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缺血事件复发和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登记神经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或TIA患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患者入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按有无脑血管事件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主要观察指标:(1)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2)责任动脉供血区新的卒中;(3)服药依从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42例,121例(85.2%)完成随访,1年内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16例(13.2%),其中12例(75%)复发位于病变血管同侧。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P=0.017)、糖尿病(P=0.017)和动脉重度狭窄(P=0.030)在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OR=3.719,P=0.005)、糖尿病(OR=1.842,P=0.029)和动脉重度狭窄(OR=1.503,P=0.045)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脑卒中复发明显相关。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较高;有糖尿病、动脉重度狭窄和未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有更高的卒中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节律性视觉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 58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4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节律性视觉刺激,要求患者按照地面上固定彩带的节律性视觉刺激下步行,连续训练4周。2组患者均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采用运动分析系统进行步态测试,并进行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第Ⅱ和Ⅲ部分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6 min步行测试。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训练1个疗程后步长、UPDRSⅡ、UPDRSⅢ、BBS评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UPDRSⅢ、BB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节律性视觉刺激治疗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AF系统加PROSPACE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2002年21例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25~66岁,平均42岁。合并腰椎间盘脱出7例,腰椎狭窄14例。对神经受压部位针对性的彻底减压,并采用AF椎弓根螺钉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固定,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弯曲;从椎间后外侧置入填充自体骨PROSPACE进行椎间融合。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20例术后原腰腿痛等症状均消失,优良率达95.2%。结论 AF系统加PROSPACE椎间融合器可在有效地解除神经受压的基础上,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脊柱融合,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比较腰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Cage椎间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分别采用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Cage椎间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1例和19例。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和滑脱复位情况。结果 随访时两组患者腰骶部疼痛改善率分别为80%和84.2%,间歇性跛行改善率分别为88.46%和85.7%。I度滑脱完全复位分别为26例和14例,Ⅱ度滑脱完全复位分别为3例和2例,总复位率分别为93.5%和84.2%。所有病例椎间高度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Cage位置良好,无脱出,未见下沉。椎弓根内固定器无脱出、弯曲和断裂。结论 椎间融合与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都能达到满意复位,可以充分减压,重建脊柱生理序列和稳定性,在复位率、症状改善率、手术后并发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5.
胫骨截骨延长治疗双小腿不等长及矮小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支架在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的作用。方法:采用单臂支架、半环支架、全环支架进行胫骨延长,观察不同支架的延长幅度、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指标,分析各种支架的优劣。结果:采用单臂支架延长,皮肤瘢痕大,并发症严重,最大延长幅度不超过4cm。半环形支架延长超过4cm将产生严重的足下垂。全环支架延长幅度可达10cm,并发症较轻。结论:单臂支架的延长效果差,不宜用于下肢延长。半环形支架在延长过程中易发生足下垂,不宜做大幅度延长。具有跟腱同步延长的全环支架,稳定性好、延长操作简单,适宜做大幅度肢体延长。  相似文献   
36.
目的通过比较术前无症状性菌尿(ASB)患者与术前无感染患者,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发生率的差异情况,探讨术前ASB与PJI发生的相关性,为术前ASB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1 294例行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明确诊断ASB的患者共132例(患病率10.2%),非ASB患者共1 162例(89.8%)。排除标准:既往有泌尿系统疾病,或者术前有尿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感染的患者。将ASB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出院后患者随访≥12个月,以术后发生PJI为临床结局。将临床特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肥胖)以及有无合并ASB纳入单因素分析,PJI患者假体周围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并与尿培养的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在ASB组中PJI发病率为4.6% (6/132);非ASB的患者共15例,PJI发病率为1. 3%(15/1 162),ASB组的PJ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ASB组(χ2=7.864,P=0.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JI组合并ASB患者的占比高(P<0.05),而PJI患者和非PJI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部位、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肥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SB患者中治疗组、未治疗两组术后PJI发生率分别为4.7%(3/64)、4.4%(3/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ASB患者术前尿培养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尤其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而PJI感染病原学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在PJI中分离的微生物与所有ASB患者术前尿培养物中的微生物均不相符,且没有其他因素与革兰氏阴性感染显著相关。 结论ASB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并不会显著降低术后PJI的发生率。而且感染患者尿培养的细菌与PJI伤口局部培养的细菌不一致,也不支持PJI与ASB有直接关系。因此ASB患者术前针对ASB的抗生素治疗并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顽固性高血压,同时又能保护残余肾功能的方法?方法:50例既有顽固性高血压又有残余肾功能,且服用常规降压药效果不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服米诺地尔,另一组强化超滤,观察6个月,比较各组降压效果及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结果:基线处2组患者透析前收缩压?舒张压未见明显差异;24 h尿量未见明显差异?经过6个月的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量均下降,强化超滤组24 h尿量明显低于米诺地尔组(t = 25.46,P < 0.05)?结论:对于有顽固性高血压的MHD患者,加用米诺地尔和强化超滤治疗均能有效控制血压,强化超滤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较大,米诺地尔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保留残余肾功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应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调查每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治疗前3月、治疗后2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情况,并行神经病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比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使用止痛药物情况及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恢复状况,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使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止痛药物的使用较治疗前减少(P<0.01),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A型肉毒毒素疼痛点皮下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的模式.方法 用CT血管成像(CTA)检测1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的狭窄情况;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确定患者的脑梗死模式:单发或多发性脑梗死,穿动脉梗死(PAI)、皮质支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大面积脑梗死.比较并发狭窄与非并发狭窄患者的脑梗死模式.结果 CTA示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69例,其中串联狭窄49例、非串联狭窄20例;非并发狭窄99例;无狭窄17例.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组的多发性脑梗死、PAI+ PI+ BZI的比率(55.1%,20.3%)显著高于非并发狭窄组(34.3%,5.1%)(均P<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24.6%)显著低于非并发狭窄组(48.5%)(P<0.01).并发狭窄组中串联狭窄亚组的多发性脑梗死(65.3%)及PAI+ PI+ BZI(26.5%)的比率显著高于非串联狭窄亚组(30%,5%) (P<0.05 ~0.01);而单发小PAI的比率(14.3%)显著低于非串联狭窄亚组(50.0%)(P<0.01).结论 颅内外动脉并发狭窄导致的脑梗死以多发性梗死及PAI+PI+BZI的模式多见.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铜、铁、锰、锌和维生素E、维生素B12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最近4年内新发帕金森病病例40例和年龄(±3岁)、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匹配的对照者40例,采用经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锰含量;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微量元素铜、铁、锌的含量则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直接测定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来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维生素E、维生素B12的含量,并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锰、铁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铜、锌、维生素E、维生素B12含量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清微量元素锰、铁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