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3篇
外科学   176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81.
增生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和转录因子Smad 2 ,Smad 3三种基因影响增生性瘢痕形成和皮肤伤口无瘢痕愈合的调节机制。方法  3 2份被检测标本中包括增生性瘢痕 8份 ,其自体正常皮肤组织 8份 ,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各 8份。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方法 (RT PCR)检测上述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TGF β1、Smad 2和Smad 3基因在增生性瘢痕、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细胞内都有表达。在所检测 8对增生性瘢痕和其对应正常皮肤细胞中 ,这 3种不同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皮肤细胞的组数分别为 :TGF β1基因有 5对 ,Smad 2基因有8对 ,Smad 3基因有 5对。在胎儿皮肤细胞内 ,TGF β1的mRNA含量明显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 =2 2 0 4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Smad 3基因表达也呈相似的变化规律 ,mRNA含量显著低于成人皮肤细胞 (t=4 2 69,P <0 0 1)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而Smad 2基因的mRNA含量却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细胞 (t=6 685 ,P <0 0 1) ,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 TGF β1和它的下游信号分子Smad2 ,Smad 3可能与增生性瘢痕形成密切相关。在增生性瘢痕细胞内 ,这 3种基因高表达可诱导胞外基质大量沉积 ,加速成纤维细胞增殖 ,促进组织纤维化。TGF β1和Smad 3基  相似文献   
82.
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与瘢痕疙瘩侵袭性生长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组织中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异常与侵袭性生长的关系。方法 将 17例患者的瘢痕疙瘩 (Ke)标本分成老化部组 (Ke A ,n =9)、增生部组 (Ke P ,n =13)、浸润部组 (Ke I,n =9)、Ke周围正常皮肤组 (Ke N ,n =10 )和非Ke患者正常皮肤组 (NS ,n =10 ) ,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 ,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其受体 Flg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VEGF KDR复合物 (11B5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A)和受体 PDGFR α以及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表达水平。结果 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 (Fb)、单核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表皮细胞和附属器上皮细胞对bFGF、Flg、VEGF、11B5、PDGF A和PDGFR α均有表达。 5组标本强弱依次为 :Ke I >Ke N≌Ke P >Ke A≌NS(P <0 0 5~ 0 0 1) ,Flg >bFGF≌PDGFR α >PDGF A >≌ 11B5 >VEGF(P <0 0 1) ,仅在Ke I组α SMA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强表达11B5和VEGF。组织学微血管呈现内膜过度增生和血管闭塞 ,伴有浅层血管过度扩张和出血征象。结论 : 瘢痕疙瘩侵袭生长可能与血管生成因子及其受体过表达有关 ,肌成纤维细胞异常表达 11B5可能是其具有肿瘤生长特性的重要因素 ,阻断其生物学作用可能对开展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3.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MSCs,培养扩增后。用含EGF的不同介质诱导,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鉴定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EGF诱导后3d MSCs角蛋白表达较弱,7d角蛋白表达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EGF诱导后3d表达角蛋白的MSCs较少(3%),7d表达角蛋白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加(13%)。结论MSCs在体外EGF诱导下可能分化为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p63基因编码的蛋白亚型△Np63α在创面愈合表皮再生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①在3周龄小鼠背部用直径1.6cm的环钻压切制备出一个2.0cm2全层皮肤缺损的圆形创面,并将切除的皮肤原位缝合以覆盖创面.②将1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12只小鼠均在背部用环钻制备圆形创面;而对照组6只小鼠不致伤.分别于1d、2d、3d、7d、14d、21d在实验组创缘和对照组小鼠背部相同部位切取全层皮肤组织标本,用抗鼠多克隆抗体P40进行抗△Np6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p63α在正常皮肤中的特征性表达模式是强阳性染色限于生发层的角质形成细胞核.伤后1~2d,表皮开始迁移,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相比,迁移表皮舌基底层细胞△Np63α表达下调.伤后3d,△Np63α有较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的表皮舌中,阳性染色限于基底层和其上方1~2层的角质形成细胞,而创面尚未被上皮覆盖处则没有阳性细胞.伤后5~7d,△Np63α有更强的表达出现在创缘和迁移表皮舌的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伤后14~21d创面愈合,△Np63α在覆盖创伤区表皮的基底层和棘层的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其表达在表皮中长期和持续的存在.结论:△Np63α可能通过调控表皮修复中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而参与正常皮肤的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85.
