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目的: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I影响雪旺氏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β-1,4-GalT-I表达质粒转染雪旺氏细胞,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增殖相关信号分子cyclinD1、p16INK4以及p27Kip1的表达水平,North-ernblot方法检测p19ARF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β-1,4-GalT-I在雪旺氏细胞中的表达增加,cyclinD1表达降低,而p16INK4a和p19ARF呈现相反的变化;p27Kip1变化不明显。结论:β-1,4-GalT-I影响雪旺氏细胞增殖可能与cyclinD1、p16INK4a和p19ARF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制备NIDD基因TaqMan探针建立检测NIDD基因荧光定量PCR(FQ-PCR),以进一步研究NIDD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RT-PCR法,从出生后一天的SD大鼠脑组织mRNA中扩增NIDD基因的部分编码序列区(CDS)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筛选阳性克隆、酶切鉴定及序列测定。采用TaqMan探针,以重组质粒为模板绘制标准曲线。结果:RT—PCR法扩增出一特异产物与预期长度112bp相符,DNA序列测序的结果与C,eneBank提供的已知序列(AB098078)比较,所克隆的NIDD基因片段与其中的112bp完全相同,与NIDD基因100%同源。以重组质粒为模板绘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大于0.99,反应效率显示为1,各点变异系数小于10%。结论:采用RT.PCR和T载体技术成功制备出可应用于FQ-PCR的NIDD基因TaqMan探针。  相似文献   
53.
为了分析与 N-糖链合成相关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 - 、 、 (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 , , ,β-1,4-Gal T- , , ) m RNA在正常和损伤坐骨神经组织的表达变化。本研究采用 RT-PCR方法 ,分析 β-1,4-Gal T- 、 、 在小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存在。以扩增的 c DNA片断标记探针 ,Northern blot分析β-1,4-Gal T- 、 、 m RNA在正常和损伤大鼠坐骨神经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通过 RT-PCR方法 ,检测到 β-1,4-Gal T- 、 、 在小鼠坐骨神经中的表达存在 ;采用 Northern blot方法 ,发现β-1,4-Gal T- 、 、 在正常大鼠坐骨神经中有表达 ,并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发生表达变化 ,但三种同功酶的表达变化各不相同。结论 :本实验发现 β-1,4-Gal T- 、 、 在坐骨神经有表达 ,并在坐骨神经损伤后发生表达变化。提示与 N-糖链合成相关的蛋白修饰调节在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和退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4.
陈梦玲  程纯  严美娟  高尚锋  沈爱国 《解剖学杂志》2007,30(4):456-460,F0004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同侧腓肠肌中3种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表达变化及定位。方法:采用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法分析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同侧腓肠肌的病理变化,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研究其总NOS的改变,并利用Western印迹法、免疫荧光双标法,对3种NOS表达变化及定位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夹伤后相应腓肠肌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且总NOS发生改变,3种NOS变化不尽相同,其表达高峰均约在4周左右。nNOS与神经丝标记物NF-200有共定位,iNOS、eNOS则分别在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有表达。结论:3种NOS在坐骨神经夹伤后相应腓肠肌中表达变化不同,可能对肌肉损伤及再生修复发挥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严美娟  楼小侃  葛云芬 《江西医药》2005,40(12):790-793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联合异氟烷或异丙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术后恢复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方法择期全麻下行LC病人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心肺功能正常.随机分成R1组和RP组,各20例.两组全麻诱导用药相同,即咪唑安定、异丙酚、瑞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R1组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氟烷、RP组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记录基础值、诱导后、插管后1min、3min、气腹时、气腹后1、3、5、10、15min的动脉收缩瓜(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手术结束至自主呼吸恢复、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恢复定向能力的时间:及术后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两组SBP、DBP、MBP均在诱导后明显低于基础值(P〈0.01),气腹开始后趋于平稳;两组HR均在诱导后减慢(P〈0.01),捕管后及气腹开始即恢复,但都又在气腹3min开始减慢(P〈0.05):两组间均尤差异。手术结束两组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能睁眼、拔除气管导管及恢复定向能力的平均时间尤明显差异。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数RP组明硅减少(P〈0.05)。结论气管内插管全麻行LC时。瑞芬太尼联合异氟烷或异丙酚都能缓解气腹及手术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早期复苏.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能明娩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β-1,4-半乳糖苷键在各型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特征。方法分别提取人正常脑及星形胶质细胞瘤蛋白质,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考马斯亮蓝(CBB)染色。并利用特异识别β-1,4-半乳糖苷键的蓖麻凝集素-Ⅰ(RCA-Ⅰ),经letin blot和组织化学方法分析β-1,4-半乳糖苷键在各型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和表达定位。结果CBB染色结果显示,人正常脑及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蛋白质组成相似。RCA-Ⅰ letin blot显示: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半乳糖基化较正常脑组织有升高趋势,并且有-61kD的蛋白在胶质瘤组织中被半乳糖基化。