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73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动脉导管未闭95例介入性治疗的方法选择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代政学  张玉顺  贾国良  刘建平  李寰 《医学争鸣》2001,22(21):1978-1978
0 引言  196 7年 Porstmann等首次用泡沫海绵 (Ivalon)成功的非开胸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获得成功 ,此后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多种介入性方法治疗 PDA,特别是 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应用以来 ,国内外已将非开胸法关闭 PDA作为首选方法 .我院从 1994年开展 PDA介入治疗 ,先后采用 Porstmann法、弹簧栓子及 Am platzer封堵器等 3种方法 ,至 2 0 0 0年 12月共治疗 95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 95例 ,均经临床、心电图、心脏 X线平片及超声心电图检查确诊为 PDA.Porstm ann法 6例 ,均为女性 ,年龄 10~ 38(平均 2 2 .3)…  相似文献   
63.
张玉顺  代政学  李寰  王垒  张军  李军 《心脏杂志》2005,17(2):198-200
目的评价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可行性。方法86(男46,女40)例患者,年龄3~48(12±9)岁。经胸超声检测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VSD直径3~18(7±4)mm。其中22例有轻度肺动脉高压,2例有轻~中度肺动脉高压。19例伴轻度主动脉右冠瓣脱垂。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8(平均7)mm,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5~2(平均1.2)mm。84例患者封堵成功,2例伴主动脉右冠瓣轻度脱垂封堵后有少~中量主动脉瓣返流而放弃封堵,成功率为98%。所选封堵器大小为5~22(平均8.4)mm。封堵器到位后即刻左心室和升主动脉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7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5例。3月超声复查有1例微量主动脉瓣返流,均无残余分流。术后发生高度AVB1例,经药物治疗恢复。结论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VSD可以成功经导管封堵治疗,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4.
经导管三种国产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经导管三种国产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从200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继发孔型ASD患者,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共338例。上海记忆新材料有限公司组(简称上海组ASD)113(男41,女72)例;深圳先健医疗器械公司(简称深圳组ASD)113(男40,女73)例;北京华医圣杰医疗器械公司(简称北京组ASD)112(男39,女73)例。3组介入治疗组年龄分别为25±18,24±17和24±16岁(P>0.05);ASD大小分别为19±7,18±5和18±7mm(P>0.05)。3组中各有1例患者既往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各有2例患者为多孔型。结果:全组无死亡。3组国产封堵器在入选标准相同的条件下,技术成功率、主要并发症(包括死亡及封堵器脱落和中风等)、主要并发症、6月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下降比率、操作时间(分)、残余分流、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花费等评价指标方面3组均无差别(P>0.05).结论:3种国产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相近,并发症无差别.  相似文献   
65.
我们应用超声心动图 ( UGG)对 30例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手术前后左房内径 ,左室容积和收缩功能进行对比研究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 30例 PDA患儿中男 2 0例 ,女 1 0例 ,年龄 4~ 9岁 ,平均 6.5岁。临床上常规做心电图和胸部 X线平片检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CS患者,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继以维持量75mg/d的抗血小板治疗,并随机分为A阿托伐他汀组(A120mg/dn=30,A240mg/dn=30,A380mg/dn=30)、B普伐他汀组(20mg/d,n=30)和C无他汀组(n=30)。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CD62P、CD63含量及比浊法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结果:他汀治疗前后,A组、B组、C组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A1组、A2组、A3组与C组相比,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组间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抑制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67.
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透视引导下行房间隔封堵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和X线透视引导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84例 ,TTE测量ASD最大径 :周缘较硬者直接测量ASD最大径 ;周缘较薄或菲薄的边缘 ,剔除极软边缘测量ASD最大径。 4 6例同时球囊测量ASD伸展径。均在TTE及透视监视下封堵ASD。结果  84例ASD术前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为4 0~ 36 5mm[(18 7± 7 4 )mm]。TTE测量ASD最大径 (18 6± 7 5 )mm与球囊伸展径 (19 2±7 4 )mm差异无显著意义 (t=0 384 ,P >0 0 5 ) ,但两者之间密切相关 (r =0 95 7,P <0 0 1)。 84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选用的封堵器直径为 5~ 4 0mm [(2 2 1± 9 7)mm]。初期有 2例术中同时加做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术后即刻TTE显示 6例 (7 1%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d还有 3例 (3 6 %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6个月仅有 1例 (1 2 % )多发ASD存在微量分流。39例随访 1年以上者右心房、室恢复正常大小 ,未见封堵器及残余分流者。结论 TTE和X线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可行的方法。缺损较大、边缘较短或TTE不易显示清楚的薄缘ASD ,术前行TEE检查先了解ASD的边缘 ,术中可在TTE和透视指导下完成封堵  相似文献   
68.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治疗200例的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总结我院连续 2 0 0例房间隔缺损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并发症。方法 :接受治疗的患者 2 0 0 (男68,女 13 2 )例 ,年龄 2 6± 16(1.0~ 67)岁 ,均经症状、体征、X线、ECG、B超等确诊为房间隔缺损 ,并发肺动脉瓣狭窄5例 ,二尖瓣狭窄 2例 ,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多孔房间隔缺损 10例。所有患者在我院行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 ,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房间隔缺损大小为 2 0± 8(2 .5~ 3 7) mm,植入的封堵器大小为 2 6±9(5~ 40 ) mm,共植入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2 0 3个 ,技术成功率 99.5% ,同时植入 2个封堵器的患者共 4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 2 % (4例 ) ,1例术后心包填塞急诊转到心脏外科手术 ;1例术后 2 d出现不明原因的脑出血 ;1例术中导管断裂 ,急诊转心脏外科手术取出断裂导管并行修补术 ;1例术后 3月、6月出现封堵器内少至中量分流。其他并发症有术中出现 ST段弓背向上抬高 8例 ,暂时性 度 型及 度 型房室传导阻滞各 2例 ,术后发生房颤4例。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8± 6 (2~ 17)岁。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7.2± 2 .3(2 .0~ 14 .0 ) mm。经 7F或 8F传送鞘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左心室造影显示 ,6例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0.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树祥  张玉顺  代政学 《心脏杂志》2002,14(6):546-547,549
本文综述了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介入治疗的方法、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提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应该首先选择经导管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