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6篇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观察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突触素Ⅰ(p-Synapsin Ⅰ)表达的变化.方法 雄性SD大鼠45只,体重150~180 g,月龄1~2月,随机分为5组(n=9):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吗啡组(M组)、氯胺酮组(K组)和吗啡+氯胺酮组(M+K组).除S组外,所有大鼠均行鞘内置管,恢复3 d后鞘内给药,NS组给予生理盐水40 μl,M组给予吗啡20 μg,K组给予氯胺酮30μg,M+K组分别给予吗啡20μg及氯胺酮30 μg,2次/d,连续7 d.于给药前(T_0,基础状态)、给药后1、3、5、7 d及停药后1d(T_(1~5))时测定机械缩爪阈值(PWT)与热缩爪潜伏期(PWL),最后一次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3~6脊髓背角,测定p-Synapsin Ⅰ(Ser603)的表达.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M组T_(1,2)时PWT升高,T_(4,5)时PWT降低,T1~3时PWL延长,T_5时PWL缩短,M+K组T_(1~5),时PWT升高,PWL延长(P<0.05).与S组和NS组比较,M组T_(1,2)时PWT升高,T_(4,5)时PWT降低,T1~3时PWL延长,T_5时PWL缩短,M+K组T_(1~5),时PWT升高,PWL延长(P<0.05),K组PWT和P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K组T_(2~5)时PWT升高,T_(3~5)时PWL延长(P<0.05).与S组和NS组比较,M组和M+K组p-Synapsin Ⅰ(Ser603)表达上调(P<0.05),K组p-Synapsin Ⅰ(Ser60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K组p-Synapsin Ⅰ(Ser603)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背角神经元Synapsin Ⅰ的磷酸化参与了大鼠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吗啡促进Synapsin Ⅰ磷酸化的部分机制与激活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52.
术后谵妄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认知改变,症状在短时间内波动.重症监护谵妄评定方法(CAM-ICU)是基于美国精神病学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DSM-IV)和意识障碍评估法(CAM)所制定的一种谵妄评估方法,最大的优点是能克服其他量表因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无法言语配合时的难以作出评估的难题1.  相似文献   
53.
目的 通过神经心理测验观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前、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比较不同统计学指标评价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择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47例,ASAⅡ或Ⅲ级,年龄15~45岁。分别在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7天行神经心理测验。另选取健康志愿者40名,间隔7d行神经心理测验2次,作为对照,采用标准差指数(SDI)、可信改变指数(RCI)和改良可信改变指数(MRCI)评价各项测验中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及总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 采用SDI、RCI和MRCI判断的总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4.9%、8.5%、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DI比较,视觉再生测验中RCI和MRCI评价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降低,数字符号测验中MRCI评价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升高(P〈0.05);与MRCI比较,数字符号测验中SDI、RCI评价的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患者,MRCI是分析术后早期认知功能较合理的统计学指标。  相似文献   
54.
肾功能衰竭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肾移植病人应用罗库溴铵的临床报道结果不一。本研究拟观察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手术病人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为肾移植手术麻醉中肌松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5.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建于1991年3月。收治外科系统为主和有关手术科室如:妇产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急症科及少数神经内科需作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的患者,所以又称ICUs(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本文对比观察ICU建立前后术后患者的危重度、治疗效果及死亡率,并对死亡原因加以分析,从而认识ICU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6.
ClinicalStudyofP_(ET)CO_2inOne-lungVentilationZHANGChuanhan(张传汉);MAZicheng(马自成);JINShi'ao(金士翱)(DepartmentofAnethesiology,Tongj...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小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首发运动反应。方法6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经肌间淘臂丛神经阻滞,在寻找肱二头肌运动反应过程中观察其首发运动反应肌群,记录为:胸大肌、三角肌、肱二头肌、正中神经支配肌群、尺神经支配肌群、桡神经支配肌群。结果胸大肌22例,三角肌28例,肱二头肌25例,正中神经支配肌群12例,尺神经支配肌群11例,桡神经支配肌群7例。其中胸大肌和三角肌同时首发5例,胸大肌和肱二头肌同时首发6例,三角肌和肱二头肌同时首发7例。结论在小儿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三角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是常见的首发运动反应肌群,可单独或同时首发。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在预防和治疗开胸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双盲分为三组,每组40例,即B组(布托啡诺组)、F组(芬太尼组)和N组(对照组).在缝合皮肤前静脉注射拟观察的药物,观察患者在拔管即刻和在苏醒室的躁动及镇静评分、药物不良反应、拔管时间及缓解情况等,N组患者若发生躁动则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kg.结果 三组患者在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拔管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及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镇静评分较高,但是没有过度镇静或苏醒延迟的发生,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苏醒室F组追加芬太尼后躁动缓解率为50.0%(8/16),而B组追加布托啡诺后躁动缓解率为100.0%(6/6).N组发生躁动的患者经静脉注射布托啡诺后躁动缓解或减轻率为88.0%(22/25),F组8例患者追加芬太尼后有5例出现一过性的呼吸抑制,而B组及N组均无呼吸抑制的发生.结论 布托啡诺是预防和治疗术后躁动的理想选择,而芬太尼并不能有效防治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59.
硬膜外麻醉下躯干温度升高与痛觉缺失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在硬膜外麻醉下躯干温度升高平面与痛觉缺失平面的关系,探讨躯干皮肤温度测量的临床意义。方法硬膜外麻醉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在30例硬膜外腔中注入2%利多卡因(测试组),10例硬膜外腔中注入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注液前和注液后5、10、15、20、25、30min的T4、T5、T6、T7、T8、T9、T10、T11、T12和L5皮肤温度变化,同时也测量测试组中各时间点痛觉缺失平面(针刺法),观察温度升高平面同痛觉缺失平面的关系。结果测试组各时间点温度升高平面均高于痛觉缺失平面,在5、10、15、20、25、30min时间点,温度升高平面与痛觉缺失平面差分别为2.5±0.6、2.8±0.7、2.3±0.5、2.4±0.5、2.4±0.5、2.4±0.5。测试组阻滞区T6、T7、T8、T9、T10、T11、T12、L5稳定温度升高值较对照组的相应点的稳定温度升高值升高明显(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下阻滞区皮肤温度呈节段性升高,且温度升高平面均高于痛觉缺失平面2~3脊神经节段。  相似文献   
60.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接受冠脉搭桥术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2例。A组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B组为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2 h(T2)和术后24 h(T3)时间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改变。结果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m-A lb/Cr)、尿N-乙酸-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浓度组内各点相比,T1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尿m-A lb/Cr和NAG在T1时间点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引起可逆性的肾功能早期损害。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较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肾功能损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