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6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12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2例患者,男5例,女7例,年龄27~73岁。肿瘤位于胰头部10例,胰颈胰体1例,胰体部1例。临床症状以上腹部疼痛为主。术前血浆CA19-9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易误诊为胰腺癌。12例患者中,行肿瘤切除+节段性胰腺切除术2例(其中1例加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行扩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因肝脏广泛转移行肝肿块切除活检+胆囊切除+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诊断为胰腺神经内分泌癌,瘤体直径4~14 cm,均呈浸润性生长,淋巴结转移5例,侵犯十二指肠4例,侵犯胆总管3例,侵犯肠系膜上动静脉1例,侵犯下腔静脉1例,肝转移1例。随访9例,8例至今存活,1例术后第8个月死于肝转移。结论对于血清CAl9-9不高且胰腺占位体积较大的胰腺肿物,应想到本病的可能,以手术为主的治疗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2.
门静脉高压症两种不同流方式的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断流手术的疗效 ,我们对我院 80年代以来施行的两种不同断流手术病人进行回顾和随访 ,对单纯门奇静脉断流和门奇静脉断流合并食道下段横断这两种不同断流方式的远期疗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情况 :1980~ 1996年 ,我院普外科为 7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了断流手术 ,全组 71例 ,男 5 3例 ,女 18例 ,年龄 2 1~ 5 8岁 ,平均 45 7岁。有 5 2例患者施行了常规门奇静脉断流术 (常规组 ) ,有 19例患者施行了门奇静脉断流合并食管下段横断或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 (横断组 )。2 .术前情况和手术方式 :6 4例有明…  相似文献   
43.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黑便和腹痛是本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3例,其中4例合并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合并右肝转移灶切除,2例合并右肝脓肿引流术;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7例。肿块大小平均(6.6±4.8)cm:小于5 cm者10例,为潜在恶性的交界性肿瘤;5-10 cm者7例,大于10 cm者6例,均为恶性间质瘤。除1例术后1年死于肝转移外,其余病例已健康存活2个月-9年。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首选积极的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完全切除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4.
胰高血糖素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6岁,因全身皮肤瘙痒、糜烂1年余,发现胰颈体占位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弥漫性岛状分布陈旧性疹斑和糜烂结痂区,以双下肢为重.全腹软,无压痛,中上腹可及一大小约10 cm×7 cm×5 cm包块,边界尚清,表面尚光滑,不活动.腹部CT见胰体部实质性占位,约 9.7 cm×5.5 cm×9.0 cm大小,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肝脏多发囊肿,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CEA、CA19-9均正常,血胰高血糖素为331.19 pg/ml.完善术前准备,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无腹水,胰颈体部可触及一15 cm×8 cm×6 cm大小肿块,可推动,肿块与胃窦后壁有粘连,与正常胰腺组织界限清楚.行节段性胰腺切除、胰腺空肠改良Roux-en-Y吻合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200 ml,术后恢复佳,24 h皮疹消退明显,瘙痒缓解,一周后皮疹基本消失(图2).术后病理示胰头体部恶性胰高血糖素瘤.随访12个月,无转移和复发.  相似文献   
45.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早期机体内多种细胞因子可以出现瀑布样反应对局部胰腺腺泡损伤、全身炎性反应和继发的严重感染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为何AP的早期肺脏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靶器官?其机制并不十分明了。本研究旨在观察AP早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因子IL-6、IL-8和IL-10的变化规律,探讨AP并发急性肺损伤的机制,以及生长抑素衍生物奥曲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6.
目的:总结58例壶腹周围肿瘤再次手术探查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壶腹周围肿瘤病例再次手术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结果: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时间为0.75个月至9年,中位时间3个月.经术前影像学评估无肿瘤转移和胰周大血管包裹后由胰腺外科专业组医师再次手术,再切除率为91.4%(53/58),有3例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手术死亡率为3.4%(2/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7/58).平均手术时间为(5.3±1.9) 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 140±970)ml.随访表明:17例周围淋巴结转移术后存活9~18个月,平均(14.4±5.3)个月;无转移患者存活12~42个月,平均(28.2±15.8)个月.13例患者存活8~42个月,至今尚健在.结论:术前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和手术医师的专业化是再探查切除肿瘤的关键,提高手术安全性可使再次手术切除肿瘤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47.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组织黏蛋白MUC1、MUC2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MUC1、MUC2蛋白在1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9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8例IPMN中有4例表达MUC1,占总数的22%,其中包括1例侵犯周围组织的IPMC;9例胰腺导管腺癌全部表达MUC1,占总数的100%,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18例IPMN中有17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94.4%;9例胰腺导管腺癌中有1例表达MUC2蛋白,占总数的11.1%,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类型IPMN(IPMA、IPMB、IPMC)中MUC2蛋白表达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PMN肿瘤组织MUC2蛋白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病理分型相关;MUC1蛋白值得进一步研究作为判断IPMN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提高累及肠系膜根部的胰腺及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手术切除的彻底性及术后长期生存率的方法.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26例(男16例,女10 例)胰头颈部及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年龄27~70岁,其中十二指肠癌3例,胰腺恶性肿瘤23例;在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基础上,合并采用肠系膜根部切除;对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彻底性及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肠系膜根部切除13例,在此基础上合并PV/SMV节段切除重建9例,人造血管预先分流再行Whipple PV/SMV 肠系膜根部切除4例.手术时间2.5~7 (4.4±1.1) h,术中出血300~5 000(1 892±1 414) ml,术中输血量0~5 600(2 100±1 586) ml.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7例(27%)术后发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10~30 d.病理提示,肿瘤直径4~10(6.17±2.03) cm,所有病例的手术切缘均为阴性.随访9~38个月,术后患者疼痛的缓解率为100%(15/15);2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1年、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45.6%.结论: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肠系膜根部切除术是安全而有效的;对于直径超过5 cm的胰头颈、钩突部以及十二指肠水平部肿瘤,通过该类手术能够达到R0切除,改善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49.
胰腺癌患者术后血栓预防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术后进行血栓预防的必要性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的有效性。方法:26例胰腺癌患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试验组16例,试验组术后第1天开始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d×7d,两组于术前3d、术后2周分别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结果:26例胰腺癌患术前全血还原粘度低切(17.06±7.34)mPa.s,高切(5.73±3.55)mPa.s均为正常值 上限;其中有3例低切>22.5  相似文献   
50.
区域淋巴结廓清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术加区域淋巴结廓清对提高手术根治效果和生存率的作用。方法:对21例胰头癌患者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基础上扩大手术切除的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淋巴结廓清。分析其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有11例(52%)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其中,淋巴结癌转移率以肠系膜根部(14组)和胰头后(13组)最高,其次为胰头前(17组)、肝动脉旁(8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