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4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60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5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目的 探讨B7-H4分子在小鼠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在T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GM-CSF和IL-4联合方案体外诱导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D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未成熟DCs、成熟DCs以及IL-10诱导的DCs表面B7-H4分子的表达;采用3H-TdR掺入试验和抗B7-H4单抗(McAb)阻断试验分析DCs表达的B7-H4分子对T淋巴细胞的共刺激效应.结果 经GM-CSF和IL-4联合方案体外诱导的未成熟DCs较高水平表达B7-H4,在IL-10作用下B7-H4表达进一步上调,经TNF-α刺激成熟后,B7-H4的表达显著下调,不同功能状态下DCs表面B7-H4分子均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但以未成熟DCs、IL-10诱导的DCs表面B7-H4分子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结论 不同功能状态下的DCs均有B7-H4分子的表达,处于抑制状态下的DCs通过高表达B7-H4介导免疫不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72.
目的:构建含pIRES2-EGFP-4-1BBL质粒的SL3261(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菌.方法:将质粒pIRES2-EGFP-4-1BBL转入LB5000(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甲基化,利用修饰后重组质粒转化终宿主菌SL3261,抗生素筛选后挑取单个菌落扩增进行抽提质粒和PCR鉴定,SL3261疫苗菌与HepG2细胞体外共培养,荧光显微镜和RT-PCR分别检测GFP(绿荧光蛋白)的表达和4-1BBL基因的转录.结果:导入pIRES2-EGFP-4-1BBL质粒的SL3261经抽提质粒电泳后获得了同原转化质粒相同大小的目的条带,质粒PCR获得了约930 bp的条带,200个HepG2细胞感染SL3261为201±46 CFU、SL3261-pIRES2-EGFP为163±37,而SL3261-pIRES2-EGFP-4-1BBL为158±32,含质粒SL3261在体外感染HepG2细胞的能力同原细菌基本相同(P>0.05).感染含质粒SL3261的HepG2细胞观察到GFP表达,感染含重组质粒SL3261的HepG2细胞经RT-PCR检测到约930 bp的目的条带.结论:成功构建了能携带大鼠4-1BBL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SL3261疫苗菌.  相似文献   
73.
背景:皮肤放射性损伤难治愈易复发常成为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随着干细胞工程与组织学工程的进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际应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其多向分化的潜能,显示了在创伤修复领域诱人的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皮肤局部急性放射损伤的修复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8-06/08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病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昆明小鼠46只,体质量(25±2) g,其中40只用于建立皮肤局部Ⅲ度放射损伤模型。 方法:随机选取40只小鼠以3.6%水合氯醛腹腔麻醉,以能量为4 MeV的电子线(1 Gy/min)照射小鼠臀部皮肤,面积为2.0 cm×1.5 cm,总吸收剂量为40 Gy,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照射后即刻经尾静脉注射经CFDA SE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0.1 mL(浓度为2×1010 L-1),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剩余6只不做照射处理,仅经尾静脉注射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创面损伤情况及照射后2,3周皮肤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皮肤新生血管;观察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实验组小鼠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分布情况。 结果: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移植入实验组小鼠后,实验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比对照组快4~6 d。实验组创面损伤面积较对照组小,病理表现中表皮、毛囊、皮脂腺及胶原纤维的损伤程度均较同时期的对照组小鼠轻。皮肤创面中的新生毛细血管数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肤及其他组织中广泛分布且数量明显高于未照射的小鼠。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局部皮肤放射损伤创面有明显有效的修复作用,其作用是在干细胞与创伤局部微环境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74.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主要病理机制一直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缺乏导致造血功能衰竭。最初应用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形成技术也证明 ,AA时骨髓各类造血干 /祖细胞均有明显的减少或缺如 ,患者造血功能衰竭的程度与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呈相关性 ,其CD3 4 细胞数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近年的研究发现 ,AA患者血浆及骨髓中多种与造血有关的细胞因子异常改变 ,同时还证实 ,多数AA患者骨髓残余造血组织中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并发现与异常免疫有关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活化和增生主要局限在骨髓[2 ,3 ] 。这些自身反…  相似文献   
75.
1 OX40/OX40L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1.1 OX40与OX40L的生物学特征OX40(CD134)是TNFR超家族成员之一,为Ⅰ型跨膜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8~50 kD[1]。人的OX40基因位于第1号染色体上,并与其他TNF受体家族成员如  相似文献   
76.
三氧化二砷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对As2O3的反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和U266细胞作为体外模型。细胞凋亡经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判定通过测定细胞内荧光染料Rhodamine123的染色强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Ψm),并采用蛋白印迹分析蛋白剪切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As2O3对RPMI8226和U226细胞产生不同的效应:0.1~0.5mol/L的As2O3抑制其增殖,2.0umol/L的As2O3浓度的As2O3诱导其凋亡,而1.0umol/L的As2O3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轻度诱导细胞凋亡。As2O3诱导的MM细胞凋亡伴随线粒体△Ψm下降的csapase-3的活化。结论:As2O3具有一个相对较广的诱导凋亡效应谱,而线粒体△Ψm破坏是As2O3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7.
树突状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 (DC)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作用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APC) ,也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在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作为一种天然的免疫佐剂 ,近年来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得到高度重视 ,并已试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多发性骨髓瘤 (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MM分泌均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Ig)或Ig片段 ,这种Ig是一种公认的肿瘤抗原 ,在发病过程中患者血浆中始终具有肿瘤细胞的个体独特型表型[1 ] ,且较容易大量获得 ,这为DC的免疫疗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MM也因此成为探索DC疗…  相似文献   
78.
本实验主要以胚肝细胞作为细胞来源,通过贴壁处理,分离DCs的前体细胞,在含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中培养,诱导其分化为树突状细胞。比较不同处理和不同来源细胞所得到的树突状细胞生长状况、细胞表型和异同、细胞功能,以寻找一种体外大量扩增人树突状细胞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9.
ICOS/GL5 0是CD2 8/B7家族的一对新成员 ,GL5 0组成性表达在B细胞、巨噬细胞上。GL5 0 Ig能显著上调IL 4、IL 10、IFN γ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但对IL 2的产生没有影响 ,ICOS/GL5 0主要在T细胞的效应阶段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功能 ,我们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有效介导了基因转移。将人扁桃体剪碎后获得细胞悬液 ,用Ficoll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用Trizol提取RNA。根据人GL5 0全长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相应引物 ,上游 5′ TAGAATTCATGCGGCTGGGCAGT ,下游 3′ CGGGATCCTCACGAGAGCAGAAGGA。…  相似文献   
80.
肿瘤免疫应答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并受到严格调控及制约的复杂生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组细胞膜分子--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s),其调节性表达、相互作用及其信号传递在非常复杂的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B7家族作为惟一能从抗原递呈细胞(APC)单向传递信号至T细胞的共刺激分子[1],近几年已相继发现了B7RP-1(B7H、B7-H2)、B7-H1(PD-L1)、B7-DC(PD-L2)及B7-H3等新分子[2],从而使此家族的调节作用不断复杂化.B7-H3是新近克隆的B7家族成员,与其他B7家族分子有20%~27%的同源性[3],其研究才刚开始,在最新研究中发现,B7-H3能协同刺激CD4+、CD8+T细胞的增殖,使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增加[4],被认为是一正性调控分子.B7-H3对胃癌细胞生物行为和胃癌预后的影响,目前国际上尚鲜有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