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6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对46例中,下段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发现远端肠壁内显微镜下播散平均为0.5厘米。隆起型病变28例中,46.5%肿瘤远端无扩散。乳头状腺癌、分化Ⅰ-Ⅱ级腺癌32例,其中53.1%远端肠壁内无扩散,而低分化腺、粘液腺癌14例,仅7.1%无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细胞癌不同分化程度超声造影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及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60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经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HCC中93例患者的112个病灶,记录其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肝癌的增强时相及灌注模式。结果93例(112个癌灶)中病理诊断为中低分化HCC65例(74个癌灶),高分化HCC28例(38个癌灶)。中低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99±2.08)cm,高分化HCC组癌灶平均大小(3.38±1.44)c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分化HCC74灶(100%)25s内快速增强,71灶(95.9%)90s内快速退出;高分化HCC38灶(100%)25s内快速增强,22灶(57.9%)90s内快速退出,16灶(42.1%)90s后缓慢退出,不同分化程度HCC退出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C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与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退出缓慢病灶可能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男性肝转移性绒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0岁。间断腰痛伴上腹痛1个月。B超与CT显示肝多发实性占位、腹膜后实性占位,13 cm×9·3 cm×8·2 cm大小,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双肺多发结节。以腹膜后恶性肿瘤伴多发转移入院。行B超引导下肝肿物穿刺诊断:恶性肿瘤肝转移,考虑原发瘤为低分化癌或生殖细胞肿瘤。遂行化疗,于化疗第二天晚突发上腹剧痛,B超示肝转移灶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术中见肝S7与S8肿物破裂、出血伴腹腔积血,行S8肿物切除术,S7肿物止血;另见腹膜后巨大占位,肠系膜根部肿物充血,未予处理。病理检查巨检:肝部分切除标本,大小10 cm×8 cm×6 cm,其内见暗红色肿…  相似文献   
15.
李吉友  金光鑫  张丽娟  王凯夫 《河北医药》2011,33(22):3416-3417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前后不同方法评价髋关节活动能力。方法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1例,所有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随访16个月,使用不同的评分表评价髋关节置换前后的得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种评价方法都显示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使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术后优26例(83.9%),良1例(3.2%),尚可4例(12.9%)。使用国内评分进行评价:置换术后优26例(83.9%),良4例(12.9%),尚可1例(3.2%)。结论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Harris评分更加适合国内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背景:治疗手部伸肌腱断裂的手术缝合方法很多,临床效果不一,而且如何解决术后肌腱粘连,仍是临床难题。 目的:比较跟腱断裂缝合中3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质和组织学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8-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取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Tang法组、改良Kessler法组、Bunnell法组。 方法:无菌条件下,“S”形切开后肢后外侧跟腱处,潜行分离皮下组织,锐性横断跟腱,3组动物于切断后24 h,1周,3周分别以Tang法、改良Kessler 法、Bunnell法缝合肌腱。每只大鼠的双后肢跟腱为实验组,右后肢跟腱作生物力学测试,左后肢跟腱作组织学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肌腱断裂抗张强度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断裂抗张强度在24 h、1周、3周3个时间段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即早期断裂抗张强度都有减弱,后期强度逐渐增加。同时,术后及术后早期Tang法缝合肌腱的断裂抗张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3周时,断裂抗张强度3种方法相近。组织学检测示,术后1周,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表现明显不同,Tang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比较多,血管腔扩张完整,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少。 结论:Tang法缝合的肌腱断端血运良好,愈合快,断裂抗张强度较大,较其他两种方法更适用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蛋白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并对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 以1201例患有不同胃黏膜病变的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榆测COX-2表达,用亚硫酸氢钠-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对COX-2启动子甲基化率进行定量分析,采用13C尿素呼气实验(13C-UBT)对幽门螺旋杆菌(H priori)感染状况进行测定.结果 COX-2甲基化率中位数随胃黏膜病变的加重逐渐升高,在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SG/CAG)、肠上皮化生(IM)及不确定性异型增生和异璎增生(Ind DYS/DYS)病变中分别为10.6%、11.8%、13.8%,各病变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12,P=0.016).分层分析显示,在H pylori感染阴性病例中,COX-2甲基化率仍随病变加重明显升高,在SG/CAG、IM、Ind DYS/DYS病变中其中位数分别为8.8%、10.6%、14.1%(X2=6.629,P=0.036).进一步分析发现,COX-2甲基化率随着COX-2表达强度的增强而降低,由COX-2弱阳性表达的13.3%降至强阳性表达的7.6%(X2=10.400,P=0.015).结论 COX-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及H pylori感染状况密切相关,并与COX-2表达强度呈负相关,说明COX-2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在胃黏膜病变的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髓核细胞中Sox9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盘髓核组织中Sox9基阏表达的变化及其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将30个椎间盘组织按Thompson分期分为Ⅰ~Ⅳ期.应用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期间盘组织巾Sox9、Ⅱ型胶原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采用单闪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两者的相互关系。结果:椎间盘髓核组织巾Sox9mRNA的表达量在总体上低于Ⅱ型胶原,Sox9蛋白表达位于细胞核中而Ⅱ型胶原主要位于细胞间质内,Sox9在ThompsonⅠ期椎间盘的细胞核内表达很强而存Ⅳ期则很弱甚至缺失:从ThompsonⅠ-Ⅳ期两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降低,各分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ThompsonⅠ~Ⅳ期标本巾Ⅱ型胶原与Sox9表达量的下降趋势相近。结论:Sox9和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水平与Thompson分期密切相荚,随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降低,且两者下降趋势相近。  相似文献   
19.
本所自1980年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1986年进一步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通过对106例可疑胸腹部占位性病变,每例同时作细针组织学和细胞学活检,以对比这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兹将结果和初步经验报告如下。 仪器与操作方法 超声仪;ALOKA-SSD650实时灰阶超声仪,引导穿刺用3.5MHz的机械扇扫探头,配有附加导  相似文献   
20.
胃反应性淋巴网织细胞增生(RLH)属于胃非上皮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淋巴网织细胞增生,即不仅淋巴细胞增生,同时伴有网织细胞增生。本病除称为反应性淋巴网织细胞增生(Reactwe lympho-reticular hy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