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阐明核外p53通过调控蛋白激酶(AMPK)/雷帕霉素靶体(mTOR)信号通路介导自噬抑制在热打击后血管内皮细胞(VECs)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对照组、热打击组、热打击组+Compound C组、热打击组+rapamycin组、热打击组+PFT组,并分别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mTOR抑制剂(自噬激活剂)rapamycin、p53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预处理细胞或C57BL/6小鼠,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观察p53线粒体移位、自噬关键蛋白LC3-Ⅱ、Beclin-1和P62以及AMPK/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内皮血管病理改变,TUNEL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动内皮血管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热打击后主动脉内皮细胞(MAECs)活力显著下降(P<0.05),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弹力膜断裂,平滑肌排列紊乱,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热打击后随着复温时间(0、3、6、9 h)延长,MAECs胞浆中p53表达逐渐减弱,而线粒体p53表达逐渐增强;热打击后(6 h)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被抑制,p62蛋白表达增加(P<0.05);热打击后(6 h)AMPK的磷酸化被抑制,mTOR、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表达增加(P<0.05)。AMPK抑制剂Compound C明显抑制了热打击后MAECs中LC3-Ⅱ和Beclin-1蛋白表达,促进了p62蛋白表达,并加重了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的损伤以及促进了凋亡的增加,而mTOR抑制剂rapamycin均呈现相反作用。p53线粒体转位抑制剂PFT促进了AMPK的磷酸化激活,并抑制mTOR、4EBP1和p70S6K的磷酸化(P<0.05);使用PFT后促进了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抑制了P62的表达(P<0.05);使 用PFT后明显提高了MAECs的细胞活力(P<0.05),也减轻了热打击后小鼠主动脉血管的损伤和凋亡的发生。结论 核外p53主要通过抑制AMPK活性,激活mTOR信号,继而介导细胞自噬抑制,参与热打击诱导的MAECs损伤。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在"过度入口位"透视辅助下置入骶髂关节螺钉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红会医院骨创伤医院环骨盆病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30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39.4岁(25~66岁)。骨折Tile分型:B型21例,C型26例。术前测量入口...  相似文献   
43.
钱氏的《小儿药证直诀》中贯穿了顾护脾胃的思想,本文从病理、生理特点、辨证论治、剖析遣方用药特点,调剂制方、饮食护理等方面阐述了钱乙在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时不忽视调理小儿脾胃这一指导思想,此理论可为今天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诸多借鉴,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44.
张堃  左雪石  王琦 《癌症进展》2023,(21):2365-2368
目的 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8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设为肝癌组,62例肝良性疾病患者设为良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DCE-MRI、DWI检查,获取图像数据,对比肝癌组与良性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及DCE-MRI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分数(Ve)]。比较DCE-MRI、DW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不同类型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DCE-MRI、DWI单独及联合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肝癌组患者ADC明显低于良性组,Ktrans、Kep、Ve均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CE-MRI、DWI联合检查对结节型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高于两者单独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E-MRI、DWI单独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中等(Kappa=0.678、0.71...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无菌性尺骨干骨不连的临床治疗结果。方法 :自2009年3月至2017年7月,对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无菌性尺骨干骨不连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16~58(39.7±9.9)岁;病程10~192(39.4±55.7)个月。萎缩型骨不连15例,肥大型骨不连5例,滑膜假关节型骨不连2例。骨不连断端清创后给予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并给予自体髂骨植骨。对骨愈合率、手术并发症和临床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42(22.5±8.2)个月,1例未愈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0~3(0.9±0.9)分,前臂旋前47~86(69.0±14.7)°,旋后35~85(63.0±9.4)°,腕关节伸直20~80(51.0±10.2)°,腕关节屈曲32~88(71.0±11.7)°,肘关节屈曲挛缩0~25(9.0±5.6)°,进一步屈曲105~150(134.0±13.9)°,手部抓握力为对侧的87%。根据Anderson功能评分标准,优8例,满意11例,不满意2例,失败1例。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移植可以有效治疗无菌性尺骨干骨不连。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是否进行闭式引流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自2015-10—2018-03因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行TKA的87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3例,对照组4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初次单侧TKA。记录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降低值、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值、大腿周径的差值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量表(KSS)评分差值,住院时间、术后是否进行输血治疗及术后是否形成血栓。结果 8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6.0(4.71±1.4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降低值及术后输血治疗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纯初次TKA术后常规闭式引流并没有使患者获益,闭式引流可能增加术后出血和输血治疗的概率。  相似文献   
48.
李树灏  张堃  冯东旭  衡立松  蔡枭  田丁  杨娜  张军  朱养均 《骨科》2019,10(4):307-313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 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 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 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 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 在髋部骨折后24 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 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 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 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 髋部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后应当第一时间对DVT进行诊断和预防,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相似文献   
49.
背景:后踝骨折是影响踝部骨折预后的重要因素,后踝骨折常由较高能量损伤导致,采用何种固定物、内固定材料的生物力学,并如何置入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材料对后踝骨折临床预后的价值,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后踝骨折选择最佳内固定物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 方法: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检索1976到2015年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相关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Ankle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biomechanics;biocompatibility”,中文检索词为“后踝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生物相容性”,总结目前常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和可吸收内容材料,临床常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包括接骨钢板和螺钉,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如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胶酯和聚丙胶酯等,分析其生物力学特性。 结果与结论:新型锁定螺钉能承受更大的屈曲和剪切力,拉力螺钉具有丝攻作用,攻丝后的螺钉拉力更强,但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螺钉对骨折块的加压作用有限,强度不够,此时宜选用锁定钢板,锁定钢板稳定性更强,对弯曲应力有较高的对抗性,拔出可能性更低。钢板结合螺钉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为了避免目前金属材料内固定骨折愈合后存在内固定物二次取出、内固定后应力保护等缺点,由生物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乙胶酯和聚丙胶酯等经高温高压加工而成的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强度提高,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可克服干扰影像学检查、内置物二次取出等金属内固定物相关的不利影响。说明可吸收螺钉力学特性更接近人体骨骼,无因应力遮档引起的周围骨骼的脆弱,无骨质疏松现象发生,而且可在体内降解,但其固定强度还是不及传统螺钉及接骨钢板,临床上应根据骨折部位受力情况和骨折块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应用AO微创内固定系统(ta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5例,33-A2骨折2例,33-A3骨折5例,33-C2骨折5例,33-C3骨折3例;其中9例开放骨折均为Ⅱ~Ⅲ级,有4例患者为多发骨折患者,伤后4d(2~7d)应用LISS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9个月,骨折均连接,骨折愈合时间8~18周,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移位、骨折塌陷、复位丢失等。股骨远端骨折15例,HSS评分优5例;良7例;可3例。膝关节活动范围70°-140°,所有患者膝关节行走无疼痛。结论:LISS能有效治疗各种分型的股骨远端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