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92.
目的:测量中国人胫骨的形态学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参考。方法:应用图像分析软件对113例正常成人进行胫骨全长X射线片(含标准正、侧位片)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胫骨骨髓腔全长男为29.95±1.10)cm和女(27.46±0.68)cm;胫(骨骨髓腔狭窄段长度男为(6.64±0.39)cm和女(5.16±0.39)cm;髓腔狭窄段终点位于髓腔中点以下男2.99cm和女2.61cm;髓腔弧度男为(2.53±1.27)°和女(2.57±1.16)°;髓腔上开口指数男为9.47±2.71和女8.59±2.46,髓腔下开口指数男为8.21±2.93和女7.65±2.87;胫骨结节上缘距平台距离男(2.20±0.45)cm和女(2.16±0.52)cm;胫骨结节上方骨斜面的倾斜角度男为(21.50±4.27)°女(22.80±5.19)°和。结论:胫骨进钉区参数、骨髓腔的形态、弧度变化特点、髓腔开口指数是中国人胫骨髓内钉设计和应用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93.
目的本研究测定国人股骨上段骨密度与生物力学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利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尸体骨30具(男16具,女14具)股骨上段的骨密度,设计人体侧方摔倒模型,测量股骨上段骨折时的最大载荷、骨折类型。结果表明:①女性所测参数几乎均低于男性。②股骨颈骨密度与股骨上段载荷之间的相关性最佳(x^2=0.807)。结论提示股骨颈骨密度在预测股骨上段骨折风险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CSF)对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月年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并且资料比较完整的92份病例就其脑脊液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SF的改变可以反映脑损害的范围及程度。CSF改变特点随着病情的好转,CSF的异常改变也随之好转,阳性率下降。结论:CSF检查对病毒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尤其是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能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但其方法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并骨折的白血病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合并骨折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共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55±15)岁;急性髓系白血病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例,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骨折部位:腰椎骨折6例,胸椎骨折1例,胸腰椎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例,股骨远端骨折1例,胫骨干骨折1例,胫骨近端骨折1例,肱骨骨折1例,股骨合并髌骨骨折1例;其中15例是外伤、车祸、高处坠落等原因导致,6例无明显外伤史。4例发生白血病细胞浸润骨组织。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均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一般状况评分、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MSTS)肢体功能评分。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局部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96.
脑脊液检测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003年1月~2008年1月于我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者92例,男50例,女42例;年龄15~72岁.<20岁11例,21~45岁51例,>45岁30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较多;病程60 min~2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68例,主要为头痛、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持续不到1周即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其中有35例以突发癫癎发作、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入院,24例表现为缓慢出现恶心、呕吐、四肢乏力、视力改变、腹泻;发热64例,意识障碍30例.病理性反射15例,颈抵抗40例,口唇及皮肤疱疹12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5例.  相似文献   
97.
刘瑜  王星  代萌  宋金辉 《医学信息》2018,(23):108-110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T2DM患者138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两组,合并NAFLD的8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2例单纯T2DM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采用回归分析判定其中的独立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和(或)保护性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BMI、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TG、SUA、HbA1c、HOMA-IR与T2DM合并NAFLD呈正相关(OR>1,P<0.05),HDL-C与T2DM合并NAFLD呈负相关(OR<1,P≤0.05)。结论 T2DM合并NAFLD相当常见,BMI、HOMA-IR、HbA1c、TG、SUA是其危险因素,HDL-C 是其保护因素。胰岛素抵抗在并发NAFLD的T2DM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8.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13,他引:20  
目的:探讨AF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失误及预防。方法:采用后路减压AF钉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结果:43例手术中7例术后出现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固定失败。结论:进钉错误、复位原理错误、过度牵张或张力不平衡等不做横突间植骨融合是失败的主要原因。进钉错误可以通过术中透视加以避免,而后3种错误属于认识上的错误,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创面的组织学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mRNA的表达和创面的愈合率来探讨紫草油促进创面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制作背部皮肤缺损模型,共18只,将每侧的创面随机分为2组,复方紫草油组用紫草油对创面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治疗。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的组织结构和愈合率、用Western-blot,RT-PCR方法观察2组的bFGF及其mRNA表达。结果:复方紫草油组和对照组的愈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紫草油组愈合率高。复方紫草油组创面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和毛细血管比对照组多。bFGF及其基因表达在各个时段均明显超过对照组。创面组织中bFGF/-βactin灰密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创面愈合率与创面组织中bFGF及其基因表达程度相平行,在创面愈合的不同阶段中,作为内参的-βactin基因都有表达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紫草油对创面愈合过程中bFGF有明显的促进作用,bFGF对创伤愈合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紫草油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分泌bFGF的增长来完成创面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08年3月于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和病房就诊的93例PD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年龄、性别、民族与PD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91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血尿酸水平为(270±75) μmol/L,对照组为(342±62) μmol/L,两组血尿酸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1);病例组低尿酸患者43例,对照组14例,两组低尿酸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8,P<0.01).结论 PD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低于正常对照者.尿酸作为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重要抗氧化物,可能在P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