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3.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AD)样小鼠模型特点及皮肤菌群改变。方法 将30只雄性、无特定病原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小鼠背部涂抹200 μl丙酮和橄榄油(体积比为3∶1)每周2次,连续6周;高、低浓度DNCB组小鼠于第1周的第1、3天均涂抹1% DNCB 200 μl,第2周起分别涂抹0.5%、0.1% DNCB 200 μl,每周2次,连续5周。末次给药24 h后评估皮损严重程度,测量经表皮水分丢失和角质层含水量。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切取背部皮肤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每组取3只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组织样本,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型高通量测序仪检测小鼠背部皮肤菌群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并分析皮肤菌群的组成结构及不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间各指标的差异,Games-Howell法进行两两多重比较。结果 高、低浓度DNCB组小鼠皮损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9.83 ± 2.45)分、(2.71 ± 0.56)分,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51 ± 0.12)分],t值分别为-7.19、-2.85,均P < 0.05。高、低浓度DNCB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值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7.72,-2.68,均P < 0.05),而角质层含水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t值分别为6.77、5.99,均P < 0.05);高浓度DNCB组经表皮水分丢失值显著高于低浓度DNCB组(t = 2.76,P < 0.05),而高、低浓度DNCB组间角质层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棒状杆菌属相对丰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49.85,P < 0.001),高浓度DNCB组棒状杆菌属丰度显著升高。3组小鼠皮肤样本observed species和Chao1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高浓度DNCB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低浓度DNCB组(t值分别为6.96、-6.37,均P < 0.05)。结论 DNCB可诱导小鼠皮肤形成AD样皮炎,其皮损严重程度、屏障功能受损程度与DNCB浓度相关;高浓度DNCB组小鼠皮肤菌群物种多样性明显下降,高浓度DNCB造模对研究AD的微生物学变化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上了岁数,记忆力下降,经常忘事,甚至忘记了回家的路,这就需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了. 阿尔茨海默病,也被称为早老性痴呆或者老年性痴呆,是1906年由德国医生阿尔茨海默发现的.它是一种起病隐匿,不断进行性发展,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该病的主要症状为语言和记忆障碍,认知能力下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痴呆样表现,以脑组织中存在着大量蛋白斑块沉积为特征性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6.
内皮细胞源性IL—8对人树突状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内皮源性白细胞介素-8(IL-8)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作用。方法:用TNF-α分别诱导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IL-8,并将这2种不同来源的IL-8分别加入DC常规诱导培养的早期(第3天)及后期(第7天),培养至第9天收获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DC的表型;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L-12的含量;PI染色观察DC凋亡。结果:在DC培养的早期(第3天)加入内皮源性IL-8可以抑制DC的成熟,FCM分析表明:CD1a,CD40,CD80,CD83,HLA-DR等DC表面标志显著下降,而CD14表达率明显高于常规培养组。同时,激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分泌的IL-12量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1),而加入单核细胞来源的IL-8则无此  相似文献   
7.
抗原负载对树突状细胞激发T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抗原负载对树突状细胞(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在体外进行肿瘤抗原的负载,再用这种DC激发自体的T细胞,通过对DC分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测定和对T细胞表型 的分析和功能的鉴定,与未负载抗原的DC进行比较。结果 DC经过抗原负载后,其表型没有明显改变,但其分泌的IL-12含量明显增加?而且其激发的细胞多为CD4^+T细胞,这种CD4^+T细胞本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11及sgp13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和ELISA检测方法分别对造血动员患者的血清IL~11及sgp130含量进行动态观测。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及细胞计数观察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对整个动员过程中的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在动员过程中。患者外周血CD34^ 造血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血清中IL-11水平呈平行性升高。而血清中sgp130的含量在动员过程中呈下降趋势。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造血过程中,血清IL-11和sgp130的含量与患者CD34^ 细胞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的相关性,是监控造血动员过程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L - 11及sgp130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生物学活性检测和ELISA检测方法分别对造血动员患者的血清IL - 11及sgp130含量进行动态观测 ,同时通过流式细胞仪及细胞计数观察患者外周血CD34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变化 ,对整个动员过程中的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在动员过程中 ,患者外周血CD34 造血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与血清中IL - 11水平呈平行性升高 ,而血清中sgp130的含量在动员过程中呈下降趋势。 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造血过程中 ,血清IL - 11和sgp130的含量与患者CD34 细胞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是监控造血动员过程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立论依据】 通过在微米结构中堆积纳米颗粒形成的纳流体晶体具有单根纳米通道的电动力学特性,即低离子浓度溶液中,通过晶体的电导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成正比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蛋白质和核酸分子都是带有极性的生物大分子,在结合到纳米颗粒表面的时候会改变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通过纳流体晶体的理论电动力学模型可以测量生物大分子的浓度。另外,核酸适配体是一种能和特定蛋白实现特异性结合的核酸片段,适配体本身除了可以结合特定蛋白分子之外,还能提升纳米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改变量。 【设计思路】 (1)以人α-凝血酶分子作为模型蛋白,通过在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特异性的α-凝血酶核酸适配体探针,然后在微米孔芯片中堆积成纳流体晶体,通过电泳的形式让含有低浓度凝血酶分子的待测溶液通过纳流体晶体通道,通过适配体结合分子后造成纳米颗粒表面电荷密度改变,通过计算改变量,进而实现对α-凝血酶浓度的检测。(2)为了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利用“适配体1-凝血酶-适配体2”的类三明治结构,即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将待测的α-凝血酶分子结合上适配体-2,然后通过纳流体晶体。因为结合上核酸适配体-2之后,蛋白的带电量增加,结合在纳米颗粒表面之后使得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变化更加明显,理论上的检测灵敏度会增加。此外,核酸适配体-2与适配体-1在α-凝血酶上结合位点不一样,因此互不影响。进样方式依然采用电泳方式。 【实验内容】 (1)在纳米颗粒表面结合α-凝血酶适配体探针;(2)利用上述纳米颗粒构建纳流体晶体;(2)通过电泳使待测凝血酶溶液通过晶体通道,并检测电导变化;(3)在凝血酶上结合特异性适配体,通过电泳加样,再次检测电导变化。 【材料】 人α-凝血酶溶液,特异性α-凝血酶适配体探针1和2,纳米颗粒溶液,电导检测电极 【可行性】 (1)通过晶体的电导与颗粒表面的电荷密度成正比而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无关的特性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理论上已经完全成熟,基于此原理的纳流体传感器也已初步实现。(2)核酸适配体探针的特性研究已经相对透彻。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设计出“适配体1-蛋白-适配体2”的三明治结构并应用于传感器中,相比较于“适配体-蛋白”传感器极大提升了传感器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