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25篇
药学   10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颈动脉海绵窦瘘致继发性青光眼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的机制。方法 :对 80例颈动脉海绵窦瘘中 2 4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从临床资料及各种特殊检查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继发性青光眼 2 4例占 30 %。其中 16例为低流瘘 ,8例为高流瘘 ,1例合并脉络膜脱离。结论 :青光眼是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常见并发症 ,主要机制是由于上巩膜静脉压升高导致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32.
目的 通过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复发因素的研究,以期对本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减少临床误诊、漏诊和复发,提高早期诊断率及生存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10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79例病理确诊为IE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79例病例中,原发于眼眶49例,结膜14例,泪腺10例,眼睑6例.发生在眼眶内的MALT淋巴瘤多呈包绕眼环的不规则生长,无明显边界,临床表现最为常见的是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而发生在结膜的MALT淋巴瘤多位于穹窿部结膜,表现为结膜充血、肿块呈“鲑鱼肉”样外观.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及放射治疗.本组病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全部切除58例,局部切除21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2~4周行眼局部放射治疗.放疗半年后,有15例出现复发.患者双眼发病(P =0.0143)和对放疗的初始反应(P<0.0001)与肿瘤的复发有相关性;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对复发均无影响.结论 发生在眼眶内的MALT淋巴瘤多呈包绕眼环的不规则生长,无明显边界.患者双眼发病和对放疗的初始反应与肿瘤的复发有相关性,而手术方式等因素对复发均无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人路、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经手术摘除.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121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119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62例,视力稳定55例,视力丧失和减退4例(2例因大出血致视力丧失、2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术25例,均完整摘除肿瘤,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4例,视力稳定11例.行外侧开眶术37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4例,肿瘤部分摘除3例;术后视力改善21例,视力稳定13例,视力丧失和减退3例(1例因术中损伤视神经致视力丧失、1例因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骤降、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5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视力稳定3例,视力减退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内侧开眶术1例,完整摘除肿瘤,术后视力稳定.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地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34.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光学材料人工晶状体对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选择标准选取合适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荟萃(Meta)分析。按照意向性分析原则对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进行提取摘录,并根据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合并分析。以钕:铱铝石榴石(Nd:YAG)激光囊膜切开术为临床治疗终点,以危险差来判定预防效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的治疗效应。结果总计有14个试验纳入Meta分析。疏水性丙烯酸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合并危险差为-20%(95%CI为-24%~-16%),硅凝胶和PMMA的合并危险差为-8%(95%CI为-15%~-1%),水凝胶和PMMA的合并危险差为10%(05%CI为-9%~29%),硅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的合并危险差为4%(95%CI为-1%~8%),水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的合并危险差为14%(1%~26%),水凝胶和硅凝胶的合并危险差为23%(95%CI为8%~39%)。结论硅凝胶和疏水性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可以预防后囊膜混浊的发生,从而减少Nd:YAG激光囊膜切开术的应用,相反水凝胶人工晶状体不能减少囊膜切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5.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降压效果。结果:总计有2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需降压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患者的合并百分率:单纯深层巩膜切除术为71.3%[95%CI为56.2%~86.5%],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胶原植入物为58.5%[95%CI为47.8%~69.2%],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交键透明质酸植入物为62.0%[95%CI为51.0%~73.0%],粘性小管切除术为69.7%[95%CI为50.5%~88.9%]。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的合并危险差为2%[95%CI为-8%0~12%]。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药物难以控制的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措施,治疗成功率超过60%,眼压控制效果和标准小梁切除术近似。但联合植入物的应用并没有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1979年 ,Wise和Witler[1] 首先报道用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获得成功 ,当时用的是氩激光 (波长 488nm和 5 14nm) ,故该手术取名为氩激光小梁成形术 (argonlasertrabeculoplasty ,ALT) ,后来也有人用Nd :YAG和倍频Nd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通过 OCT 检查比较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与非弱视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视盘地形图参数的差异,研究弱视眼视盘参数的特征。
  方法:选取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34例34眼,利用Cirrus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及视盘地形图参数,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结果:弱视眼视盘周围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各区域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健侧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视盘地形图各参数中弱视眼的视盘面积较健侧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8054,P=0.0263),且弱视眼的视盘面积与视盘鼻侧 RNFL 厚度及盘沿面积呈正相关(r =0.7592、0.7501,P=0.0289、0.0321)。
  结论:青少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盘参数与非弱视眼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9.
蔡季平 《眼科研究》2000,18(4):316-318
目的 寻找抑制视网膜、玻璃体内细胞增生的有效药物;明确抗增生药物秋水仙碱、道诺霉素和5-氟尿嘧啶(5-Fu)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胶质(retinal glia,RG)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MTT法测定秋水仙碱(0.5~16.0ug/ml)、道诺霉素(0.1~3.2ug/ml)和5-Fu(0.5~16.0ug/ml)对体外2人RG细胞的作用。结果 秋水仙碱(1.0~16.0ug/ml)、道诺霉素(0.2  相似文献   
40.
目的 观察急性高眼压对视神经的损害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方法 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视神经纤维数量。经前房灌注平衡液的方法,制造兔急性高眼压模型。应用bFGF玻璃体内注射后,观察视神经纤维数量变化。 结果 视网膜缺血组视神经纤维数量较正常明显减少(P=0.00003),bFGF治疗组视神经纤维数量较高眼压组明显增多(P=0.0078). 结论 急性高眼压视网膜缺血能造成视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玻璃体内注射bFGF能减轻急性高眼压对视神经纤维所造成的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94-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