Bax和Bcl-2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Bax和Bcl-2蛋白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内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两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内,Bax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的胞浆中;Bcl-2蛋白则分布于表皮基底层细胞的胞浆内。在增生性瘢痕中,Bax主要定位于表皮基底层细胞内,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水平(P<0.05);含有Bcl-2的阳性细胞主要为表皮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增生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Bcl-2蛋白过度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相关,而Bax表达降低,其介导的细胞凋亡受阻亦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深Ⅱ度烫伤大鼠上皮组织修复过程中皮下脂肪组织内脂肪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2、3亚型的表达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方法 将 3 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n =6)和单纯烫伤组 (B组 ,n =3 0 )。利用大鼠 5 %深Ⅱ度烫伤模型 ,于伤后 1、3、7、14和2 1d采取全层创面皮肤标本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真皮下脂肪细胞TGF β1、2、3的表达 ,并以病理学染色观察肉芽组织的形成及创面的收缩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内脂肪细胞中均有TGF β1、2、3的表达。单纯烫伤创面愈合的过程中 ,伤后 1d ,脂肪组织内脂肪细胞膜表面TGF β1表达较弱 ,但TGF β2、3的表达较强 ,伤后 3d ,脂肪细胞TGF β1表达有所增强 ,TGF β2、3的表达进一步增强。此时创面深层脂肪组织内有新的微小血管形成。至 14d ,创面收缩 ,脂肪组织TGF β1表达维持在较高水平 ,TGF β2、3的表达也较高。真皮浅层大量的微小血管形成 ,密度明显增强。 2 1d创面完全愈合 ,在新愈合组织内有一定量的血管形成 ,TGF β各亚型的表达有所减弱 ,但TGF β2、3的表达仍强于TGF β1。 结论 组织修复过程中 ,脂肪细胞释放的TGF β可能有助于肉芽组织充填和微小血管网的形成 ,在创面愈合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87.
目的:本文观察了猪真皮与自体皮联合移植的效果.方法:20只Wistar鼠,背部切出全层皮肤.分别于移植真皮后当天、7天和10天再移植自体皮,打孔真皮组当天移植自体皮.通过测定创面面积和观察猪真皮与自体皮生长情况来评价创面愈合效果.结果:移植自体皮两周,自体皮与真皮牢固粘附和自体皮边缘生长扩展明显.3周,在打孔真皮上移植自体皮的创面已全部愈合,而其它3组仍残存小创面.4周移植自体皮与真皮以及创面周围组织相互融和,但自体皮与真皮之间仍存明显的分界线.各组创面面积保持在原创面的51.8%~66.9%.结论:结果提示自体皮在真皮上的移植时间和方式对创面收缩和愈合有影响.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伤后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对修复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大鼠深Ⅱ°烫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PCNA蛋白及bFGF mRNA在创面组织中的表达,并观察外源性使用c-fos单克隆抗体及bFGF后二者表达的变化规律及修复结局的改变.结果:烧伤诱导c-fos及bFGF mRNA的表达,从而启动修复过程.外源性应用c-fos抗体后,伤后各时间点基本探测不到bFGFmRNA的表达,伤后14d创面皮肤虽然基本完成了再上皮化过程,但其基底细胞排列成薄层细胞,PCNA数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皮肤全层变薄.而创面外源性应用bFGF后,bFGF mRNA表达有一定增加,但无明显差异.但伤后14d创面皮肤组织基底层变厚,其中含有大量PCNA阳性细胞,真皮层亦变厚,并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结论:c-fos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启动bFGF基因转录,增加细胞的增殖活性.用c-fos抗体中和内源性c-fos作用可以明显抑制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导致创面修复细胞PCNA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癌基因c-fos、c-myc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细胞内转录和翻译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胎儿伤口无瘢愈合的影响.方法16例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和成人皮肤组织各8例.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这三种基因在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的表达变化规律,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这三种蛋白在胎儿和成人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胎儿皮肤组织中,bFGF和c-myc两种基因都有表达,而c-fos基因的mRNA含量很低;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三种基因的翻译水平逐渐增大,bFGF蛋白主要分布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而C-fos和C-myc的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细胞中.在成人皮肤组织中,与胎儿相比,这三种基因的mRNA量都明显升高,蛋白水平也显著增大,而三种蛋白的分布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在成人皮肤组织内,bFGF、c-fos和c-myc三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增强可能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而胎儿皮肤中这三种基因的mRNA和蛋白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胎儿创面无瘢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
烧伤大鼠血清对不同来源间质干细胞的趋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间质干细胞(MSC)的来源,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不同来源 MSC 的趋化作用。方法将72只大鼠采用完全随机法分成烧伤组(36只,制作背部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假伤组(36只,37℃模拟致伤)。从两组大鼠骨髓、外周血中分离并培养 MSC,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 MSC 的阳性率,比较其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同时观察不同血清对 MSC 的趋化作用及不同来源 MSC 的迁移能力。结果两组大鼠的骨髓内均培养出贴壁生长的 MSC。烧伤组12只大鼠外周血中有7只培养出 MSC,其阳性率(58%)明显低于骨髓培养(100%,P<0.05)。假伤组大鼠的外周血内未见 MSC(P<0.05)。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原代接种后24h 有少量贴壁细胞,2~3d 后见其生长,散在贴壁,大多呈梭形。各组 MSC 形态无明显差异,均呈纺锤形生长。烧伤大鼠血清处理的假伤组骨髓 MSC 的迁移数[(94±11)个/高倍视野]明显多于正常大鼠血清和胎牛血清处理者[(37±6)、(38±11)个/高倍视野,P<0.01],后两者处理的 MSC 迁移数相近(P>0.05)。假伤组大鼠骨髓MSC 被不同血清趋化时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少于烧伤组大鼠骨髓和外周血 MSC(P<0.05或0.01)。烧伤组大鼠骨髓 MSC 与外周血 MSC 的迁移能力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伤大鼠骨髓及外周血均能分离到 MSC,而正常大鼠仅骨髓能分离到 MSC。烧伤大鼠血清对 MSC 有较强的趋化作用。烧伤大鼠来源的 MSC 比正常大鼠来源的 MSC 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