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应用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近端4枚锁钉及远端2枚锁钉(简称“近四远二”)的生物力学稳定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及骨折愈合特点。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入组患者分为微创组与非微创组,微创组采用“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非微创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式。为了研究对于不同类型骨折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我们同时进行了不同Neer分型患者的比较。术后复查肩关节X线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水平。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117例,微创组45例,非微创组72例,平均年龄(61.5±16.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6例,三部分骨折63例,四部分骨折8例。微创组患者男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2.2±17.1))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18例,Neer三部分骨折23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非微创组患者男27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1±17.7)岁,包括Neer二部分骨折28例,Neer三部分骨折40例,Neer四部分骨折4例。两组数据在性别(P = 0.975)、年龄(P=0.545)及骨折类型(P=0.756)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与非微创组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8±1.1) d和(4.3±1.3) d (P=0.023),手术时间分别为(67.8±14.9) min和(102.3±34.1) min (P<0.001),失血量分别为(21.3±6.5) mL和(181.5±55.6) mL(P<0.001), 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1±0.9及6.5±0.8 (P=0.032),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6.1±4.3及63.4±4.9(P=0.006),在这些方面微创组具有显著优势。对于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骨折,微创组的术后1周VAS评分(5.9±0.8)及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66.6±3.7)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2.2%)、外展受限1例(2.2%);非微创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3例(4.2%)、外展受限2例(2.8%), 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断裂及肱骨头坏死的情况。结论: 应用微创技术结合“近四远二”的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断端骨痂生长明显,骨折正常愈合且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9.9岁。16例中12例为陈旧性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4例为C2齿突新鲜骨折、脱位。16例中14例进行了寰枢椎植骨融合术,2例仅寰枢椎固定、未进行植骨。术中CT使用时机:(1)在术中置钉前CT扫描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2)术中寰枢椎椎弓根穿刺过程中,CT扫描引导穿刺方向(其中2例患者联合使用3D打印个体化导板和术中CT引导寰枢椎置钉);(3)置钉完成后应用多平面CT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及寰枢关节复位情况。计算术中CT扫描的次数,将同期实施徒手寰枢椎内固定的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性。结果: 本组11例术中CT扫描1次、4例2次、1例3次,平均1.4次。16例中CT扫描发现2例寰椎螺钉位置不佳,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7个月。16例术后寰枢关节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复查CT见寰枢融合良好(14例),齿突骨折骨性愈合(2例)。11例术前合并脊髓病患者脊髓功能改善,平均JOA评分由12.1分提高至14.4分。至最后一次随访均未发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准确性比较,发现16例CT组所有寰枢椎螺钉位置均满意,而徒手置钉组19例中有2例4枚的螺钉位置不佳(10.5%)。结论: 应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提高了寰枢椎置钉的准确性,判断寰枢关节复位程度更加精确,术中即刻了解螺钉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返修,显示该术式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钛缆加空心钉结合新型垫片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直径3.0 mm空心钉、钛缆与新型垫片组成的新型张力带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21例,其中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54岁(21~79岁),患者的受伤机制均为滑倒跪地伤。结果:手术时间57~197 min(平均89 min),术后不需外固定,术后2周加强膝关节功能练习。术后随访时间为7~31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5周)。Bostman评分20~30分(平均27分),其中优10例,良11例。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钛缆加空心钉结合新型垫片的新型张力带系统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固定可靠,操作简单,可早期功能练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11月应用3D打印多孔钛合金假体重建18例下肢长骨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48.9±22.5)(范围13~79岁),体质指数(23.1±4.3)kg/m 2(范围17.2~27....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 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 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 P < 0.01),Garden分型(OR=0.13, P < 0.01),Pauwels分型(OR=0.12, P = 0.02),内固定方式(OR=3.29, P = 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 P < 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 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 P = 0.03)与Garden分型(OR=4.85, P = 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分型系统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反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存在分型交叉,而且目前的分型系统均未将转子部外侧壁包含在内。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部骨折的区域分型法,分析新分型系统中各型临床特点。方法:根据股骨转子部外侧壁是否完整以及后内侧是否存在蝶形骨折块建立区域分型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行内固定治疗的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共888例,分析区域分型系统中各分型患者基础资料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等。结果:Ⅰ~Ⅳ型骨折分别占79.8%(709例)、12.7%(113例)、3.2%(28例)和4.3%(38例)。各型患者间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复位方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A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相比,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B型骨折髓内固定与微创内固定系统(R-LISS)相比,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骨折采用转子间顺行髓内钉(InterTan)和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FP)固定的患者,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1.8%、62.5%,高于其他内固定物。Ⅲ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58.8%、50.0%。Ⅳ型骨折髓内固定与R-LISS固定最终随访时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6.9%、45.5%。结论:区域分型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各型转子部骨折的特点,并指导内固定物的选择和提示预后。对于ⅠA型骨折,推荐采用DHS或髓内固定治疗;ⅠB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Ⅱ型骨折因外侧壁不完整,推荐使用PFP或者InterTan治疗;Ⅲ型及Ⅳ型骨折推荐使用髓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 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Maisonneuve骨折失误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损伤因涉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损伤及腓骨近端骨折,易造成踝关节对合关系及稳定性改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虽不复杂却存在严重失误的风险。本文通过总结1例Maisonneuve损伤手术治疗失败的病例资料,提醒医生在对该损伤进行手术治疗时注意避免类似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 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 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 P < 0.01),Garden分型(OR=0.13, P < 0.01),Pauwels分型(OR=0.12, P = 0.02),内固定方式(OR=3.29, P = 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 P < 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 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 P = 0.03)与Garden分型(OR=4.85, P = 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应用新型二代Kyphon球囊与一代Kyphon球囊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的61例OVCFs患者共70节手术椎体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术中应用球囊不同分为KyphonⅠ组与KyphonⅡ组。影像学测量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术后伤椎高度的恢复及再塌陷程度,评价伤椎的撑开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结果:KyphonⅠ组共33例患者38节手术椎体,男性9例,女性24例,年龄66.31±7.85岁;KyphonⅡ组共28例患者32节手术椎体,男性10例,女性18例,年龄68.01±8.63岁。两组患者的术前VAS评分、Cobb角、椎体高度、ODI评分、住院日、手术时间、平均单节椎体注入骨水泥量及出血量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yphonⅡ组术中的球囊撑开压力(374.14±165.15Psi),明显高于KyphonⅠ组(171.45±97.81Psi)(P0.05)。两组术后1d及术后12个月的Cobb角度、伤椎前缘高度及前缘高度比值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意义(P0.05)。此外,KyphonⅡ组术后1d伤椎提升高度与Cobb改善角度明显优于KyphonⅠ组(P0.05);术后12个月KyphonⅠ组Cobb角的再丢失程度较明显(P0.05)。KyphonⅠ组出现8节椎体(21.05%)骨水泥渗漏,KyphonⅡ组出现1节椎体(3.13%)。术后邻近椎体骨折KyphonⅠ组出现3例(9.09%),KyphonⅡ组出现0例,所有并发症均未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 :对于伴有前壁或侧壁破裂的严重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新型二代Kyphon球囊相比于一代Kyphon球囊的椎体撑开及稳定效果更加显著,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