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6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83篇
预防医学   70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对于任何创伤骨科医师都是一个挑战。在诸多问题上仍然需要通过研究提供更高等级证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引入以及循证医学的发展,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做出多方面的改进,以使患者的主观体验及客观治疗效果得到改善。经过全国创伤骨科专家的讨论后达成本共识,为在急诊情况下处理开放性骨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2.
达乌尔黄鼠鼠疫原地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鼠疫监测,防治,疫情报告提供新的信息手段,为领导对相关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北大三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城市之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鼠疫专业进行二闪开发。结果;建立了129个图层,58个数据库和若干个图层集。结论:初步建立了达乌尔黄鼠鼠疫原地中的地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03.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 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5.
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总结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继发低钠血症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 35例急性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血尿生化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 本组低钠血症发生率 10 0 % ,低钠血症于伤后 4 .4 9d± 1.17d开始 ,13.6 1d± 3.0 7d达高峰 ,38.89d± 9.6 4 d恢复正常 ,持续时间 34.4 d± 9.5 d,15例 (42 .88% )出院时低钠血症仍未恢复。伤后平均 15 d左右血浆渗透压开始低于正常 ,此后一直持续至出院。结论 严重、顽固的低钠血症是颈髓损伤后极为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脑耗盐综合征 (CSWS)有关。  相似文献   
106.
裂解气相色谱法又称热解气相色谱法(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简称PGC)。这是一种裂解法与气相色谱法的联用技术,其特点是快速、灵敏、特异性强,并且易于实现自动化。它是先将样品或标本在无氧条件下迅速加热,使裂解碎片直接进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由于裂解碎片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与被测物质的结构、组成有一定对应关系,因而每种物质的裂解色谱图具有各自的特征,亦称裂解“指纹”图或天然信号图,并可以此作为鉴别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7.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景观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各种景观要素对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综合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技术,结合1:5万地形图、数字化仪等方法对疫源地景观进行研究。结果农田开垦、植树造林、水利建设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空间结构较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地貌、土壤及植被等地理要素直接影响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数量及分布。  相似文献   
108.
急性戊型肝炎并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杨山麦,周方成患者男性,62岁。因疲乏及食欲不振7天、尿色深黄4天、双下肢无力渐加重2天,于1994年9月2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7天自觉畏寒、发热、疲乏、恶心、厌油及食欲不振,4天后见尿色深黄如浓茶,目黄,双下肢...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将吉林省各鼠疫监测县(市、区)分类并探讨管理办法。方法和结果用多元统计的聚类分析等方法把吉林省各鼠疫监测县(市、区)分成3类。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结论使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吉林省各鼠疫监测县(市、区)分成3类。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胸腰段A型骨折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胸腰段(T11~L2)A型骨折患者66例,均采用单纯Schanz螺钉固定的术式,术后第2天开始佩戴胸腰支具。根据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32例,支具佩戴时间1个月;B组34例,佩戴支具时间1个月且3个月。术前伤椎后凸Cobb角A组为22.1°±4.9°,B组为21.9°±5.4°;术前椎体压缩率A组为(31.8±6.8)%,B组为(32.6±6.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节段、术前后凸Cobb角和术前椎体压缩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术后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后凸Cobb角,计算术后1年时的后凸Cobb角丢失率。术后1年时进行腰痛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A组为7.2°±2.9°,B组为7.2°±2.9°;术后1年Cobb角A组为8.1°±2.8°,B组为8.4°±3.2°;Cobb角丢失率A组为(14.4±20.2)%,B组为(19.6±23.5)%;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椎体压缩率A组为(15.3±3.7)%,B组为(15.8±3.9)%;术后1年椎体压缩率A组为(16.8±4.0)%,B组为(17.1±3.8)%;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VAS评分A组为1.03±0.56分,B组为1.18±0.68分;术后1年ODI A组为(9.9±3.3)%,B组为(11.3±3.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患者生活质量评分A组为2.6±0.5分,B组为2.1±0.7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JOA评分A组为25.3±1.2分,B组为24.4±1.5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随访A组患者骨性愈合29例(90.6%),B组31例(91.2%),两组骨性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均骨性愈合,且无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段A型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1个月)佩戴支具与较短时间(1个月)佩戴支具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较短时间佩戴支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和JOA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