组织化学方法表明:β-1,4-半乳糖苷键散在表达于正常脑组织和各级胶质瘤组织中,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表达β-1,4-半乳糖苷键的细胞增多:Ⅰ、Ⅱ、Ⅲ和Ⅳ平均RCA-Ⅰ染色阳性率分别为15%、21%、28%和41%,而正常脑组织平均RCA-Ⅰ染色阳性率为8%。结论β-1,4-半乳糖苷键的表达与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为分析β-1,4-半乳糖苷键及其相关糖基转移酶在恶性胶质瘤中的发病和诊治意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与N-糖链合成相关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Ⅱ、Ⅴ(β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Ⅱ、Ⅴ,β-1,4-GalT-Ⅰ、Ⅱ、Ⅴ)mRNA在正常脑组织和各级人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析β-1,4-GalT-Ⅰ、Ⅱ、Ⅴ在人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表达存在。以扩增的3种同工酶cDNA片段作为探针进行标记,Northernblot分析其mRNA在正常脑组织和各级人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检测到β-1,4-GalT-Ⅰ、Ⅱ、Ⅴ在人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存在。northernblot发现β-1,4-GalT-Ⅱ、Ⅴ在正常脑组织中有表达,但β-1,4-GalT-Ⅱ的表达较低,而β-1,4-GalT-Ⅰ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极低。β-1,4-GalT-Ⅰ、Ⅱ、Ⅴ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其中,β-1,4-GalT-Ⅰ、Ⅱ在各级胶质瘤中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而β-1,4-GalT-Ⅴ的表达随胶质瘤分级的增高而增加。结论N-糖链合成相关的β-1,4-GalT-Ⅰ、Ⅱ、Ⅴ在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发生过程中的表达不同,尤其是β-1,4-GalT-Ⅴ的表达与人星型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价轻比重左旋布比卡因单侧连续腰麻(UCSA)用于老年病人全髋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老年病人60例,年龄63~91岁,ASA I~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连续腰麻组(UCSA)组(U组)选L2,3或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患侧肢体在上,穿刺成功后置入Spinocath导管,注入0.375%轻比重左旋布比卡因0.5~1ml,根据阻滞平面追加上述剂量局麻药.单次腰麻联合硬膜外组(SSEA)组(S组)同U组穿刺,患侧肢体在下,穿刺成功后单次注入0.375%重比重布比卡因3ml,根据阻滞平面立即调整体位至麻醉平面满意,同时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加药,15min后待麻醉平面固定重新放置体位.观察两组麻醉前(T0,基础值)和给予首剂最麻醉药后1min(T1)、3min(T2)、5min(T3)、10min(T4)、15min(T5)、30min(T6)、1h(T7)、2h(T8)、术毕(T9)及术后15min(T10)循环、呼吸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感觉阻滞平面、改良Bromage评分、术中及术后3天心动过缓、低血压、寒战、恶心、呕吐、头痛、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T0比较,U组内MAP在T3~6降低,SpO2在T2~10升高;S组内MAP在T2~6降低(P<0.05),SpO2在T3~10均升高(P<0.05).U组与S组间比较,U组MAP在T4降低,、SpO2,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问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P>0.05).与U组比较,S组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增高,术后寒战、恶心、呕吐、术中心动过缓的发牛率及术后头痛、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组比较,S组患侧感觉阻滞平面增高,改良Bromage评分及氟芬合剂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侧UCSA与SSEA均能完善阻滞运动神经,能良好地完成手术,但UCSA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平稳,两种麻醉之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单侧连续腰麻用于老年病人股骨头置换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9.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CO2气腹前后呼吸循环功能和血气的变化,将其麻醉处理经验进行总结。方法选取本院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20例,ASAⅠ~Ⅲ级,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术中控制呼吸,调整呼吸频率(RR)和潮气量(VT),调整呼气末CO2(PETCO2)在35~40mmHg,气腹后加用5cmH2O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观察患者气腹前、气腹后1小时、2小时、3小时和手术结束放气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aw)、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PETCO2;在相应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碱剩余(SBE);根据血气分析和监测结果计算出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动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a-PETCO2)。记录术后24小时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HR于气腹后2小时、3小时时较气腹前有明显升高(P〈0.05);CVP气腹期间明显高于气腹前(P〈0.05)。Paw气腹后各时点明显高于气腹前(P〈0.01);AADO2在气腹后1小时和2小时增大(P〈0.05);Pa-PETCO2气腹后1小时较气腹前增大(P〈0.05);VCO2于气腹后各时间点及手术结束时均高于气腹前(P〈0.01);SBE于气腹后1小时至手术结束均负值增大(P〈0.05);其余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小时VAS评分静息时(2.2±0.7)分,活动时(2.7±0.9)分。结论加强监测及时调整呼吸循环功能,能避免高碳酸血症,维持血流动力学和血气的稳定,同时加强术后镇痛,有利于腹腔镜前列脉癌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初步探讨cyclin D3与淋巴瘤细胞增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免疫细胞化学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淋巴瘤细胞株Raij细胞内cyclin D3与Ki67表达、定位的关系。通过转染pDsRed-cyclin D3和pSuPER-cyclin D3 siRNA质粒,分析改变eyelin D3表达水平对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在分裂增殖旺盛的Raji细胞中,Ki67与cyclin D3共定位于细胞核内。导入外源性cyclin D3引起相应细胞核Ki67的表达增加,阻断内源性cyclin D3基因表达,导致同一细胞相同部位Ki67表达水平下降。结论:cyclin D3的表达水平与NHL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提示其可能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