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01.
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对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血甲胎蛋白(AFP)基因在原发性肝癌(HCC)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肝病患者外周血中制备RNA,以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AFP基因.测定20份肝癌、癌周和远癌组织中总RNA浓度.结果 远癌和癌周组织RNA浓度明显高于癌灶组织(P<0.05),癌组织中AFP基因检出率均为100%;肝癌患者外周血中AFP基因的检出率为53.7%,明显高于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和肝外肿瘤组患者(P<0.01);在Ⅰ、Ⅱ和Ⅲ期肝癌中,AFP基因阳性率分别为33.3%、26.3%和71.8%;肝内有无转移的肝癌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尤其在伴有肝外远处转移的肝癌中,AFP基因全数阳性(100%);在AFP<200 ng/ml肝癌中,AFP基因阳性率为50.0%;与肝癌大小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分析外周血中AFP基因有助于肝癌的诊断、肝癌远处转移判别及肝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2.
为探讨肝癌特异性GGT同工酶区带(HSB)、谷胱苷肽-S-转换酶(GST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3项血清学标志物浓度改变在肝癌诊断与鉴别中的临床价值,分别对肝癌、慢性肝病和肝外肿瘤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肝癌组HSB和GSTs浓度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病和肝外肿瘤组(P<0.01);TNF浓度肝癌组明显高于慢性肝病组(P<0.001),但与肝外肿瘤组间无明显差异;肝癌组HSB、GSTs和TNF的阳性率分别为88.6%、78.1%和74.3%,均显著高于另两组(P<0.01)。研究表明,HSB定量检测优于GSTs和TNF,多项指标联合分析有助于肝癌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在人肝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以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16例自身配对的肝癌,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中总RNA浓度,并以重氮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定量不同组织中NOS的比活性和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6例肝癌,癌旁和远癌组织中:①从癌灶→癌旁→远癌组织中,总RNA浓度呈逐步升高活性改变与肝总RNA浓度、或与NO水平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4.
夏冰  杨太成  朱云松  聂海波  冼江  王捷 《广东医学》2004,25(12):1388-1390
目的 观察肾移植患者在手术前后血清血管形成素 (angiogenin ,ANG)水平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2 4例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为肾移植组 ,2 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组 ,取二者的血清 ,其中肾移植组分术前 1天、术后 1天、1周、2周、3周、4周和 2个月各取血 1次 ,运用ELISA法检测血清ANG浓度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肌酐 (Cr)和尿素氮 (BUN)浓度。结果 术前肾移植组血清ANG浓度 (317 6± 89 7)ng/ml与正常组 (2 92 7± 73 5 )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 1天即开始升高 (36 9 8± 10 3 2 )ng/ml,P <0 0 5。术后 3周为最高 (5 0 4 8± 15 3 1)ng/ml,P <0 0 0 1。其后开始回落 ,2个月左右降至正常组 (P >0 0 5 )和术前 (P >0 0 5 )水平 (315 3± 92 8)ng/ml。术后患者血清Cr和BUN浓度均有明显降低 ,但与升高的血清ANG水平无关 (P >0 0 5 )。结论 肾移植患者血清ANG水平在术后迅速升高 ,持续约 2个月。这可能是一种保护性修复机制 ,有助于血管吻合、抗感染和切口愈合 ,但与术后肾功能恢复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背景: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是实体器官移植后抗排斥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线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包括CYP3A5在内的CYP3A亚家族进行代谢。但关于CYP3A5基因多态性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的相关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CYP3A5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发生的关系。 方法:分别收集200例肾移植后出现慢性肾毒性的中国人种患者设为肾毒组;200例肾移植至少12个月后没有出现慢性肾毒性的中国人种患者设为对照组,取两组血样和临床数据。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分别检测两组的CYP3A5突变位点基因型。通过统计学分析CYP3A5的基因多态性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慢性肾毒组中CYP3A5基因型*1/*1+*1/*3(显示CYP3A5活性)和*3/*3(不显示CYP3A5活性)分别占39.5%(79/200)和60.5%(121/200);对照组中CYP3A5基因型*1/*1+*1/*3(显示CYP3A5活性)和*3/*3(不显示CYP3A5活性)分别占28.5%(57/200)和71.5%(143/2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9.000,P < 0.05,OR=1.638,95%CI=1.078-2.48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YP3A5*1/*1和CYP3A5*1/*3是显著的引起CNI慢性肾毒性的危险因素(P < 0.05,OR=1.638,95%CI=1.078~2.488)。提示,CYP3A5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增加肾移植患者慢性肾毒性的遗传易感性;参与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慢性肾毒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治(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5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的3例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 TRAS)的诊治经过. 结果 3例TRAS均发生于肾移植术后半年内,经彩超和肾动脉造影确诊.3例均行经皮穿刺移植肾动脉球囊扩张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ngioplasty, PTR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获临床治愈.随访15~24个月,无TRAS复发,移植肾功能正常. 结论彩超是筛选TRAS的首选检查方法,肾动脉造影是TRAS的确诊手段.PTRA/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TRAS的安全、有效和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评价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预防和治疗肾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肾移植术后预防感染抗生素种类将214例肾移植患者分三组,罗氏芬组(2g,4次/d,共7d)132例,舒普深甲组(1g,2次/d,共5d)46例和舒普深乙组(1g,3次/d,共5d)36例,出现感染予舒普深2g,2次/d5~7d。结果罗氏芬组感染发生率18.9%,舒普深甲组10.9%,舒普深乙组感染率2.7%;罗氏芬组6例感染患者予舒普深,除1例合并克柔氏念珠菌感染死亡外,其余均治愈;而舒普深甲组4例感染患者剂量加至2g,2次/d后治愈;三组均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舒普深是一广谱强效抗菌联合制剂,在肾移植围手术期预防和治疗感染疗效确切,是一种高效和安全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方法.方法:经尿道膀胱镜检及活组织检查确诊32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均行经尿道汽化电切术,术后6 h内丝裂霉素C进行膀胱灌注治疗.结果:随访6~24个月,26例治愈,膀胱黏膜逐渐恢复为移行上皮覆盖;6例于术后6~12个月复发,无癌变.结论:经尿道膀胱镜检加活组织检查是早期确诊和术后随访复查腺性膀胱炎的最可靠方法,经尿道汽化电切术联合术后6 h内丝裂霉素C膀胱灌注是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9.
现将我科利用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sonograpy,MPS)进行胆胰管内超声探测(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诊断胆胰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