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45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病例1 男,65岁,因右膝部疼痛4年,加重伴活动受限1个月,以右膝关节滑膜炎收入院.患者有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晨僵病史5年,每次发作时间超过6周;第一跖趾关节慢性肿痛4年,间断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史2年.入院查体:右侧股四头肌中度萎缩,肌力4级;右膝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广泛压痛,膝关节伸-45°、屈90°,主、被动活动时疼痛均加重;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压痛,可见皮下结节,大小约1cm×1.5 cm.右侧膝关节X线片示骨质疏松.MRI示右膝关节滑膜信号紊乱,轻度关节积液,内侧半月板损伤.实验室检查:血常检查规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为99.9mg/L,类风湿因子<20,抗链"O"抗体为51.0 U,尿酸为555μmol/L.入院诊断:右膝关节滑膜炎待查(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92.
目的 采用一种靶向软骨的非病毒纳米基因传递系统,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体内外对软骨细胞进行转染,探讨一种临床可用的促进软骨修复的方法.方法 将高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HMWC)适度降解,成为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LMWC),并与EGFP的质粒复合形成稳定的非病毒纳米基因传递系统.经过体外的转染实验后,这些纳米复合物被进一步注射到伴有全层软骨缺损的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膝关节中,探讨其在体内传递治疗基因促进软骨修复的可能性.结果结果显示LMWC/DNA纳米复合物可以有效地转染体外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和软骨组织片.在体内应用时,LMWC/EGFP基因纳米复合物可以安全有效地转染软骨细胞,并表现出一定的靶向性.结论 本研究显示了由LMWC/DNA纳米复合物介导的体内转染方法促进软骨修复的可行性,其有望成为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可控并且可早期使用的促进软骨修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
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髋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关节功能,以期早日下床活动,达到快速康复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快速通道外科在骨科中的应用。方法:应用Pubmed、中国知网医学全文期刊等数据库,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总结快速通道外科在骨科应用中的问题。结果:部分关节手术患者年龄大、手术耐受能力差,而且手术创伤大,快速通道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结论:随着快速通道理念的推广,其在骨科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95.
目的:随着关节镜的广泛应用,滑膜皱襞综合征在临床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文中探讨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诊断为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髌软骨软化症的膝关节紊乱患者198例。入院前均给予常规体检和MRI检查,住院期间均行膝关节镜手术,术前及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根据Lysholm评分系统进行评定,并随访疗效。结果46例经关节镜诊断为单纯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病理性滑膜皱襞均彻底清除。术后44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个月(6~32个月),治疗结果优良率为95.5%。结论膝关节紊乱患者中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占较大比例。关节镜技术仍可作为诊断膝关节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金标准”,采取镜下彻底切除滑膜皱襞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柄在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8月108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及假体周围感染术后股骨侧采用非骨水泥假体柄翻修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中骨折、截骨、股骨远端开窗、股骨假体力线情况,术后定期随访。采用Harris方法评估髋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 VAS)评估术前及术后髋关节疼痛程度,根据X线片判断假体稳定性、骨愈合及骨长入情况。结果对本组病例进行了0.5~5年随访,平均随访33.4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术后3~6个月可见骨长入,6个月以上骨愈合及长入情况良好;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迹象,下地行走良好,无假体脱位、骨折及假体松动发生。术前Harris评分为(48.76±13.17)分,疼痛VAS评分为4.00(3.00,6.00)分。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11±6.69)分,VAS评分为0.00(0.0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非骨水泥假体柄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的股骨侧翻修术中有一定优势,且对股骨近端部分缺损患者同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干扰体外培养的成骨样细胞,探索糖皮质激素所致成骨样细胞凋亡的分子细胞机制。方法:地塞米松诱导原代培养并传代的小鼠成骨样细胞,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半胱天冬酶caspase-3的活性以及EMSA检测核因子Kappa B(NF—κB)活性。结果:地塞米松使成骨样细胞存活数量下降,caspase-3活性升高,NF—κB活性下降。结论:地塞米松对原代未转化的成骨细胞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并且是Caspase-3依赖性的,但NF-κB似乎不参与该过程。  相似文献   
98.
目的试图找出成骨肉瘤早期临床表现的特点和规律,为其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1984年4月~2002年10月,收治成骨肉瘤92例,对其中71例记录及检查齐全的患者首次就诊时的临床表现、诊断和确诊拖延的时间等进行调查和记录。男42例,女29例。年龄6~66岁,平均17.4岁。病程1~28周,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四肢的成骨肉瘤,其中股骨下段38例,胫骨上段22例,股骨上段3例,腓骨上段3例,肱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2例,桡骨远端1例。结果71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首次就诊为局部疼痛和/或包块。37例有昼夜无明显区别的持续性疼痛,23例为间隙性痛,11例为夜间痛。42例最初疼痛的出现与外伤有关,其中3例发生病理性骨折。首诊有局部包块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1~14周,平均4周;未发现局部包块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为3~30周,平均14周。首诊x线片检查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1~20周,平均8周;未行x线片检查者,医生拖延诊断时间为4~30周,平均16周。结论间隙性和持续性疼痛及局部包块是成骨肉瘤患者早期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外伤往往是发现早期成骨肉瘤症状的一个因素。对关节周围出现疼痛且反复发作的青少年患者应给予细致的临床检查和观察。  相似文献   
99.
小鼠颅骨成骨样细胞体外分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改进成骨样细胞体外分离技术,提高酶消化法的消化效率。方法:连续使用3次I型胶原酶与胰酶的混合消化液和1次胰酶单独静置消化,使用培养瓶作容器,观察连续四次消化的过程和所得细胞数,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获得大量的细胞,具有体内骨细胞的形态特征,ALP活性,并能在体外发生钙化。结论:该改进方法可有效提高骨样细胞的分离效果。  相似文献   
100.
Objective To develop a clinically applicable approach to enhance repair of cartilage defects by constructing an in vivo non-viral gene transfer system targeting chondrocytes. Methods High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HMWC) was degraded to produce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 (LM-WC) that was combined with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plasmid to form stable nano-sizc complexes. After being tested in vitro firstly, these nano-size complexe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knee joint of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 models with full-thickness cartilage defects to detect their feasibility of delive-ring the growth factor gent in vivo.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MWC/DNA nano-sizc comple-xes could deliver the gone into the cultured chondroeytes and cartilage tissue efficiently in vitro. When used in vivo, LMWC/TGF-β1 gene nano-size complexes could enhance th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prolong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gone. In the animal models of articular osteechondral defect of rabbits, better healing and gentler degeneration could be obser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Conclusion In vivo transfection of LMWC/TGF-β1 nano-size complexe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early promote the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