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7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慢性与亚急性硬膜外血肿50例分析湖南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410008)何理盛,易善楚湖南省112医院外科李绍衡湖南省366医院神经外科王君宇,王太周,李秋松长沙市一医院神经外科高炎午,谢宏自Turnbull(1944年)首次报告慢性硬膜外血肿手术...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Arnoid—Chiari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Arnoid-Chiari畸形患者,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38例,其中13例患者出现各种类型的并发症。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对于防治讨Arnoid—Chiari畸形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
脊膜瘤(附7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膜瘤是椎管的良性肿瘤,如能全切,预后良好。但对于脊髓腹侧及特殊类型的肿瘤,手术全切仍有相当的难度。现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1986年1月至200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78例脊膜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4.
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运用大鼠弥漫性脑损伤 (DBI)模型研究脑外伤后脑缺血缺氧的形态学改变。 方法 采用Marmarou的DBI模型 ,光镜下观察微血管改变并测量顶叶皮质内微血管的截面积及微血管周的水肿面积 ;电镜下观察血脑屏障结构的形态学改变并半定量测定毛细血管周围的水肿范围。 结果 光镜下可见外伤后 2 ,6 ,2 4h微血管管径变窄 ,平均微血管截面积分别为 (41.77± 2 7.37) μm2 、(45 .0 9± 2 4 .75 ) μm2 、(49.38± 2 5 .13) μm2 ,均小于对照组 [(6 2 .0 7± 2 8.4 5 ) μm2 ](P <0 .0 5 )。伤后 6 ,2 4h微血管周围存在明显水肿。电镜下 2 ,6 ,2 4h血脑屏障结构有明显损害 ;微血管有痉挛、受压变窄及淤血三种改变。 结论 弥漫性脑损伤后存在明显的脑缺血缺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45.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和总结我科 1994年至 2 0 0 1年收治的 1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11例病人中 ,10例髓外硬膜下者 ,均一次性手术全切除 ;1例髓内患者 ,行大部分切除。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定性诊断困难 ,CT及MRI有助于定位诊断。手术全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46.
改良型单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改良型手术方法。方法:对32例采用该手术方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该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有效性进行探讨。结果:32例患者症状全部消失,CT复查29例血肿完全消失,3例发生少许硬膜下积液。结论:这种改良型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7.
采用显微手术方法,探索16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供血规律。结果显示:巨大垂体腺瘤的供血除垂体上、下动脉外,还有来自硬脑膜、视神经、视交叉及周围动脉的新生血管供血。表明巨大垂体腺瘤的供血情况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对烟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7例拟行间接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于入院第二天取空腹血液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对照组,并在拟行手术前一天晚上开始禁饮、禁食后予以静脉匀速补液至入手术室前并再次采血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为实验组;对比两组之间的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对照组的血液粘度指标中的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实验组,而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标中的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实验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术前禁饮后开始静脉匀速补液能够降低烟雾病患者血液粘度并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儿童缺血性烟雾病围手术期管理的可行方案以及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12月共28例36侧儿童缺血性烟雾病患儿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随访资料;因2015年6月后综合改进围手术期管理方案,故以此时间点将患者分为围手术期管理改进前的A组和改进后的B组,并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差异;术后6个月时对患者临床症状变化进行评估。结果 A组(4/10)和B组(2/26)的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时86. 11%(31/36)的术侧临床症状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恶化的术侧有5侧,其中4侧有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病史占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恶化总数的80%(4/5);而围手术期发生缺血事件的患者中仅有33. 3%(2/6)术侧预后临床症状好转。结论通过综合改进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后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缺血性烟雾病患者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发生;围手术期发生缺血事件可能是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或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0.
经眉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初步报告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 介绍经眉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4例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 对14例病人于一侧眉毛内作长约6cm的切口,眶上作一直径为2.5cm的圆形骨瓣,抬起额叶,进入鞍区,全切肿瘤实质部分,尽可能切除鞍上肿瘤壁,电灼处理残留鞍上级鞍内的瘤壁,保护好视神经、视交叉及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结果 13例(92.9%)达到全切肿瘤及上述各种要求,1例为次全切。12例病人次日下床活动,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经眉锁孔入路,能够切除直径在55mm以下的大型,巨大型垂体腺瘤,而且病人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