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构建Sj-FABPc表达克隆 ,获得大量纯化rSj-FABPc重组 (日本血吸虫脂肪酸结合蛋白 )抗原 ,了解其作为候选疫苗抗原的潜能。方法 以PCR法从Sj-cDNA库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后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 - 6P - 1进行融合表达 ,经GlutathioneSepharoseTM4B亲和层析柱和PreScissionTMProtease酶切后纯化出rSj-FABPc ,Westernblot鉴定其抗原性 ,以rSj-FABPc免疫小鼠 ,制备特异性抗血清 ,并用ELISA法检测重组抗原的免疫活性。结果 纯化的rSj-FABPc能被血吸虫成虫免疫兔血清和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所识别 ,并能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 ,抗体滴度为 1∶12 80 0。结论 rSj-FABPc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能有效地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相关蛋白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方法,获得理想的表达产物.方法菌体经冻融、超声破菌及提取包涵体后,用分子筛层析纯化蛋白质并使之复性,再用Western-blot方法对纯化蛋白的抗原性进行分析.经动物免疫后采用dot-ELISA方法检测兔血清中抗体滴度,分析纯化蛋白的抗原活性.结果经分子筛纯化后的融合蛋白rSj338/26GST经SDS-PAGE电泳鉴定达电泳纯,Westernblot显示纯化蛋白能够被日本血吸虫重感染兔血清及rSj338/26GST免疫兔血清识别.dot-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经分子筛纯化并复性的rSj338/26GST融合蛋白免疫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最高,为1∶51200.结论纯化后的融合蛋白rSj338/26GST具有较高的纯度及较强的免疫活性,可望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疫苗候选分子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3.
目的鉴定日本血吸虫22.6 kDa膜蛋白(Sj22.6)的Th1型表位,为构建短肽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对照)及PBS免疫C57BL/6小鼠2次(间隔7 d),末次免疫后7~10 d取脾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及PBS刺激培养,3H-TdR掺入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及IL-2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标记法检测经合成肽Sj22.6-P4、无关肽及PBS免疫2次的C57BL/6小鼠脾淋巴细胞内的Th1、Th2细胞因子。结果合成肽Sj22.6-P4可刺激经该抗原肽免疫2次的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增殖,与PBS组相比,增殖指数(SI)均〉2。与无关肽对照组相比,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分泌水平增高,其中IL-2分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4分泌水平明显降低(P〈0.05)。合成肽Sj22.6-P4免疫组小鼠脾脏CD4+T细胞中分泌IFN-γ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增高,分泌IL-4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合成肽Sj22.6-P4是C57BL/6小鼠特异的Th1型表位。  相似文献   
24.
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0年后人群病情监测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下简称达标)10年后人群血吸虫病病情,评价其防治效果和今后防治策略。方法对达标10年地区采用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抗血吸虫抗体水平,并用改良Kato-Katz法粪检血吸虫卵,进行定量观察和比较。结果达标10年地区人群粪检未查到血吸虫虫卵(0/3440),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为3.50%(132/3770),男性和女性分别为4.36%(78/1788)和2.72%(54/1982),人群抗血吸虫抗体OD均值为0.068±0.056,其中男性为0.072±0.058,女性为0.065±0.054,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6~20岁,21~35岁,36~50岁和51~65岁年龄组抗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33%(2/609)、0.55%(4/731)、3.79%(53/1399)和7.08%(73/1031),抗血吸虫抗体OD均值分别为0.048±0.030、0.052±0.032、0.071±0.060和0.087±0.068,除6~20岁与21~35岁年龄组在抗体阳性率和抗体OD均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年龄组抗体水平在统计学上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达标10年地区人群血吸虫病情稳定,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但人群抗血吸虫抗体水平消减缓慢,在一定时期仍长期存在,且不同性别及年龄人群抗体水平仍与其暴露于原危险因素的机率有关,建议在加强输入性传染源和钉螺监测的同时加强对历史病人的清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腺病毒载体介导HPV-11 E7基因转染树突细胞(DC)对其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最佳感染滴度(MOI)重组腺病毒pAD-E7转染成熟DC,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DC表型变化,并用~3H-TdR掺入法检测转染前后DC刺激同种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ELISA检测DC、T细胞共同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MOI 100为pAD-E7转染DC最佳滴度,pAD-E7转染成熟DC前后对细胞表面的特征性表型CD1a、CD83及CD40、HLA-DR无影响,转染后的DC仍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能刺激T细胞分泌大量IFN-γ、IL-12。结论 pAD-E7转染成熟DC对其功能无明显影响,转染后的DC与T细胞共孵育能诱导T细胞向Th1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构建人群再感染易感性的预测系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采用Westernblot技术,以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区化疗后再感染人群的43份血清中IgG4抗体,对日本血吸虫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可溶性成虫粗抗原(SWAP)进行免疫识别。结果SEA中200ku、70ku及55~60ku蛋白组分和SWAP的87ku蛋白组分被21份以上血清的IgG4抗体识别。结论上述血吸虫蛋白分子可能是人群日本血吸虫病再感染易感状态相关的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27.
人隐孢子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隐孢子虫(C.horni。is)为近年来被新命名的隐孢子虫种之一,作为引起人体隐孢子虫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对其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基因组学等相关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从上述3方面综述了人隐孢子虫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28.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特点及分析碳青霉烯酶、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7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的耐药性;PCR检测碳青霉烯酶(OXA)、金属β-内酰胺酶(IMP和VIM)耐药基因,并对OXA基因进行测序。结果:7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耐药率均为10.9%;8株耐药菌中3株是IMP型,2株是VIM型,4株是OXA型,其中有1株菌含有OXA及IMP两种基因型。4例OXA型标本经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均为OXA-23亚型。结论:目前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与其携带OXA-23、IMP和VIM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29.
血吸虫病再感染免疫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的许多研究证实,实验动物宿主在初次感染血吸虫后,对重复感染能产生部分抗力,这种对尾蚴攻击感染的抵抗力与初次感染后血吸虫成虫在体内持续存在相伴随,称为伴随免疫现象〔1〕。尽管实验动物模型已经提供了研究血吸虫伴随免疫机制的有用工具,但是由于不同宿主之...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鼠纤维肉瘤S18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白藜芦醇对鼠纤维肉瘤细胞系S180增殖的影响;PI单标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藜芦醇对S18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S180细胞 cyclinD1,P21Ci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白藜芦醇对S180细胞增殖呈双相作用:低浓度促进细胞增殖;高浓度抑制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时效和量效关系.白藜芦醇治疗组S180细胞周期发生变化,细胞周期被阻滞于 G0/G1期.白藜芦醇以时间依赖方式下调周期蛋白 cyclinD1 的表达.上调白藜芦醇P21Cip1蛋白表达.结论:白藜芦醇低浓度促进S180细胞增殖,高浓度抑制细胞增殖.白藜芦醇可通过凋节细胞周期蛋白 cyclinD1,p21Cip1的表达调控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