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11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19篇
预防医学   43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文章阐述了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从科技强院、文化兴院和质量建院三个方面加强医院全面建设的经验 ,为军队医院提高医疗全面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1989年10月至92年10月,我们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酚妥拉明辅佐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在应用过程中,极少数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本组报告462例中155例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咪喹莫特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豚鼠哮喘模型 ,随机分为 :①对照组 (哮喘组 ) ;②咪喹莫特吸入组 ;③咪喹莫特灌胃组 ;④咪喹莫特外用组 ;⑤安慰剂组。治疗 2周后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及肺组织 ,分别测定外周血IgE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细胞计数、分类 ,计数肺组织切片 0 1~ 0 3mm范围的支气管壁嗜酸性粒细胞 (EOS)、淋巴细胞 (L)数。结果 :咪喹莫特治疗组外周血IgE值 ,BALF细胞计数、EOS分类及 0 1~ 0 3mm支气管周围EOS计数、L计数与对照组间或安慰剂组间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BALFL分类百分比 ,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或安慰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咪喹莫特治疗组间IgE值、BALF计数、EOS分类、支气管旁EOS计数、L计数方差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咪喹莫特能显著减轻支气管肺周围的炎性细胞的浸润 (主要表现为下调EOS与L数、EOS百分率和IgE)。咪喹莫特吸入可能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4.
KTP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KTP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对急性心肌梗死犬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家犬12只,随机分为TMLR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结扎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模型,TMLR组在梗死区以KTP激光行TMLR。术后动物饲养2-3个月。以超心动图经体表检测左室射血分数(EF)、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室壁运动指数(WMSI)作为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测量二尖瓣口Ve,Va及E/A作为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以局部室壁收缩增厚度(△T%)和心肌运动速度(S、E和A峰)代表梗死局部心肌的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反映动物心脏整体收缩功能和整体舒张功能的指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而反映梗死区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指标。TMLR组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KTP激光TMLR对梗死局部心肌功能有改善作用。但对心脏整体功能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5.
我院自行设计一种保留下颌骨下缘的下颌骨切除加改良髂骨移植(即去除骨皮质的髂骨)的方法治疗下颌骨肿瘤所致下颌骨缺损。通过保留下颌骨下缘.可以维护面部外形.增大了移植骨与下颌骨间接触面.以利于骨愈合;去皮质的松质髂骨移植.骨与组织接触骨细胞能直接的吸收组织间营养物质.血管渗透快.提高了移植骨的成活率。1990~1995年我们对9例患者进行治疗和术后护理.均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方法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4例.女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9岁。患下颌骨角化囊肿7例.下颌骨造釉细胞瘤2例。均行保留…  相似文献   
46.
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武汉市16所医院1977~1986年十年间住院心衰患者12495例次中,洋地黄中毒564例次心电图改变。其中466例次(82.6%)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绝大部分为室性早搏(占62.4%)以及在房颤基础上出现的Ⅲ°房室传导阻滞或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分别占14.4%和13.1%),均为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表现.死亡率最高的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仍为各种严重的室性异性节律以及非阵发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室内和右束支传导阻滞虽然极为少见,但一旦出现,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47.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6例 2 0 4支冠状动脉病变内置入 2 2 9只支架 ,其中置入左前降支 12 3只 ,右冠状动脉 73只 ,左回旋支 31只 ,左主干 2只。结果 :186例全部置入成功。置入后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狭窄消失 ,即刻效果良好。其中 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置入支架后 10例病情迅速缓解 ,2例术后死亡 ,死因分别为再次心肌梗死和颅内出血。择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无一例死亡。其他并发症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2例 ,术后低血压反应 9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8.
冠心宁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冠心宁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梗塞对照组、冠心宁注射液低剂量组、冠心宁注射液高剂量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塞范围、梗塞心肌组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1)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心肌梗塞范围均显著小于梗塞对照组(P0.01),两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冠心宁注射液低、高剂量组IL-10水平高于梗塞对照组(P0.05),低于假手术组(P0.01);TNF-α水平低于梗塞对照组(P0.05),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两剂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心宁注射液能抑制大鼠坏死心肌TNF-α的表达,促进IL-10的生成,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9.
茅惠娟  王祥  陈小蓉  杨毅琴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1657-1657,1662
基因直接扩增试验(direct amplificution tasts.DATs)以其快速、更高的敏感性及可靠的特异性与传统的抗酸杆菌涂片法(acid-fast bacillus smear.AFB)一样可能成为"结核"或"非结核"的快速诊断方法[1].我们选择了DATs的三种方法,包括普通聚合酶链反应(G-PCR),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PCR),直接扩增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与AFB法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 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 (8±3 )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 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