均50°,术后平均44°,末次随访平均47°;畸形角(D)术前平均42°,术后平均34°,末次随访平均36°.结论 儿童胸腰椎结核性后弯畸形的术式选择应根据其自然史特征、病变累及范围及后弯畸形的病理阶段,采用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上端融合椎对术前双肩水平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鄄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后双肩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主胸弯融合术并有2年以上完整影像学随访资料的32例Lenke 1型AIS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双肩水平,其中男6例,女26例,手术时年龄13~19岁,平均14.9岁,上胸弯Cobb角平均为23.7°±8.0°(10°~36°),主胸弯Cobb角平均47.5°±6.9°(40°~62°)。按照上端融合椎不同将AIS患者分为两组:A组,上端融合椎为T3,19例;B组,上端融合椎为T4,13例。A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Risser征、上胸弯及主胸弯柔韧度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及主胸弯Cobb角、顶椎及躯干偏移距离、影像学肩关节高度差(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 RSH)、喙突高度差(CPH)和锁骨角(CA)。结果:A组随访时间2~4.5年,平均3.6±1.3年;B组随访时间2~4.8年,平均3.1±2.1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的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顶椎及躯干偏移距离、RSH、CPH及CA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上胸弯Cobb角、主胸弯Cobb角、顶椎及躯干偏移距离、RSH、CPH、CA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上胸弯Cobb角及RSH、CPH、CA较术后1年均显著减小(P<0.05),均获得较满意的双肩平衡。结论:对于术前双肩水平的Lenke 1型AIS患者,上端融合椎为T3或T4对重建术后双肩平衡的疗效无明显差别;对此类患者上端融合至T4即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和满意的双肩平衡。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上海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死亡患者各相关因素与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急救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2008年上海市宝山区院外急救全部死亡病历进行查阅、汇总和统计。结果上海市宝山区院外死亡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死亡人数在院外急救总人数中所占比人呈逐年下降趋势,创伤死亡患者在院外死亡患者中所占比例远高于中心城区.结论城市人口导入区域院外死亡患者在年龄分布、病种构成等方面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5.
目的 观察氨酚曲马多治疗骨科门诊中重度急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骨科门诊中、重度急性疼痛患者89例,予氨酚曲马多片(1~2片/次,1次/6h,≤6片/d,≤5 d)治疗,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6点Likert分级法评估疼痛缓解度,数字分级法评估疼痛对睡眠、日常生活的影响、医患满意度.结果 83.1%患者服药后疼痛缓解程度在中等程度或以上,睡眠及生活质最显著提高,疼痛强度评分显著降低;65.17%患者和71.91%医生的整体满意度为"满意"或"非常满意";29.21%患者发生一般不良事件.结论 氨酚曲马多起效快,作用时间长,耐受性好,医患满意度高,是骨科门诊中重度急性疼痛临床治疗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46.
脊髓或神经的损伤是脊柱侧凸手术的严重并发症,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随着对脊柱畸形矫形和内固定能力的提高,尤其自应用三维内固定装置矫正脊柱侧凸以来,脊柱矫形手术,尤其是重度脊柱畸形矫正手术相关的神经并发症成为脊柱矫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7.
目的:评估纵向可撑开型人工钛肋技术(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肩部失衡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VEPTR技术治疗的8例EOS合并肩部失衡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初次手术年龄5.0±3.4岁(3~10岁),撑开间隔时间为6~12个月,随访3年以上。比较初次术前、初次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喙突高度差(coracoid height difference,CHD)、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锁骨倾斜角差(clavicular tilt angle difference,CTAD)和躯干偏移距离(trunk shift,TS)。结果:VEPTR术后随访56±8个月(43~70个月)。全部患者共接受手术46次,平均5.8次/例;共进行撑开延长手术38次,平均4.8次/例(3~6次),平均10个月行撑开延长一次。初次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分别为82°±19°、49°±19°和52°±18°,顶椎偏移分别为48±17mm、32±12mm和36±12mm,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胸椎高度由术前13.2±2.1cm增加到术后15.0±2.2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8.3±2.4cm;T1-S1高度由术前24.3±3.7cm增加到术后27.8±4.8c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8±5.1cm。CHD初次术前为25±5mm,初次术后减至19±6mm(P=0.001),末次随访时为11±4mm(P0.001)。CA、CTAD初次术前分别为9°±2°和13°±4°,初次术后分别降低为6°±4°和11°±4°(P0.05),末次随访时则分别降低至5°±4°和9°±4°(P0.05)。术前的CHD与T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存在显著性正相关(r=0.716,P0.05)。TS初次术前为31±13mm,初次术后减至14±7mm(P=0.011),末次随访时为16±7mm(P=0.007)。结论:VEPTR技术作为一种非融合性矫形技术,依靠纵向撑开力可有效控制EOS患者主弯畸形的进展,维持脊柱的生长,还可促进肩部平衡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破裂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9例行颅脑CT检查,3例MRI检查,4例手术病理证实。结果9例双侧脑室、脑池、脑沟散布脂肪组织。结论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破裂在CT、MRI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9.
扶他林乳胶剂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扶他林乳胶剂和局部封闭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分别给予扶他林乳胶剂治疗和局部封闭1次。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疼痛的分数。结果:扶他林乳胶剂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1周后,治疗组疼痛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8.89%。结论:扶他林乳胶剂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疗效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外用药。  相似文献   
150.
<正>早发型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是指发生在10岁以前的脊柱畸形,根据病因学可分为先天性、特发性、神经肌肉性和其他各种综合征性,具有发病年龄小、进展迅速的特点[1、2]。如不及时治疗,常造成脊柱畸形进行性加重,影响胸廓发育甚至损害心肺功能,降低患者生存质量[3]。由于非融合矫形技术可以在矫正脊柱畸形的同时,允许脊柱生长,逐渐成为治疗EOS的主流术式[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