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上海市松江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松江区2009年院前急救资料.结果:患者以19-59岁男性为主,一天内在8-22时及夏季患者较密集;疾病谱排序的前3位病种为外科类疾病(车祸伤、普外、骨科),次3位病种为内科类疾病(神经、呼吸、心血管).结论:一天内在8-22时及夏季应加强院前急救力量,重点是外伤和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证候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为DN 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早期DN 样本,共236 例,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 回归统计分析。结果:气阴两虚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体质量指数(BMI)、年龄、病程、冠心病、高血压、脉无力;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吸烟,甘油三酯(TG)、尿微量白蛋白(UMA)升高,舌红、苔黄;脾肾气虚证的危险因素有苔白;瘀证的危险因素有TG、UMA 升高,舌紫暗;痰瘀证的危险因素有苔黄燥、脉弦滑;湿热证的危险因素有运动情况、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苔黄厚。结论:早期DN 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临床辨证诊断及治疗应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4.
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行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36例,上颌窦息肉4例,上颌窦囊肿24例,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2例,鼻腔及上颌窦真菌病6例。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上颌窦囊肿24例均位于上颌窦内壁、底壁、前下壁,怀疑内翻性乳头状瘤行MRI扫描,观察术后治疗效果。结果 36例患者鼻内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无法清除病变,改用泪前隐窝入路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彻底清除病变,随访5个月~2年,头昏、头痛、鼻出血、闷胀、鼻涕倒流、臭味、流鼻涕等症状逐渐消失,其中,有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复发,在随访过程中经鼻内镜下鼻道开窗口发现上颌窦有新生物,清除并行病理证实为复发,其根用电凝吸引器电凝,随访至今无复发,其余35例经鼻内镜随访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黏膜光滑,下鼻道开窗口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良性病变切除能良好地暴露上颌窦各壁,视野宽、创伤小,便于上颌窦内病变的观察和清除,不留死角,疗效满意,维护了鼻腔正常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为了构建贵州银杏果抗真菌肽基因(GZ-gb)的表达载体.方法 采用BamH Ⅰ和Hind Ⅲ酶切的pMD18-T-GZ-gb和pET32a(+)质粒,纯化回收产物进行反应,将连接产物pET32a(+)-GZ-gb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a后,经菌落PCR、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 表明目的片段成功插入表达载体.结论 pET32a(+)-GZ-gb可以用来制备抗真菌蛋白.  相似文献   
86.
目的 对贵州银杏果抗真菌肽基因(GZ-gb)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 通过RNA抽提试剂盒提取贵州银杏果果仁的RNA并以之为模板,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银杏果抗真茵肽基因(GZ-gb),经克隆和测序并通过BLAST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编码银杏抗真菌蛋白的基因序列(FJ865399)同源性达97%.结论 测出贵州银杏果抗真菌肽基因序列并证明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银杏抗真菌蛋白的基因序列具有同源性,为其具有的中医药“平喘咳,止带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还能为进一步研制新型的抗真菌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7.
蔡德学  ;刘阳  ;魏静  ;曹峰生 《人民军医》2014,(11):1198-1200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接受ICU常规监护和相应治疗,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镇静,对照组单用咪达唑仑镇静。观察记录两组镇静前后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气道峰压(Paw)、吸入氧浓度(FiO2)、动脉血氧分压(PaO2)、Ramsay镇静评分和人机顺应性评分,以及镇静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均保持Ramsay镇静评分≥3级时,记录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镇静前BP、PaO2/FiO2、呼吸机参数等指标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给药30min后,两组HR、RR和Paw等指标均显著低于镇静前(P〈0.05),观察组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AP、SpO2等指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镇静12h时两组PaO2/FiO2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Ramsay镇静评分、人机顺应性评分,显著或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恢复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在撤机前停用镇静药,未发生戒断综合征及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咪达唑仑联合氢吗啡酮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可减少人机对抗,改善机械通气效果,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 选择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及癌残留患者 182例,其中采用术后放疗(RT)40例,术后化疗(CT)48例,术后放化疗(RCT)32例,术后未治疗(NT)62例,比较治疗状况对全组及不同病理分期的疗效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3.4%,随访时间满2、3年者分别为88、38例。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为22%、Ⅲ级加原位癌为35%、浸润癌为36%(χ2=3.49,P=0.175)。全组RT,CT,RCT,NT的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81%,61%、57%,73%、73%,49%、42%(χ2=13.38,P=0.004),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7%、68%,100%、100%,60%、45%(χ2=7.09,P=0.069);全组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5%、74%,67%、48%,73%、56%,44%、26%(χ2=20.24,P=0.000),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的分别为100%、100%,79%、54%,33%、33%,75%、34%(χ2=9.89,P=0.020),病理分期Ⅰ~Ⅱ期残端阳性的分别为80%、80%,55%、55%,93%、77%,38%、30%(χ2=12.34,P=0.006)。结论 食管癌术后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和残端阳性均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残端不典型增生Ⅰ~Ⅱ级及残端阳性Ⅰ~Ⅱ期患者推荐采用术后RT,Ⅲ期患者采用术后RCT可能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9.
曹峰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13-2413
生殖细胞瘤是颅内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起源于中线附近,如松果体区、三脑室和鞍上池。新生儿至老年人均可发生,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10至20岁为发病高峰。随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迅速发展和治疗技术日趋成熟,应用伽玛刀治疗生殖细胞瘤多取得满意疗效,已逐步取代传统治疗手段,成为生殖细胞瘤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0.
目的 食管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临床上罕见,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病例,对本病缺乏系统了解.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2例食管ACC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策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4-01-01-2013-12-31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确诊为食管A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食管ACC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4.5∶1.发病部位以胸中段最常见,为14例;其次是胸上段和胸下段,各4例.Ⅰ期19例,Ⅱ期2例,Ⅲ期1例.食管ACC的术前内镜诊断率较低,仅为27.3%(6/22),其中11例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4例误诊为腺癌,1例误诊为腺鳞癌.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9.1%(2/22),淋巴结转移度为0.9%(2/229),肺转移发生率为27.3%(6/22).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9%、81.3%和65.1%,术后综合治疗与单纯手术相比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54,P=0.816.结论 食管ACC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以胸中段最为多见,术前内镜诊断确诊率低.食管ACC总体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并不常见,治疗失败以肺转移最为多见,术后是否需行综合治疗尚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