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84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286篇
预防医学   111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15篇
  1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构建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体验式教学理论模型.方法 以贵州省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教学活动为基础,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研究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体验式教学理论模型.结果 构建了包括四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四环节(危重患者护理体验、反思与分享、感悟内化、实践与应用)、三过程(基础、提高、升华)的循环上升式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体验式教学理论模型.结论该理论模型展现了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体验式教学的规律,为专科护士培养提供优化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中药敷脐配合穴位按摩对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加维生素B1肌注,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加中药敷脐配合穴位按摩。观察两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腹胀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早,腹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中药敷脐配合穴位按摩可以促进腹部手术后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 求证佛山地区首批SARS患者的病原体。方法 以SARS冠状病毒全病毒裂解液作抗原,利用ELISA技术检测佛山地区首批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具有明显传染特征的SARS康复患者和患者居住地“健康者”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结果 4组有流行病学关系的19例SARS患者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全部阳性,而400例患者居住地的“健康者”血清中抗SARS冠状病毒抗体则全部阴性。结论 佛山地区首批SARS病例血清学病原体调查结果完全支持SARS的病原体为SARS冠状病毒;抗SARS抗体IgG在SARS康复者血清中至少可存在6个月。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流动剪应力对丹酚酸B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生物力药理学的研究方法,2×4析因设计分组,利用BioFlux 1000控剪应力微流培养系统,分别施以0.02、1.5 Pa剪应力并联合4个剂量的丹酚酸B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s)进行预处理20 h,收集上清液,采用联酶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6-keto-PGF1α和vWF含量;检测上清液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分析流动内皮细胞胞浆vWF含量。结果与低剪应力流动条件相比,1.5 Pa剪应力联合100μg/mL丹酚酸B能显著提高内皮细胞分泌6-keto-PGF1α的量(P<0.05);细胞上清液明显抑制了血小板聚集(P<0.05)。剪应力的变化显著影响血管内皮细胞释放vWF(P<0.01),而丹酚酸B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vWF无明显影响。结论丹酚酸B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从血流/血管/血液相互作用的角度看,正常的流动剪应力是丹酚酸B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效应的有利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并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肾上腺髓质素(ADM)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64只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ANP组和对照组,每组32只。采用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备ANP模型,对照组仅剖腹翻动胰腺后关腹。术后第3、6、12、24h分批处死大鼠,取血检测淀粉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浓度及ADM水平。取胰腺和肝脏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ADM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6h,ANP组大鼠血清淀粉酶、ALT、AST浓度分别为(7229.20±968.30)、(174.20±28.04)、(657.69±139.01)U/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36.00±291.95)、(104.25±22.11)、(419.67±86.28)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ANP组胰腺、肝组织病理损伤随时间延长逐渐加重,12h时的病理评分为(11.60±1.51)、(2.60±0.89)分,显著高于同时点对照组的(1.20±0.77)、0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ANP组大鼠血清ADM水平于造模后3h上升,12h达(38.53±6.25)pg/ml,高于同时点对照组的(28.99±3.92)pg/ml;肝组织ADMmRNA表达量在3h升高,6h达到3.00±1.49,显著高于同时点对照组的1.04±0.2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ANP大鼠早期肝组织ADMmRNA表达增多,且血清ADM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 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 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 300 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 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结肠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6组,分别为健康对照组、TNBS组、辛伐他汀治疗Ⅰ组和治疗Ⅱ组(造模后0~21 d,分别用辛伐他汀5mg/kg和20 mg/kg治疗)、治疗Ⅲ组和治疗Ⅳ组(造模后7~21 d,分别用辛伐他汀5mg/kg和20mg/kg治疗).观察大鼠体质量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DAI),对大鼠结肠行大体评分、组织学损伤及纤维化评分.RT-PCR检测Ⅰ型胶原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mRNA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Ⅰ型胶原、CTGF和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酶目标亚单位-1(p-MYPT-1)蛋白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NBS组大鼠结肠长度缩短,结肠质量增加,DAI评分、大体评分、组织学损伤及纤维化评分均显著升高,结肠组织中Ⅰ型胶原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辛伐他汀干预后,大鼠结肠长度和质量均有改善,DAI评分、大体评分、组织学损伤及纤维化评分、结肠组织中Ⅰ型胶原及CTGF的表达均比TNBS组降低,p-MYPT-1的表达在治疗Ⅰ组为0.68±0.22,治疗Ⅱ组为0.59±0.27,治疗Ⅲ组为0.71±0.20,治疗Ⅳ组为0.59±0.25,均低于TNBS组的0.97±0.30(F-5.169,P<0.05).4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有效防治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结肠纤维化,机制可能与抑制Rho激酶活化、下调CTGF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宫腔内灌注治疗对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39例拟行冷冻胚胎移植的RI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在移植前3d抽取外周血20ml,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BMC后行宫腔灌注。对照组移植前未行自体PBMC宫腔灌注。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血清卵泡刺激激素(FsH)、取卵周期数、移植周期数、移植胚胎数和单周期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胚胎种植率(22.8%VS.6.4%)和临床妊娠率(50.0%VS.17.6%)比较,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单周期活婴出生率(45.0%VS.17.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PBMC宫腔内灌注治疗可以提高RIF患者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故可作为RIF患者胚胎移植前提供可选择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对比研究单腔双扩张器重叠埋置与单个扩张器埋置术的皮肤扩张率与即刻扩张皮瓣回缩率的差别.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2例共39处需行扩张器埋置术者,于24处单腔重叠埋置2个扩张器,15处单腔埋置1个扩张器.采用“湿布样”法测量扩张皮瓣的面积,同时测量手术时需要分离的皮下囊腔面积大小,即扩张皮肤的面积,并计算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二期手术前在扩张皮瓣的中央取两定点距离5 cm,取出扩张器后,再次测量这两定点的距离,采集数据并计算扩张皮瓣的即刻回缩率.结果 在扩张周期(P=0.06)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单腔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组与单腔单扩张器埋置组的皮肤扩张率分别为(3.5±0.9)%和(2.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的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分别为(30.3±0.8)%和(32.3±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与扩张周期呈现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768.结论 重叠埋置双扩张器的手术方法增加了单位面积皮肤的扩张率,扩张皮瓣即刻回缩率较传统方法相差无异,所以可供利用的扩张皮肤量绝对数增加了,同时减少大面积缺损时反复扩张的次数,特别适用于乳突区,超过周径一半的四肢缺损以及大面积躯干病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